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跟著新店溪水走 水資源治理學問大

2011年10月29日新北訊,廖靜蕙報導
在台灣,民眾只要打開水龍頭就有水可用,一度水平均要價也只需7.5元。然而在用水便利的背後,台灣卻是全世界排行18的缺水國家;因為旱澇不均,枯水期乾旱的窘境以及逢雨便有釀災疑慮,讓台灣人與水結下愛恨情仇。為了幫助民眾了解水資源的來龍去脈,週三(26日)由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的一場水資源之旅,帶領學員親自走訪掌理水資源的幾個重要部門,了解水文治理的環節。
學員由十河川局了解水患治理的核心,到台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了解水源保護區劃設原理以及維護管理之道;在烏來污水處理廠了解日常污水到哪裡去,又排到何處;最後在台北市公館淨水場,了解從河川之水到家中的水龍頭之間淨水過程。從參訪中初步了解水資源治理的多元性,期能激盪更多民間的創意與力量,讓水資源治理更具彈性。

營建署通過後灣細部計畫 京棧宣布2014年營運


2011年10月2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凶狠圓軸蟹。(攝影:Munch)位於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的京棧大飯店開發計畫,雖已通過環評審查,但因所在地屬墾丁國家公園腹地,因此必須符合國家公園土地規劃原則。墾丁國家公園也提出細部計畫變更案,經過國家公園委員會專案小組7次審查,於11日作成結論,並於22日提交國家公園委員會討論。
 

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模塑動保原型 專家籲建構面面俱到的動物保護


作者:廖靜蕙
無視於監察院糾正文指出動保業務績效不彰、浪費公帑,以及國際間點名台灣漠視動物生存權,正在審議的農業部組織條例仍將動保與畜牧合併為一司,引發民間團體一連串抗議、聯署行動,成立專責動保司,動團盯緊本次立法院會期。
其實台北市政府已於2010年10月成立專責動物保護處,並編制防疫檢驗、動物管理、動物收容、產業保育等4組,以及動物救援1隊,將動物檢、防疫、流浪動物收容、寵物飼主教育宣導、寵物業管理以及流浪動物及野生動物救援納入;人員編制85人,其中正式編制人員55人。而動保經費幾乎凌駕中央,光是興建收容所預算就上千萬。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台知園區計畫5進都委會 竹北農民籲兌現保農政策

2011年10月2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陳錦桐攝影
計畫範圍廣達447公頃,其中99%為特定農業區,位於新竹縣竹北市的「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特定區計畫」21日再進內政部都委會專案小組審查。審查會前,數百位來自當地居民到營建署前,支持計畫的促進會民眾以及反對徵收的自救會成員各據一方表達立場。竹北璞玉自救會成員再度要求廢止缺乏公益性與必要性之台知園區,保障農民身家財產,並確實落實國家優良農地保護政策。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毒物管理加把勁 環團催生「化學安全管理署」


2011年10月20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地球公民基金會呂翊齊(執麥克風者)「台灣屬於高度使用化學物質的國家,但管制人員卻不夠多。(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塑化劑事件顯示台灣化學物品管理漏洞,落幕半年來毒物管理進度只有修法,對於高達6萬多種廠商製造、使用而流通中的化學物質管理,只在環保署下設科,由不到5個人負責;環團質疑毒物管理徒具形式,未能杜絕毒化事件再起。地球公民基金會等23個民間團體19日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正視有毒物品管理,成立化學安全管理署,為民眾健康和環境安全把關。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本土研究證實:亞熱帶海岸溼地 固碳效果佳


2011年10月1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位處亞熱帶的台灣,海岸溼地更具碳吸存力。(攝影:劉良力)一般人視為荒地的溼地,蘊藏著減碳的無限潛能。
溼地具碳吸存力,但長久以來缺乏客觀的本土研究佐證。最近透過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研究,針對溼地底棲藻類生產力的量測,監測二氧化碳流量,不但證實有助於減少二氧化碳量,位於熱帶亞熱帶的海岸溼地,吸碳力更勝出溫帶地區。

半農半X在台灣 塩見:在農田找到天命


2011年10月1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塩見直紀(右)與穀東俱樂部創辦人賴青松(左)相見歡受台灣出版社之邀,再度拜訪台灣的《半農半X的生活》塩見直紀,17日一下飛機就到位於陽明山腰的香村休閒餐廳,在這裡有上百位農友與消費者,殷切期待塩見分享半農半X的實踐心得;這股對自然農法的渴望,塩見直紀以新農業稱之,影響的不但是農法,更將帶來飲食習慣的改變,進而成為環境問題的解套。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宜蘭行健有機村 展現農民築夢力量(下)

2011年10月18日宜蘭訊,廖靜蕙報導
韓德森走訪農田,受贈野薑花。(攝影:吳信緯)12日在宜蘭行健村的國內外友善農業耕作者交流會,參與者不但有行健村的農民,還包括大宅院友善市集農友的游麗花、黃云起、王秋香,以及「茶之米」小農李婉甄等農友。他們基於對農業的熱情,自己租地,以有機農法耕種,自行開闢客源,與行健村幾位在自己的土地世代務農的長輩相互輝映,展開宜蘭有機農業的前景。
行健有機夢想村最年長農友是77歲的阿土伯,最年輕的農友則為28歲的國筌。老中青三代都有代表,農業脈絡得以銜接。
在聽完來自國外3位友人推動自然農法及社區型農業,並飽食農民準備的豐盛午餐後,一行人隨後前往農地,見證台灣有機農地。

宜蘭行健有機村 展現農民築夢力量(上)

2011年10月18日宜蘭訊,廖靜蕙報導
行健有機夢想村推手張美。宜蘭縣三星鄉安靜的小村落行健村,位於安農溪與行健溪之間,有位女士努力推動有機農業,要將整個村都成為有機農業村。不靠政府經費挹注,完全由農民自發自組合作社的夢想之村,成為宜蘭羅山村後另一個有機村的代名詞。
在此背景下,12日三位來自國外的友人,美國社區支持型農業(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推手伊利莎白‧韓德森(Elizabeth Henderson)、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創辦人德查‧史雷佩德拉(Daycha Sirpatra)、不丹農林部首席科學家多傑‧旺楚克(Dorji Wangchhuk),也來一探行健有機夢想村,與當地農民對話。
合作社推手之一、在地農民張美表示,「農民沒有賺很多錢,但米賣出去就很開心。」他說,推行有機農業是一個又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不僅種植過程加倍辛勞,也要設法一一突破關卡,將顆顆珍貴的稻米,包裝送到消費者手中。透過多元就業計畫,合作社聘來專業經理人,讓不同專業者分工合作,而農民辛苦的成果,只求全部賣完,溫暖消費者的肚腹。

2011年10月15日 星期六

催生專責動保司 動團盯農業部組織條例


2011年10月1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陳錦桐攝影
動保及數個民間團體催生專責動保司,14日號召名人及民眾模擬流浪動物的姿勢苦爬,將9月中連署的數萬張明信片送進馬總統,希望總統能看到流浪動物的悲慘處境,為台灣的動保現況加把勁。現場豎立以明信片做成的巨型狗模型,多位民眾帶著狗及自製的招牌加入苦爬、遊行的行列。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土城彈藥庫:國際友善農業推手串訪

2011年10月14日新北訊,廖靜蕙報導
10月9日,初微雨的午後,土城捷運站出現幾位來自國外的友人,等著同去土城彈藥庫。一襲傳統服裝的不丹農林部科學家多傑‧旺楚克(Dorji Wangchhuk)出現台北街頭,引起不少人側目;不久,美國社區支持型農業(CSA)的重要推手伊利莎白‧韓德森(Elizabeth Henderson)也到了捷運站。
由綠色陣線協會、曾文社區大學、秋圃基金會主辦的「小農、有機:未來的農業──米之神、美國CSA、不丹農業」,邀請了國外幾位推動有機農業及發展社區協力農業的重要人物,以10天的時間走遍台灣全島參訪農民與農地,這一天目標是土城彈藥庫,參訪愛綠聯盟致力的社區型農業。
土城彈藥庫的農民面臨徵地問題,居民力爭保育北縣的中央公園,悍衛他們五代人的埤塘老家,力保這塊擁有豐富生態的「土城綠寶石」。經過三年多打拼,土城彈藥庫的農夫們,終於有了彈藥庫合作社,踏上自產自銷第一步。
走進彈藥庫崗哨不久,聯盟的成員廖崇賢騎著摩托車迎接一行人。他停好機車,當起導覽,為韓德森講解沿路的農田及自然景觀。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hon Kaen Foundation)創辦人德查‧史雷佩德拉﹝Daycha Sirpatra﹞、美國社區支持型農業的重要推手伊利莎白.韓德森(Elizabeth Henderson)以及不丹農林部科學家多傑.旺楚克9日微雨的傍晚走訪土城彈藥庫。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hon Kaen Foundation)創辦人德查‧史雷佩德拉﹝Daycha Sirpatra﹞、美國社區支持型農業的重要推手伊利莎白.韓德森(Elizabeth Henderson)以及不丹農林部科學家多傑.旺楚克9日微雨的傍晚走訪土城彈藥庫。
這是伊利莎白韓德森第二次來土城彈藥庫。去年農民齊聚凱道過夜前,她也來過台灣,拜訪了幾個社區型農園,對同樣遭受土地徵收之苦、致力於社區型農業的土城愛綠聯盟印象深刻,因此今年再度拜訪,一路上持續主動詢問農地種植的作物。

終結「路殺」 守護大山背梭德氏赤蛙


2011年10月14日新竹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新竹橫山鄉大山背的梭德氏赤蛙。(攝影:Liang-Li Liu)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的產業道路,緊鄰粗坑溪,每年10月梭德氏赤蛙繁殖期,必須從山壁到溪底交配產卵。因馬路帶來的車流,往往造成梭德氏赤蛙死亡,不忍心赤蛙慘遭壓死,荒野新竹分會自2010年10月定期在傍晚時分,安排志工守護赤蛙過馬路,今年10月第二度進行守護工作,並以守護「梭德氏赤蛙的婚禮」為題邀請大眾祈福,喚起民眾關心「路殺」(roadkill),拯救車輪下的死亡動物。
來自學界、民間及政府代表,13日為梭德氏赤蛙擬出初步的保育方向。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在水田旁達魯岸 傾聽阿美之歌


【花蓮石梯坪‧港口部落水梯田復育】系列報導之3
本報2011年10月13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30幾年前,豐濱沿海阿美族傳統領域上遍布著水梯田。每到收割時期,海浪、稻浪交織出的景象,直教現年70多歲的耆老陳先生難以忘懷。隨著水梯田復育逐步成形,呼喚了當地耆老內心深處的記憶,矗立在農田傾圮的達魯岸,耆老負起修繕的職責,以傳統技藝教導部落青年再現達魯岸。

重拾歷史遺頁,我們在達魯岸說故事

超手工的達魯岸工程。(圖片來源:林務局)達魯岸的重建,是一種文化復興。阿美族語達魯岸(taluan)的意思是家屋的延伸。它包含部落聚會所,以及阿美族人在耕作或狩獵的過程,所需的暫代家屋的功能,也是閒暇時的默想之處,是家的延伸、部落集體工作的創造性場域。
阿美族人在農務操作的過程,在通風清涼的達魯岸用餐歇息;若遇到暴雨,也會來到這裡避雨。達魯岸的價值遠超過物質的層次。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菱角也可以很保育 水雉不再為食亡


2011年10月1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水雉與巢位。(圖片來源:林務局)台南官田的菱角遠近馳名,向來為國人所喜愛,菱角田也是珍稀水鳥水雉喜愛停駐棲息之處。這一年來,有7位菱農為了保育水雉而改變農耕方式,以無農藥無化肥生產的菱角,還貼上「官田水雉綠色保育」標章。11日農委會林務局、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及台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共同引薦這款菱角,邀請社會大眾以採購行動支持官田的有機菱角與稻米,讓農民與水雉雙嬴。
又有「菱角鳥」之稱的水雉,近年來經各界積極保育,隻數達300多隻,然而這得來不易的保育成果,卻因農民改變播種方式,而面臨生存危機。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重現記憶中的水梯田 海稻米訴說心願


【花蓮石梯坪‧港口部落水梯田復育】系列報導之2
本報2011年10月11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海稻收割美麗的早晨。(圖片來源:林務局)如果你只在阿美族人慶祝豐收時,才來石梯坪港口部落,那就太可惜了。
阿美族傳統知識表現在日常生活之中,不但種出小米、糯米,源自清朝期間水稻種植技術,更將海與陸地交界的土地運用到極致。30多年前,石梯坪這片土地種植的水稻從岸邊延伸到海,於是陸地上的水稻被風吹動,形成的稻浪,與海水拍打海岸的海浪交織成一片美麗的景觀。這個景觀,是人們尋訪港口部落的理由。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到太平洋岸邊 尋找水梯田的旅途中


【花蓮石梯坪‧港口部落水梯田復育】系列報導之1
本報2011年10月10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石梯坪瀕臨太平洋岸邊的水梯田正在逐漸成長。(圖片來源:林務局)花蓮豐濱海岸的潮水持續著千年不變的動作,湧向海邊的潮浪,訴說著不變的道理;流向海邊的河水,在進入大海的擁抱前,滋潤著沿路的大地。
為了看石梯坪港口部落恢復水稻田耕種的水梯田,9月中旬,一行人從台北搭太魯閣號出發,列車穿梭在忽隱忽現的海岸邊,讓人神往於山海之間的想像。到了花蓮火車站,再轉搭等候一旁的遊覽車朝海之濱出發。而花了這麼長時間搭車,是為了欣賞這片海以及阿美族人運用植物與土地的智慧。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六輕頻頻出事還想擴建 程序問題惹爭議


2011年10月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陳錦桐攝影
這兩年六輕廠區爆炸連連,到底有沒有能力控制還是未知數;20年來,環評承諾實踐多少,台塑也未交代,在此背景下,卻繼續擴大廠區。5日環評委員再審六期四期第6次、第7次變更,當地民眾及環團質疑程序正當性,變更案陷入膠著。

巨星雲集 連署反對東海岸不當開發


2011年10月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陳錦桐攝影
「土地是人民的,海岸線也應該是人民的,應該回歸給人民!」知名電影製作人李烈5日在華山文化園區保護東海岸記者會上,一句話道出與會者的心聲。
由李宗盛、伍佰、張惠妹、巴奈、張震嶽、陳綺貞、李烈、侯孝賢、陳明章、Suming、張大春、嚴長壽、魏德聖等115位音樂暨藝文界人士發起的「保護東海岸,救救台灣的天堂」連署,提出對東海岸正面臨大規模開發的憂心。

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寶貝台灣地景 國家地質公園網絡成立


2011年10月4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由學術單位、地方縣市政府以及農委會林務局、交通部觀光局聯手打造的「台灣國家地質公園網絡」3日晚間於圓山飯店宣布成立,與會來賓除了來自全國各機關代表以及社區意見領袖,還有來自各國的嘉賓,現場並發表「地景保育台北宣言」宣示台灣保育珍貴地景的決心。
地質公園(Geopark)原由歐洲民間發起的虛擬概念,民眾將獨特、重要的地質地形劃出區域,推動保育行動,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推動力量,包括自然景觀、歷史背景以及人文,最後更導向觀光的永續利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更將世界地質公園定位為「地景保育」、「環境教育」、「社區發展」、「地景遊憩」等4大核心價值概念。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說,因各國民情不同,台灣仍需政府主導。
澎湖全島都是多樣的玄武岩地景,目前已規劃為地質公園示範區。(圖片來源:林務局)台東利吉惡地為利吉層的標準露頭點是全球研究板塊碰撞現象的最佳地點。(圖片來源:林務局)

造山讓台灣更美 學者著書寫台灣地質演化史


2011年10月4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新書《一切,因為造山》,要讓台灣人認識台灣地質演化史。(圖片來源:林務局)地景保育就像保育動植物,只是保育對象為天然珍貴的自然地景。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說,台灣因為人為破壞太嚴重,更加凸顯地景保育的重要。「人為破壞太多了,所以需要保育地景,將美好的地景留給後代子孫。」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不要讓東方草鴞消失 保育計畫啟航


2011年10月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居住在平地草叢的草鴞其實很難發現。(攝影:李文化,高雄鳥會提供)繼八色鳥、水雉、黑面琵鷺等珍稀野生動物保育有成,被列為台灣保育紅皮書瀕危物種、一級保育類動物草鴞,能不能成為下一個保育有成的對象?由民間發起的第一個草鴞保育行動計畫於上周五(9月30日)透過論壇方式,吸引民間、學者以及政府部門參與討論。除了公布已知的草鴞研究現況,也呼籲政府正視草鴞以及台灣夜行性猛禽(貓頭鷹)現況,不要讓草鴞從這一代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