2006年12月5日 星期二

三年行動計畫 環保共識會議跨出民眾參與機制的腳步(下)

作者:廖靜蕙、張文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而「汽機車總量管制」牽涉的範圍不僅止於環境保護,還有更多複雜的社會或經濟因素牽涉其中。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顧問鍾國輝,在評論會議中提出較不同的想像空間,他舉出台灣的機車全世界之冠,引起外國學者來訪時的興趣,而這位外國學者表示也許台灣的機車應該更具活力,例如鼓勵民眾騎乘機車,但前提當然為研發更具效能或使用綠色能源的機車;何況使用機車的族群大多為弱勢族群的身分更不該被忽略。這點在共識結論中雖沒有特別著墨,也點出這個層面的思考,仍有延伸發展的空間。
誠如於幼華教授在環保共識論壇「您是否贊成汽機車採取總量管制?」引言中所提,「國內環保界早於70年代即已呼籲政府應逐漸推動『汽機車總量管制』策略,一則有助全國交通品質改善,再則亦必對都市空氣品管能做出有效貢獻。然而,當年此番倡議卻歷經了30年的拖延與零作為,於今再予舊策重提……」在環保共識會議中未能邀請於幼華教授來檢視這段歷史,不免可惜。

2006年12月4日 星期一

三年行動計畫 環保共識會議跨出民眾參與機制的腳步(上)

作者:廖靜蕙、張文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95年環保共識會議落幕了,經過共識成員耗費一個月時間,每週從高雄、花蓮等九縣市辛苦往返奔波,匯聚一堂討論「您是否贊成汽機車採取總量管制?」,終於交出成績。這份成績代表著民眾參與政府決策的開端,一反過往由菁英份子研擬政府政策的方式,而是由下而上地將民間的智慧傳達給政府,使政府政策開展多樣性的替代思維。
環保署在招募成員的條件:參與共識會議的成員必須是非相關學科或工作背景的人,但會議首日即顯示,共識成員雖不是非專業人士,他們歷身感受到的、眼睛所見的確處處是專業!例如張姓成員在台北市區騎自行車的年資已超過三十年了,充分表達單車族的需求為何?不需要透過專家,而來自花蓮的成員王小姐,對於課程中提到花蓮的空品屬於符合標準的「綠燈區」也能抱持懷疑,她說每天都有千輛砂石車經過海邊引起沙塵,而市區附近製紙廠、掩埋場的長年惡臭並無法從政府空氣標準中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