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1日 星期六

阿塱壹、美麗灣 雙東兩樣情

作者:廖靜蕙
屏東縣政府於1月18日通過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審查會議,劃設範圍以避開原住民保留區土地做為解套。結論一佈達,當地四鄉民與環保團體兩樣情。支持者認為留住1%的自然海岸線,反對者為消失的公路頓首,這些反應或能讓人理解,有趣的是台東縣政府的反應。
屏東縣府審查現場,葉品妤攝 千人吼海岸包圍美麗灣飯店,賴品瑀攝

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鯊魚鰭不離身」正式上路 漁業署4月1日開罰

2012年1月2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為了吃魚翅,常發生finning現象,透過魚鰭不離身措施,確保鯊魚未遭濫捕。(圖片來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鯊魚鰭不離身」措施,即將上路。為了兼顧海洋資源永續與飲食文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於19日發布「漁船捕獲鯊魚魚鰭處理應行遵守及注意事項」,今起為加強宣導的緩衝期,4月1日將正式開罰,違反規定者,初期處以罰鍰,之後最重可處以收回漁業執照之處分。
台灣是全球排名第4大的捕鯊大國,為了杜絕「只取魚鰭,丟棄魚身」的finning現象,台灣捕鯊政策從「魚鰭與魚身重量比例不超過5%」躍進到「鯊魚鰭不離身」,這是繼美國、哥斯大黎加、巴拿馬、薩爾瓦多、哥倫比亞及智利等國之後,亞洲的第一個實施國家,對於全球海洋保育是極為重要的一步。

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阿塱壹確定劃設自然保留區

2012年1月18日屏東訊,廖靜蕙報導
葉品妤攝屏東縣政府於下午15:30發布「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審查結果,14位委員中13位委員同意劃設,建議劃設總面積841.30(其中包含海域105.44)公頃,全區為非原住民保留地之公有土地,以此避開原住民基本法21、22條之爭議。
屏東縣副縣長鍾佳濱於會後召開記者會公布審查結果,他說委員認為當地自然和生態有保留之必要,雖然與可行性評估報告建議的範圍仍有差異,但委員認為將「核心區」非原住民區的公有地劃入已足於保護,也能讓區域內的原住民保留土地且不影響其生活。

阿塱壹文化資產審議會 地方民代率眾杯葛

2012年1月18日屏東訊,廖靜蕙報導
旭海到觀音鼻自然地景保留區審查會主席鍾佳濱試圖安撫群眾情緒。牽動全國民眾關注焦點,位於安朔旭海路段的台灣環島公路網僅剩的缺口到底能不能成為一個活口,或者終究要封閉讓台灣成為「堡島」?18日於屏東縣政府召開「旭海-觀音鼻暫定自然保留區」審議會,上午由當地地主發言,主席雖逐一唱名92位地主,請地主發言,但屏東縣牡丹鄉代會主席潘壯志仍不滿意,率眾杯葛會議進行,會議陷入混亂。(更正註)
此次審議會安排上午讓利益關係人發言,下午則為委員審查。潘壯志表示,正式的審查是下午開始,民眾卻不能參加,認為程序不合法,當場嗆主席,阻止會議進行。群眾激動全擠到台前,試圖以音量壓過主席,潘壯志一再發言表示,屏東縣政府不尊重原住民,會議不讓民眾參加是對原住民的侮辱。數位縣議員、民眾到場表達反對列為自然保留區的意見。

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台灣野生植物紅皮書完成調查 1/5植物列危

2012年1月17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烏來杜鵑(特生中心提供)到野外觀賞大自然,生長在野外的花、草、林木是這麼自然而然、茂盛地存在,但是這些植物數量正在逐漸減少。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台灣植物分類學會經過3年的調查,依照IUCN的定義,完成「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報告,4000多種野生維管束(蕨類及種子)植物中有21.5%列入受威脅物種,再不積極保護,恐成為明日的記憶。
一到春天滿山遍谷的台灣原生杜鵑,烏來杜鵑不見芳蹤;珍稀蘭花只剩下園藝系品種,非得掏腰包買來觀賞不可。多少早期台灣民眾視為隨手可及的植物品種,正逐漸消失。依據農委會「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表示,全世界的植物約有30多萬種,台灣的維管束植物約有4000多種,其中約1/4為台灣特有種,其中只有5種依據《文化資產保護法》列為自然紀念物受到保護。

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

國有林變檳榔園 山林變色沒人管

2012年1月13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台灣山林政策出了什麼問題,以至於超限利用和濫墾一再上演卻執法無力。位於台東縣長濱鄉一處大約40公頃原始林,發現遭人有計畫毒害,目的是在林下種植檳榔樹,數十年來不但沒有政府機關出面阻止,即使經過民間團體長達1年的跟催,行政機關卻互踢皮球。地球公民基金會12日召開記者會揭發此案件,要求主管機關立即行動,停止濫墾,確保國土安全。

長濱鄉一處40公頃的低海拔殼斗科原始林,長年不經管,變身檳榔園。(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特稿】毒餌滅鼠 生態損失不容忽視

2012年1月1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長期以來,農委會為了降低農損,每年以毒餌滅鼠的滅鼠周政策為解決;但是,滅鼠週到底能不能真的抑制鼠類(齧齒類)族群數來達到減少農損之目標,至今未有定論,但包括猛禽在內的食物鏈頂端族群的間接傷害,卻缺乏討論。
猛禽類鳳頭蒼鷹也曾因誤食鼠藥而中毒(台灣猛禽研究會林文宏攝)
無論農地用藥殺蟲、除草、滅鼠,都牽涉到屬於全民的生態價值與食品安全問題。有鑑於上述疑慮,環保署10日邀集農委會防檢局、林務局和特生中心及地方農業局,研商「農委會滅鼠周執行期間之施藥期如何避開保育鳥類繁殖期」,但因只解決保育鳥類繁殖期,而召開單位既非農業主管機關也非保育主管機關(環境資源部組法草案尚未完成立法,主管機關仍為農委會),也不探討毒餌政策,更未全面探討毒餌滅鼠的生態損失以及食品安全,而顯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激發社區生態貢獻力 特生中心公布十年成果

2012年1月1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特生中心除了研究還有教育解說推廣的功能。圖為解說員結訓合影。(圖片來源:特生中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除了一般人印象中是個研究單位外,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而積極的角色,就是提供教育解說的專業知能。10日透過記者會,公布10餘年社區紮根耕耘成果,截至去(2011)年共培訓170位解說員、設立36個社區生態教育推廣站,並透過130項的社區生態調查與教育推廣活動,默默守護台灣的生物多樣性。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從反火力發電廠蛻變為生態社區的無尾港溼地


作者:廖靜蕙
Woweu-01無尾港位於宜蘭縣蘇澳鎮,佔地將近102公頃,原是一處沼澤濕地,也是北台灣兩大雁鴨度冬區之一。1993年正式公告為「水鳥保護區」,成為台灣第一個水鳥保護區,接著也公告為台灣第3個野生動物保護區。
無尾港1980年代的蘇澳港是煤炭進口港,隨著台灣經濟發展,政府預計電力將吃緊,台灣電力公司計畫在此地區設立蘇澳火力發電廠;另一方面,國際水禽研究中心(ZWRB)及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1988年在亞洲濕地調查報告中,將無尾港列為台灣重要濕地之一。

七輕之後,東魚塭之前……黑面琵鷺保育的故事


作者:廖靜蕙 
Chiku-01
每年9月陸續飛抵台灣度冬的黑面琵鷺,一向被視為台灣最引以為傲的現象,在這個季節,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族群量會來到台灣,驚艷國際社會;因黑面琵鷺族群稀少,保育煞費苦心,不僅是台灣社會重視,全世界也都關注台灣保育成效。

台管處(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呂登元也表示,東魚塭放租早於國家公園成立,雖租賃契約提及兼顧黑面琵鷺保育,不得改變養殖方式(淺平式養殖),「但市政府到底有沒有跟農民講清楚,淺平式養殖的定義?」他建議市府應與農民說清楚租約內容。另一方面,國家公園內,若改變地形、地物,更將違反國家公園法,但租賃先於國家公園成立,國家公園承接時,其地形地物即已如此。

入侵種福壽螺 台灣原生龜也愛吃

2012年1月1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根據特生中心調查發現,台灣原生物種柴棺龜在缺乏食物下會食用福壽螺;圖為曾捕食福壽螺的雌性柴棺龜。(葉大詮攝)萬物相生相剋的道理,不斷在生態系中上演,維持平衡。特生中心兩爬類研究室先是在幾年前從台灣原生龜柴棺龜的排遺物發現福壽螺口蓋,之後也在一次野外的調查中曾發現,生活在水域中、雨天大量產卵的狹口蛙類蛙卵,一天內被福壽螺掠食殆盡。由此食物鏈關係,說明了外來種福壽螺掠食本土種小雨蛙,另方面也成為台灣原生龜類的食物之一,並證明了每個物種都有其生態地位,不容忽略。

福壽螺掠食小雨蛙蛙卵

 
2009年,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動物組助理研究員林春富以及研究團隊,在雲林縣進行野外調查時,發現剛產下的史丹吉氏小雨蛙卵粒在一天之內大量消失,仔細觀察才發現殘存的卵粒正遭到福壽螺的掠食,經進一步實驗室觀察,更確認此關係。

2012年1月7日 星期六

【特稿】阿塱壹開創對話的機會

作者:廖靜蕙
屏東縣政府「旭海-觀音鼻暫定自然保留區」(阿塱壹古道)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暫定為自然保留區,即將於1月28日到期,在這之前,縣府必須完成相關的審議程序,否則,阿塱壹古道將落入公路總局手裡,成為道路開發的刀下俎。為此,民間團體運籌帷幄、四處奔波,希望能保留這一段深具歷史意義的古道。
國民、民進、親民、台聯、綠黨等跨五黨派的立委候選人,共同為阿塱壹請命發聲
6日民間團體搭選舉之便,以屏東環保聯盟為首的環保團體,邀請5黨不分區立委公開宣示保留這段古道的決心。包括在安全名單內鐵定當選的國民黨邱文彥、民進黨田秋堇,另外,人氣極盛、政黨票極可望衝過5%的親民黨、綠黨、台聯黨不分區立委代表也都一字排開。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台灣食蛇龜步步驚心 特生中心急救中

2012年1月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如果你曾因為湖山水庫興建讓八色鳥失去棲地而察覺保育的必要性,那麼更要關心食蛇龜的現況。
食蛇龜。特有生物中心林德恩提供。
湖山水庫的興建不但使得八色鳥的棲地受破壞,當地另一批珍貴的台灣原生物種,也因此迫遷。會飛的八色鳥屬於夏候鳥及部分留鳥,或能選擇其他棲地,但食蛇龜及保育類青蛙,只能靠人類協助留一口氣存活。其中,二級保育類食蛇龜的處境又更險惡。

台灣河岸陡坡處處 原生陸龜多摔傷致死

2012年1月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4種原生陸龜,現存的3種,因獵捕壓力、棲地減少、河堤護岸水泥化及外來種共域壓力,族群數直直落,再不保護,恐怕也只能像雲豹,成為人們尋訪及憑弔的對象。
斑龜(特生中心林德恩提供)食蛇龜(特生中心林德恩提供)
柴棺龜(特生中心林德恩提供)中華鱉(特生中心林德恩提供)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亞大中研1號紫米 基因改造疑雲待解

2012年1月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亞洲大學水稻T-DNA生技研發中心。(圖片來源:亞洲大學網站)台灣社會雖然進口基改作物,但是田間種植基改種苗卻未有申請成功的案例。去(2011)年12月5日由亞洲大學及中研院合作研發的「亞大中研1號紫米」品種權申請書送進農糧署審議,其中因牽涉T-DNA轉殖技術的使用,被視為基因改造種子,要求按照相關規範、流程進行申請。研發團隊雖極力否認此品種為基改品種,但有義務加以說明;農委會也應對此加以釐清,做好萬全的準備。
基因改造一直備受爭論,支持者認為基改作物能解決糧食危機、增加營養素及耐候,創造人類福祉;反對者認為基改違反自然的基因鏈結所造成的健康風險、生態危機將導致嚴重的失控。而政府對基改作物種植採取審慎把關態度,目前尚未有合法申請通過生物安全評估的基改作物種植計畫,但基改種苗的研發未曾稍歇;而每年國外進口、吃進人畜口中的基改作物,更不知繁幾。

黑面琵鷺、魚鷹救傷成功 七股野放歸隊

2012年1月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經過救傷後的黑面琵鷺,準備野放歸隊了!(圖片來源:特生中心)受困的黑面琵鷺、疑遭電擊的魚鷹,在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的醫療、調養下,已經恢復體力,即將再度歸隊,回到自然的生活環境,並訂今(3)日下午於台南七股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野放。
黑面琵鷺屬於過境台灣的冬候鳥,這隻被套上腳環、編號T-42的黑面琵鷺,去(2011)年5月20日,經發現受困在高雄小港地區的中油高松油庫內草地,廠方人員通報高雄鳥會,再由鳥會將黑面琵鷺帶回,送交獸醫初步檢查,認為這隻黑面琵鷺是因長時間飢餓,導致消瘦、貧血與脫水的症狀;再加上當時黑面琵鷺主族群早就北返了,高雄鳥會林昆海表示,黑面琵鷺是群聚的族群,最怕孤鳥迷航,因此在通報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後,轉往南投集集的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急救站長期收容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