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台灣河岸陡坡處處 原生陸龜多摔傷致死

2012年1月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4種原生陸龜,現存的3種,因獵捕壓力、棲地減少、河堤護岸水泥化及外來種共域壓力,族群數直直落,再不保護,恐怕也只能像雲豹,成為人們尋訪及憑弔的對象。
斑龜(特生中心林德恩提供)食蛇龜(特生中心林德恩提供)
柴棺龜(特生中心林德恩提供)中華鱉(特生中心林德恩提供)
台灣目前有4種原生種陸龜,鱉則有1種。鱉的養殖十分普遍,因此沒有族群滅絕的立即危機。4種龜包括金龜、食蛇龜、柴棺龜以及斑龜,其中,金龜已列為一級保育類動物,野外族群數和雲豹不分上下,食蛇龜分布在低海拔森林,柴棺龜則分布在苗栗以北的水域;體型最大的斑龜族群數穩定,也有養殖業,是出口中國的大宗。
食蛇龜因為中國人愛吃,最大的威脅是獵捕壓力,其次為棲地和人類競爭不過。而柴棺龜的處境也沒有比較好。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動物組助理研究員林德恩如此表示。
喜歡生活在水裡的柴棺龜和斑龜,依靠著河流生活,河川水利工程對牠們的影響既長且遠。不斷興建的河堤護岸,一直以水泥、蛇籠等人工構造物取代自然護岸,嚴重妨礙陸龜的生活。
林德恩解釋,柴棺龜和斑龜平時生活在水裡,但繁殖期則需到岸邊的沙土產卵,不斷加高的河岸,使得懷孕的母龜上、下岸非常困難,危機四伏。
林德恩說,有些河岸護堤甚至都高達1公尺,母龜即使順利上岸產卵,但回程面對又高、又陡直、又不易攀爬的水泥護岸,很可能摔傷。研究室即曾收過民眾送來龜殼破裂的母斑龜,疑似摔傷所造成,其中一隻經救治恢復健康,另一隻則無法醫治只能安樂死。
左邊為龜殼破裂的斑龜(特生中心林德恩提供)
龜殼有如人體的骨骼,龜殼破裂類似人類骨折,最怕細菌感染導致死亡;龜殼破裂常因感染造成死亡,且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折磨後才會死亡,林德恩形容為「凌遲至死」。而類似的案件,大多是人力可避免的。

河岸坡度建議值:40度以下

林德恩對於河流整治越來越像大水溝感到憂心。為了滯洪排水,河堤護岸蓋得又深又大,甚至深1.5公尺,讓動物下得去上不來。「水患嚴重的國家雖然都有類似的傾向,但台灣似乎又更過度」。為此,研究室也發展動物專用樓梯的概念,並以陸龜爬坡力為研究對象,研究出最適當的河堤坡度。
國道6號埔里愛蘭交流道下設計不良的蛙類逃生坡道(特生中心林德恩提供)台中市完全水泥化的河川(特生中心林德恩提供)
「陸龜爬得上去,其他動物也沒問題,動物爬坡的能力和體重成反比,體重越重的動物,越不容易爬坡。」林德恩表示,研究室以斑龜母龜的體重為基礎,找出合適動物攀爬的坡度,最大坡度是不要超過40度,因此,建議河川整治至少能有此緩坡;不過,最好還是是能以符合生態的方式整治河川。
測試爬坡能力的食蛇龜(特生中心林德恩提供)林德恩解釋烏龜的爬坡能力,60度是能攀爬的「極限平均值」,超過60度就太陡了,烏龜一定爬不上去,或失去攀爬的意願。而大型烏龜的坡度極限就更小了,他說以母斑龜為例,實驗結果是背甲長35公分的母龜所能攀爬的最大坡度是38度,而母龜是動物族群中最重要的成員,如果大母龜爬得上的坡度,幼龜、亞成龜或雄龜也都爬得上去,因此若要設置動物脫困坡道,建議的最大坡度是不要超過40度。

外來種競爭  擠壓原生龜生存空間

除了獵捕壓力、河川整治水泥化、棲地減少,台灣原生種陸龜還要命對外來種競爭的挑戰。夜市販售的巴西龜,看似小巧可愛,但因為長壽以及體型越長越大,而成為棄養一族。巴西龜是池塘型陸龜,對斑龜威脅最大,兩者具有共域性,競爭的結果,往往抑制斑龜野外族群的成長。
如此處境使得陸龜族群量一直降。林德恩說,陸龜的平均壽命算是長的,粗估斑龜至少可活15年,只有哺乳類及少數鳥類可以活這麼久,壽命越長的族群,成熟的越慢,一旦族群數下降,恢復的速度也慢。
1992年成立在特生中心下的爬行類研究室,研究、保育的對象包括蛇、龜、蜥蜴以及鱷魚。大多數的明星物種都是哺乳類及鳥類,有別於明星物種光環加身,爬行類動物囿限於人類的想像與誤解,難登人類的名人堂。這般處境,也讓爬行類動物保育更費力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