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莫拉克科學報告出爐 國科會提五建議強化預報能力

2010年3月2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莫拉克颱風期間納瑪夏鄉土石流況狀。圖片提供:晁瑞光國科會莫拉克風災科學小組前(24)日發表科學報告,針對明莫拉克颱風形成之成因與特性提出四點說明。國科會並指出,豪大雨雨量預報非常困難,短時間難有進展,但也提出五點意見以強化預報能力。
報告中指出,莫拉克颱風是個具備多種特性、十分獨特的颱風,首先,莫拉克颱風前後都是乾旱的其後,不利於大範圍對流發展;其次,長延時的持續性降雨,莫拉克颱風影響期間(8月6-10日)5天累積總降雨量最高紀錄發生於嘉義縣阿里山站,高達3059.5毫米較其他颱風大且分布範圍廣。第三,接近台灣後,環境駛流變弱,移動速度緩慢,影響時間變長。第四,颱風中心雖然移經台灣北部,主要降雨卻發生在台灣南部,形成不對稱的颱風結構。而西南季風與颱風的共伴結構,形成三颱(柯尼、莫拉克、艾陶)共存的現象,不斷累積中尺度強降雨帶。
報告也指出,豪大雨雨量預報仍是現階段天氣預報作業難度最高的項目,而「資料缺乏」是影響颱風研究的障礙之一,難於短期間改善,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晃雄認為民眾對於天災要有風險的概念。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丁宜強則表示未來將加強風險管理、防災能力提昇,從地方防災做起並強化資訊提供。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海岸法拖延十多年 海岸國土保護成績留白

施行細則先推出 學者望確保永續漁業與自然海岸
2010年3月2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四面環海,早期長期戒嚴,雖然保護了海岸線,卻阻隔了人民與海岸、海洋的情感。解嚴之後,大幅開發沿海地區,始得海岸被破壞殆盡,自然海岸已不到一半。海岸治理需求甚切,而《海岸法》草案卻由於政府與民間溝通成效不佳,使得本案卡在立法程序十餘年動彈不得。
最新版《海岸法》草案於2008年5月5日送請立法院審議,至今仍「躺在立法院」,無人聞問。即使如此,營建署仍委託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元貞)研擬子法(施行細則),並於(23)日於營建署召開公聽會。蠻野心足協會秘書長林子淩表示,海岸法已經晚了很久了,在母法尚未通過的情形下,先研擬出子法,至少是做好準備。她呼籲執政者和行政部門,以執政優勢,積極審議、通過本案,為國土保護交出成績單。
由偏開發改變為重保育 確保永續漁業
本次《海岸法施行細則》(草案)內容主要包括海岸地區土地之整體規劃、海岸地區資源保護、海岸防護、海岸地區之利用管理四個部份之具體規範,共40條。公聽會聚集了政府各部門代表以及民間團體,討論熱烈,顯示本案之重要性,乃為人心所向。因施行細則必須依循母法海岸法,討論主題仍圍繞著海岸法的意見。

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水資源日檢視水源保育費 環團:經費應信託化

2010年3月2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今年3月22日「世界水資源日」之主題為「重視安全衛生飲用水」,在此當下,全球至今仍有10億人口缺乏安全衛生飲用水,26億人口沒有安全衛生飲用水設備。而台灣已為全球排名第18位的缺水國,近來受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各地全年雨量分配不平均,台灣地球憲章聯盟執行長顏美娟認為,未來似88水災之暴雨沖刷將日增,可預見巧取豪奪水資源下,大自然反撲將更厲害與嚴重,水質安全堪虞等,水資源破壞與枯竭將更嚴重。
在此嚴峻的環境與氣候條件下,台灣更須謹慎使用水資源。上周五(19日),環團召開記者會要求水源保育費公開透明,更應提供用於水源保護用途的比例。
環保團體主張,水源保育費之使用更應以保育為重,不應用於與保育無關之項目,特別是工程。此外,以永續發展觀點來看,水源保育費實為後代子孫犧牲福祉的補償機制,故在經費支用時不應只考慮當前的需求,而須有部分預留未來使用。

環團:水源保育費多用於廟會、旅遊 水利署應加強管理

2010年3月2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八八水災之後,南部降雨量驟減,缺水問題引起全國關切,而曾文水庫、南化水庫蓄水量更減少一半以上。水資源保護為全民共識,然而環保團體卻發現,水利署自來水費徵收水源保育費近30億,有極高的比例用於裝潢、設備、宗教活動、旅遊及工程開發,還有帳目不清等現象。在國際水資源日前夕,環團與多名立法委員19日在立法院中興樓召開記者會,要求水利署公佈水源保育費之帳目,並檢討水資源保護費使用是否符合目標,於一個月內提出答覆。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理事長陳椒華2月底拜會經濟部水利署,對於烏山頭水源標準超標,欲進行調查,水利署回以沒錢,陳椒華對此感到懷疑。既然自來水對全民徵收水源保育費,何以得此答覆。於是進入經濟部水利署網站了解水源保育費之用途,發現十幾個水源區帳目不符、帳目不清;更發現使用項目與比例,違背水源保護之初衷,一半以上用在買電腦、監視器、旅遊、寺廟綠美化,工程費甚至超過5成。
陳椒華質疑,政府向民眾收取近30億「水源保育費」,真正落實於水源保育工作卻不到2%,如何取信於民?

經濟發展的真相:每人增加一噸CO2排放 所得僅增2.2%

地球日將至 環團籲全民監督政府減碳
2010年3月2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近20年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2.5倍,換算後,每人增加一噸二氧化碳排放,國民所得僅增加2.2%!在地球日邁入40週年之前,立法委員田秋堇以及綠色消費者基金會檢視了台灣以經濟發展為名,付出的環境代價,呼籲全民減碳並且監督政府停止高耗能產業開發,不要「人民減小碳,政府浪費大碳」。對於台電即將於2010年底進行核四商轉,他們也要求台電向人民交代清楚,不要在以潔淨能源為由,隱藏核廢料問題,瞞騙當家做主的人民。
台灣以經濟發展為名,犧牲了農漁業弱勢產業,然而從1990年至今20年來,台灣的人均碳排放量從1990年5.73噸增加到2007年的12.08噸;相對的,在GDP(國內生產總值)方面,則由1990年平均每人8,124美元增加為2007年17,507美元,平均每噸二氧化碳的產值增加32美元,僅佔2.2%。
而台灣每人平均排碳量高居世界前3名,工業區都在沿海,工業區也是在海平面下降後沉没地帶。田秋堇認為為了經濟發展而犧牲了子孫乾燥、乾淨的環境,是任何為人父母者都不願意接受的經濟發展方式。政府應該將這些前因後果交代清楚,讓人民做出正確的選擇。

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

鼓勵造林反毀林 林務局提「限制採伐補償」扭轉怪象

限制採伐補償措施計畫第一次會議 奠定護林基調「天然的最好!」
2010年3月1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政府砸大錢獎勵造林,民眾也大動作清除「老天爺」種的樹,因為獎勵對象必須證明是人為栽種的樹!為了扭轉此怪現象,在民間團體、部分立委倡議下,農委會林務局與水保局提出「限制採伐補償」計畫,並於17日召開第一次研商會議,會中各方達成共識,奠定護林基調為「天然的最好!」
過去數十年來,以「國土保安、生態保育」為目的的造林運動,變相為民眾剷除產除原生林或次生林、再種上高經濟價值單一樹苗,連帶其他樹種和雜草也遭到砍除或以殺草劑消滅的命運。林農破壞林相與土地,種植的樹木又可變賣,還能領取獎勵金。林務局也承認「屆伐期齡之私有林林主,欲藉伐採林木以獲取經濟利益;甚或藉造林獎勵年限之林農,更以伐木再造林方式申請造林獎勵,造成政府二次財政負擔,且與獎勵造林之宗旨背道而馳」(見林務局「限制採伐補償方案」芻議)。獎勵造林制度已證明有重大缺陷!
其實,在國土保安的前提下,不論在「超限利用地」、「廢耕之果園、檳榔園」、「環境劣化地、裸露地、火災跡地」、「竹林地」、「次生林地」等,任其自然演替最好。而原始森林的價值,遠超過「水土保持」,地球公民學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原始森林具有多層次植被、生物多樣性等豐富的生態資源,並且在演替過程中,早已發展出適合當地土地的樹種,能緊緊抓住土地,間接預防土石流。「天然的最好」!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打造綠色會議 APGN邀請企業認捐活動費用

2010年3月17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圖說:文魯彬說大會雖無法提供解決對策,至少發展解決方向。 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在全球一片譁然聲中落幕,人們期關切的氣候變遷的減緩與因應,因大國的利益衝突,無法獲得有效共識及具體行動。當此關鍵時刻,台灣取得第二屆「亞太綠人會議」(Second Congress of the Asia Pacific Greens Network)主辦權,並將於2010年4月30日至5月2日舉辦,亞洲太平洋的各國環境與綠色政治領袖,都將齊聚台北,針對全球暖化、氣候正義、政府和企業社會責任、能源議題等進行討論,並提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的對策與出路。
此次活動費用,每人4800元,對非營利組織是筆不小的支出。主辦單位台灣綠黨以及全球綠人台灣之友會於17日下午假洪健全基金會舉辦募款記者會,台灣綠黨表示,「過去綠人會議一直秉持使用者付費精神,由參加會議人員自行負擔費用,然而近來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下,台灣許多有興趣參與大會的非營利組織重要領袖與幹部代表,卻苦無經費參加。」為了讓台灣的優秀人才不錯失良機,主辦單位召集20個民間企業組織,每個單位贊助10名台灣非營利組織人員,共4萬8千元,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得以發聲,並培育民間綠色人力資源與力量。
亞太綠人大會籌備委員會召集人文魯彬認為台灣在環保議題上應與國際接軌,和國際發展密切的關係。此次將有國外20多個國家代表150人參加,台灣方面也希望有150人參加,期待此次大會能提供解決方向,同時籲請台灣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共襄盛舉。

大安、大甲溪越域引水風險高 環委決議退回再審

2010年3月17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致災調查真相未明,水利署仍持續規劃新案。計劃貫穿大安溪與大甲溪、以隧道串接鯉魚潭水庫跟石岡壩的「大安大甲溪水源聯合運用輸水工程」,昨(16)日進行環評專案小組第5次初審程序。中區水資源局針對前次會議決議,模擬類似八八水災水勢衝擊結果,認為安全無虞。現場環團代表則認為資料不完整,對石岡壩存廢與沿帶碎裂地質安全存疑。環委討論後決議「退回再審」。
中水局:工程可通過八八水災情境考驗
取自「大安大甲溪水源聯合運用輸水工程」環評報告書此案乃計劃貫穿大安溪與大甲溪,以隧道串接鯉魚潭水庫跟石岡壩的越域引水工程,目的是因應大台中地區供水。其中隧道總長約4.8公里,引水隧道口,在石岡壩上游200公尺,鄰近多處土石流危險溪流中的潛勢溪流及高達十個斷層與破碎帶,並以鑽炸方式開挖隧道。計畫經費約需60億元,預定2013年完工。
依據第四次初審會決議,開發單位需針對工程施工的不安全性與不確定性提出檢討報告,特別是以八八水災為模擬情境,研判同樣水勢再度發生時可能的衝擊。中水局在報告中,根據莫拉克颱風最大降雨洪水情境,評估24、48小時的受災狀況,認為洪水可安全通過鯉魚潭水庫及石岡壩,對工程不會造成嚴重災害。
石岡壩存廢未決 計畫基礎何在?
台中生態學會秘書長劉國信發言時指出,石岡壩經過斷層,存廢有待評估;此外尚有越域引水是否安全以及圖利中科三期等疑義。他質疑,中科三期環評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無效後,仍未停工,為此計畫供水是否符合環境正義?

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RCA工傷求償第四度開庭 秦祖慧細說一生疾病

2010年3月1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RCA工傷案10日傳喚受害者證人第四度出庭,此次是由證人秦祖慧自述在RCA工作過程以及罹病史,審判官及原告律師審問,審判官巨細靡遺地訊問受害者證人工作史、疾病史以及工作內容,以釐清罹病與工作兩者之關連。此次庭訊總共花了4個半小時,下次庭訊4月14日,將由辯方律師詢問。
工傷人協會秘書長黃小陵認為開庭速度積極,從去(2009)年11月起維持一個月開庭一次的速度。迫於此案的特殊性,500位原告逐漸因疾病去世,能還原當年真相的證人正在和時間打仗,開庭速度將決定受害者能否爭取應有的權益。
庭訊必需仔細訊問,反覆推敲,乃因資方以大火燒掉資料不願暴露為由,只能藉由證人的回憶以及口述拼湊當時之原貌,再搭配環保署介入處理。目前RCA桃園廠為污染控制場址、污染也是不爭之事實,目前則需架構疾病與污染之關連性,證實因果關係。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國際反水庫日全台串連 為後代水源和家園請命

2010年3月1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DSCN2743不容政府無止境以穩定水源為由,花大錢任意興建水庫、大型攔河堰,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河川小組為主的民間20幾個環保團體於植樹節當天,國際反水庫日(3月14日)前夕於立法院門口召開「尊重生命疼惜河流台」記者會。與會人士高喊「反水庫救家園」、「還我自然河川」,並提出台灣水資源可持續且安全的出路、健全流域的水土林海流域守護及居民的永續家園。
來自全台北中南東環團代表,分別就政府在各地興建水庫、攔河壩的計畫提出反對意見,認為不該花大錢破壞環境將台灣的水資源不當利用以至於耗竭。立委田秋堇更提到,台灣政府財務赤字嚴重到衛生署長楊志良都說台灣根本不該辦健保的程度,大小工程計畫4年預算5000億是向子孫舉債。
DSCN2765
田秋堇說在立法院談反水庫很孤單。她指出,北回歸線經過的地方大多為沙漠,但台灣卻是一片翠綠,就是因為有森林。國際的經驗與研究顯示,蓋水庫傷害森林,即使拆了也無法復原。聯合國對台灣沙漠化的問題十分擔憂,都是因為超抽地下水,因地層下陷所引起的現象。台灣剩下少數幾條自然河川,即使可以蓋水庫,也不該蓋,應該要留給後代子孫命脈。

2010年3月14日 星期日

亞太綠人大會暖身會在鹿港 探求對抗工業污染對策

2010年3月14日彰化訊,廖靜蕙報導
昨(13)日午後溫暖的陽光與微風,催促著人們的腳步走向戶外,接觸清新美好的空氣。在鹿港文武廟前的草地上,也有一群20-30位來自中部地區的民眾圍成一個圓圈聚集著,他們以「開放空間會議」(Open Space Technology)方式,正在討論如何將「在地幸福經濟力,編織全球救援網」這個主題擬成行動策略。
2010年第二屆全球綠人亞太大會「公平分攤(FAIR SHARE)許我們一個綠色未來」,將於4月30日至5月2日在台灣舉辦,在此之前,大會籌備單位台灣綠黨舉辦第二次會前會,地點選在彰化環境保護連盟所在地鹿港,集合中部當地民眾的意見,收集在地的行動策略。
會議首先由領導者Keli說明進行方式,列出兩個討論時段,成員中若有想討論的議題,可提出並擔任召集人,其他成員可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題目參與討論,每個議題都有人紀錄討論結果。會議結束後,各組將紀錄貼到牆壁上,領導者發給每位成員三個紅點,成員依照討論結果的重要性給分,紅點越多表示這個結論越重要,並據此做成本次會議的行動策略。

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植樹節】潘翰聲:每個人都該想想生命中的樹

2010年3月1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從行道樹談起
花蓮市中美三街的欒樹。阿藍攝影都市人對樹的記憶不少來自行道樹。除了天母的台灣欒樹被社區居民拱出來當成慶典主題,台灣許多地區與街道也都種台灣欒樹,曾有住在高雄市民生路的民眾說過,每天從高樓看著台灣欒樹四季的變化,是一天中最神奇、賞心悅目的時刻。台灣欒樹確實是不可多得隨著四季變化的樹種,但並不是每個樹種都有這股神奇的力量。因此行道樹怎麼種,種什麼,那可是個大學問! 
攝影:邱志郁台灣的行道樹也有流行史。古早時期,曾流行種榕樹。因為榕樹樹葉茂密青翠,又最能抗污染,但是一種之下可就不得了了!原來榕樹竄根的特質,根部不斷做文章,不但竄通人行道,甚至竄到快車道……榕樹的特質是種植在空地上,於是還是乖乖地種在廟旁大埕,讓大家可以乘涼說古吧!
接著還曾流行種黑板樹,但黑板樹也一樣會竄根。現在很多地方種小葉欖仁樹和阿勃勒,但行道樹往往都種單一樹種,除了台灣欒樹有四季變化的功力,大多樹種四季的變化不大,例如小葉欖仁樹,夏天看起來綠意盎然,但其他季節就缺乏變化。綠黨發言人潘翰聲就認為行道樹可以更多元,並且慎選樹種,讓民眾能欣賞不同樹種的美麗。此外,能辨識樹木的名稱,也是產生的關聯的第一步。多看一眼身邊的樹,看看你能叫出幾個名字來。台北市教育大學實踐國小前的行道樹,都標示樹種名稱,下次經過時,不要忘了多看一眼!

【植樹節】面對樹的態度 要正本清源

2010年3月1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種樹@地球日3月12日是中華民國的植樹節,事實上世界各國都有屬於自己的植樹節,又因氣候條件的不同,幾乎每個月都有植樹節。地屬溫帶、亞熱帶的台灣,幾乎隨時都可以植樹。為什麼要種樹?若以植樹節的由來,為了紀念國父孫逸仙,因為他發現造林的重要性,說:「造林是民生建設重要項目」。這說明了長久以來台灣將林木視為有經濟效益、利用價值的原由,因此對林木關心的是材積、種什麼、種在哪裡、種多久才能高獲利。近來則隨著氣候變遷的挑戰、減碳議題的迫切性,植樹又被賦予減碳的工作。
然而,當一棵樹或眾棵樹,阻擋了開發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或者大型活動舉辦需要「空地」,可能因此遭到名為「移植」實則「無疾而終」的命運。
與樹為伴
2009年,在台北市的數個日子中,有一群人在徐州路邀請路人連署。連署拯救的對象是一排可能比當地居民居住歷史更悠久的路樹。為了這群樹,居民們甚至邀集民意代表舉辦公聽會。有人說,從大學時就認識這些樹了,後來繼續住在這裡,40年來晨昏相伴的,除了家人,就是這些樹。也有人說,大學時會和同學一起認識這些樹,並為它們取名字。曾有段時間這些樹得了褐根症,社區居民甚至不惜花大把鈔票請樹醫師來治療。現在因為建商覺得這些樹位置不對,便要移走它們,當地居民形容:「情而以堪」!

2010年3月11日 星期四

六輕五期進二階環評 「講減碳太沉重」環委為重大開發說情

2010年3月1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環保署在監察院要求下正進行「六輕總體檢」,釐清六輕造成環境衝擊與健康風險,一方面又接受六輕五期開發計畫進入環評程序。繼2月2、4日專案小組初審與延續會議,昨(10)日環評會議,無異議將六輕五期進入第二階段環評。不過,環委對於環團主張將「六輕總體評鑑」結果納入六輕五期審查考量,置若罔聞。還有環委認為重大開發要求提溫室氣體減量,是不堪負荷的十字架。
六輕五期內容主要是設置輕油裂解、碳纖維、高階橡膠以及太陽光電廠。專案小組召集人說明,2月2日專案小組初審後,徵詢環保署正式解釋「六輕總體檢」不影響五期評估,2月4日再召開延續會議,建議應進行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並列出11項重點。
11項評估重點包括:環境涵容能力與本計劃對區域空氣品質之影響,檢討空污排放量、用水推估以及供水不足之替代方案,含海水淡化方案;「補充健康風險評估並研提因應對策;應就涉及變更六輕前四期環評審查書件部份,評估其合理性及對環境之影響」(註:顯示與「六輕總體檢」可能產生的衝突);海域模擬資料及提升放流水水質之可行性;評估放流水對海域生態(含中華白海豚)之可能影響及對策;溫室氣體減量計畫,如考量碳捕捉、碳封存之規劃。最後一點是補充社會經濟影響評估。

珍視阿塱壹古道 台26線開發案環評未過關

2010年3月1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至今仍保留完整原地貌的阿塱壹古道,要成為公路總局眼裡「濱海公路唯一未貫通的路段」或「台灣最寶貴的原始海岸自然生態」?「台26線安朔至港口段公路整體改善計畫」10日環評大會再交手,在保留當地自然文化價值下,環委以8比7票,退回再審。阿塱壹古道雖暫得喘息空間,但公路思維不改,命運仍未卜。
古道壯麗的景觀。攝影:羊弟弟
根據184次環評大會決議,此案退回專案小組,「並請生態專長委員及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會討論」,1月19日,環委對本案仍有修正意見,要求開發單位針對可能影響的47種保育類動物和14種稀有植物補充具體之補償計畫。故開發單位於本次會議提出環境差異分析。

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女性與氣候變遷議題息息相關

2010年3月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從瑞秋‧卡森1960年代寫了《寂靜的春天》以來,女性在環境永續議題上不斷提出先知灼見,影響當代思維頗巨。婦女節同時,由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舉辦的「女性與氣候變遷論壇」,除了看見這些女性的卓越成就,並針對氣候變遷所引起的重大災害,探討一般女性的處境與角色。與會講師除了肯定女性對週遭環境經驗的價值,也提到女性性別在公共政策參與普遍遭遇的困境,唯有提供女性平等的教育、資訊機會,鼓勵女性投入備災工作,才能將角色由受災轉為減災。
完整資訊 女性更能投入救災訓練
台灣紅十字會副祕書長林秀芬說,女性在救災、備災,參與較少,這也是需要改變的。備災是指事前對災難之準備,這不只是體能上的,更是觀念上的,必須在災難之前預作準備。南亞海嘯之後,世界各國陸續發表了相關的研究報告,其中針對不同災害,如颶風、海嘯以性別角度比較,女性死亡人數較多;但地震就不明顯。女性受限於體能、經濟、教育以及決策等因素,而容易受災。在各項補償申請,例如房屋補償,通常補償是給家戶登記者,主要是男性,但實際善後則為女性。八八水災重建委員會,婦團呼籲應有三分之一的女性委員,能重視女性在重建過程中的需求。

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綠領工作很easy 文魯彬:do no harm

2010年3月4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文魯彬帶著家中幼兒參與請願。聯合國正在推動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以綠領工作渡過全球危機,並兼顧環境。在訴求刪除高耗能產業之餘,昨(3)日民間團體發起的「2℃的真相」行動,也是希望馬總統帶領台灣走向綠色經濟。綠領工作是什麼意思?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說,簡單的說,凡對地球不具負面威脅,甚至有正面影響的工作都是綠領工作。
台灣早期有很多符合綠領的工作,例如農業。現在固然無法讓每個人都回去種菜,但應轉型讓工作不會造成地球的負荷。以台灣本身所具有的特色特質,即能發展多項綠領工作。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照顧高齡長輩人力需求很大,這些照顧工作,就是綠領的一種;此外,台灣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人文地理,考古或歷史研究很值得發展,而這也屬於綠領的一種。而台灣有很多綠領工作等待搶攻,經濟發展不只是靠高科技帶來的高耗能產業而已。
文魯彬以此檢視綠色交通有多「綠」。汽車在歷史上代表形象負面,但人類已無法脫離沒有汽車的生活,但仍可發展綠色交通。提到綠色交通,有人說捷運一定是綠色交通,其實要先問有沒有這個需求,以及過程/製程對環境的影響如何。以台北捷運信義線為例,開發過程挖掉沿途的樹木、摧毀綠廊,製造噪音、視覺與空氣汙染,使用大量人民的納稅錢,而台北市是否還需要再開一條捷運,應該要由人民回答。此外,開了捷運,反而讓更多汽車上路,都不是綠色交通的用意。

2℃真相,總統看到了嗎? 孩子:我要平平安安長大!

2010年3月4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孩子的聲音透過這麼多麥克風放送,馬總統聽見了嗎?債留子孫,除了經濟上的意涵,還有更深的層面-環境債!紀錄片正負2℃引起各方的討論,台灣是要繼續增加2℃或減少2℃,不僅是這一代人的責任,更是要為子孫負責的抉擇。綠黨與民間33個環保團體昨(3)日上午聚集凱達格蘭大道,告訴馬總統「2℃的真相」,並提出三項訴求(註):課徵能源稅調降所得稅、刪除高碳產業、召開氣候變遷國是會議。現場三位幼兒以稚嫩的語氣聲聲喊著「我要平平安安長大!」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說,氣候變遷是這一代大人的責任,不能把無法收拾的爛攤子丟給小孩。而唯有面對2℃的真相,全國人民才能因應。
環團要求馬總統召開氣候變遷國是會議,面對2℃的真相陳文茜以一個媒體人的力量號召拍攝紀錄片,讓國內政壇終於開始關注氣候議題,但政治人物觀賞『真相』之餘,是否考慮進一步的『真相』──什麼政策能真正能達到減碳?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年底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16將訂出具法律效力的協定已接續京議,台灣至今尚未訂出標準,若不盡速課徵能源稅,很可能會被美國、歐盟及日本等主要外銷市場貿易制裁。他呼籲民眾寫信給馬總統,回應三項訴求,並於「2℃的真相」部落格提供[範本](編註)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灑紙錢插草人 環團重返環保署要求中科三期依法停工

2010年3月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中部科學園區第三期七星基地開發案(中科三期)遭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撤銷環評,環保署不但未依此要求中科三期停工,繼2月4日民眾於環保署前的抗議行動後,變本加厲不惜花人民納稅錢重金在五大報刊登廣告。孰可忍孰不可忍,反中科熱血青年聯盟、后里當地農民代表以及關心司法正義的民眾,於1日重返環保署,吶喊「中科違法,立即停工!」、「鼠長下台」、「環保署殺老農」,要求環保署長沈世宏依法勒令后里園區停工。現場搭起座壇,稻草人,供民眾插稻草人、拋紙錢以及燒假環保署等方式表達對環保署不滿。現場一度發生推擠,警察不顧現場民眾健康,噴灑滅火器。
這場公民為捍衛司法正義而聚集在環保署的抗議行動,下午兩點前,群眾尚未聚集,環保署門前即以警察人牆排列保護,嚴密以待,原該保護人民的警察,再度與人民對峙,而保護的對象是在環保署內不願出面回應民眾的人民公僕。這種錯置的現象,居然出於政府違背民意時,教人民無以適從。
反中科熱血青年代表何同學發言說,環保署被最高行政法院宣告撤銷環評應停工,卻「耍賴」,執意開發,保護廠商利益,卻不顧人民健康。原應保護環境的環保署,卻帶頭違法,人民對此感到憤怒,今天給環保署機會宣布停工,否則環保署「好看」。
后里鄉公館村村長馮詠淮說「政府劫貧濟富不保護人民照顧財團,原應扮演監督維護人民權益的角色已不復存在」。在地青年代表也說「中部開發案政府報喜不報憂,只提有多少工作機會,卻不提對漁農弱勢的土地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