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海龜救傷野放 可望結合宗教護生

2012年11月3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討海大不易,海洋環境惡化使得海龜生存危機四伏。(圖片來源:海洋國家管理處)象徵長壽的龜類,一向是討喜的吉祥代表,誰知道討海生活大不易!台灣除了陸地上的4種原生龜類以及已於野外建立族群的巴西龜,沿海還有5種常見的海龜。這些海龜終年生活在海底,除非生病或產卵,很少浮上海面或接近沙灘。隨著各種影響海龜生存的壓力增加,海龜救傷的需求也增加,台灣海大教授程一駿積極推動專責海龜救援收容,此舉也獲得佛教團體認同,或能將保育海龜與護生結合,成為海龜守護者。
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說,海龜號稱全世界最大的爬蟲類,從恐龍時代就存在的物種,在海中遨遊數百萬年後,卻在近200年內面臨滅絕的危機。世界上共有7種海龜,其中綠蠵龜、赤蠵龜、玳瑁、欖蠵龜以及革龜5種在台灣沿海可見。海龜活動範圍因與人類重疊性高,導致海龜大量受傷、染病或意外死亡,許多產卵的沙灘受人為破壞,無法傳宗接代而逐漸消失,因族群數稀少,全數列為保育類動物。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美麗灣第二?」 未得邵族同意 向山旅館BOT三闖環評未過

邵族:非抵制開發單位 風景區管理處應負責
2012年11月2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日月潭向山觀光旅館BOT案昨(28日)第3度進入環評專案小組審查,主辦單位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及開發單位仲成大飯店,再因開發基地位於邵族傳統領域,卻未諮詢並取得邵族部落會議同意,而做成「補件再審」的決議。
日月潭向山觀光旅館BOT案第一期。(網路截圖)香港寶聲集團之仲成大飯店,獲選開發日月潭向山觀光旅館BOT案。(網路截圖)
此次審查會議是繼去(2011)年11月23日今年2月10日第二次專案審查會議後第3次闖關未竟。在第二次專案小組審查時,行政院原民會官員就曾提醒,開發前一定要諮詢並取得邵族同意,旅館建物及飯店設施也要能傳承邵族文化,避免成為「美麗灣第2」;但在昨日的環評會議上,開發單位再因相同的原因遭砲轟。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港資BOT日月潭傳統領域 邵族人憂存亡

2012年11月2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搶救邵族,原住民團體昨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正視邵族生存權。世居「水沙連」、人數只有700人的邵族,因「日月潭向山纜車站及向山旅館BOT興建案」侵占其傳統領域,並將於今(28日)進行第三次專案小組審查,昨(27日)由邵族民族議會、邵族文化發展協會及全球邵族之友會共同召開記者會,指控日管處強奪土地壓縮邵族生存空間,原團代表歐蜜‧偉浪說,已如風中之燭的邵族,政府不保護卻強取豪奪,族群恐怕得面對消滅的命運。
分佈於南投縣魚池鄉及水里鄉,人口約704人(2011年4月數據),與撒奇萊雅族人數都不到千人。相傳邵族的祖先是在追逐一隻白鹿時,發現了祖居地「水沙連」,日月潭區域向為邵族傳統領域水沙連的一部分。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為救傷野生動物祝福 佛教團體豎立護生典範

2012年11月2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大量集體放生越來越引發社會質疑,要讓放生符合護生並不難,部分佛教團體已開始反省,修正行為。圖為高雄海濤法師所進行的放流。(攝影:林瑞珠)佛教徒為了護生,而有解救遭難的動物隨後放生之德,曾幾何時,放生規模不斷增加,大量集體的放生,難免引發社會大眾的疑慮,擔心諸如外來物種入侵對生態造成的影響。對此,宗教團體內部也有不少反省與行為修正,這兩年來,幾個佛教團體就與野動急救站合作,豎立放生護生的典範。

以支持野生動物救傷實踐護生

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與宗教團體共同辦理「生態放生」活動。(圖片來源:慈心基金會)
野生動物急救站除了要照顧受傷的野生動物,還要為了籌措營運經費焦頭爛額,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屬於比較幸運的,這兩年,台中佛教蓮社與台北市福智佛教基金會合作以「傷癒野生動物放生與環境教育推廣計畫」支持特生中心急救站專業人力資源,並為即將野放的野生動物祝福,除此之外,他們也將動物相關的生命教育推展到校園及社會大眾。
救傷後的野放也是廣義的放生,有些野放的動物幸運的有來自宗教團體的祝福。特生中心急救站副研究員詹芳澤表示,復原的野生動物一經特生中心急救站評估可野放時,即邀請宗教團體共同舉辦放生活動。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交通部首辦國際鳥拉松 見證雲嘉南豐富鳥類生態

2012年11月2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疾風隊記錄到的珍稀冬候鳥花雀。(圖片來源:疾風隊臉書)雲嘉南沿海觀光魅力何止鹽田風情,入冬之後絕佳的鳥況也成為賣點。由交通部雲嘉南濱海、阿里山、西拉雅3個國家風景區首創先例,24~25日(上週六、日)舉辦連續30小時的「國際觀鳥馬拉松大賽」吸引來自6個國家、22隊參賽。經過30個小時記錄,所有參賽隊伍共觀察記錄到264種鳥類,印證雲林、嘉義、台南等4縣市山與海的豐富鳥況。
2012白色雲嘉南國際觀鳥馬拉松大賽(Taiwan Birdathon)比賽於24日(上週六)在嘉義縣布袋遊客中心展開,範圍涵蓋雲、嘉、南,北自雲林湖口溼地,南到台南四草溼地,是台灣西海岸的最佳賞鳥地點。來自美國、南非、日本、韓國、德國以及台灣的鳥友組隊參賽,並由屏東科技大學「DNA趣自然隊」記錄173種鳥類奪冠,第二、三名分別為來自屏東以及台北的「屏科大里山隊」、「疾風隊」。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稀有更值得保護 環團籲禁捕大白鯊

2012年11月2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遭捕捉大白鯊腹中的胚胎,沒辦法出生,學者製成標本。罕見物種大白鯊出現台灣太平洋沿海,兩個月來台灣漁船陸續捕獲大白鯊、巨口鯊,經媒體報導,引發民眾好奇。其中包括一隻已懷孕的大白鯊,經解剖得知有9隻小鯊,並已製成標本。昨(21日)環保團體帶著小鯊標本,為珍貴鯊魚請命,要求農委會比照鯨鯊,列為禁捕對象。(參見相關報導:環團為大白鯊說話:「沒了鯊魚 人類更危險」

難得一見的大白鯊

根據媒體報導,10月17日在台東外海捕獲巨口鯊10月28日宜蘭本月3日花蓮14日台東捕獲大白鯊,包括一隻已懷孕的母鯊。Congratulafins護鯊組織台灣代表蘇珊慧表示,大白鯊懷孕須2-3年、平均一次只生產2-14尾寶寶。
大白鯊(Carcharodon carcharias)是已知族群數持續下降、稀少的海洋大型物種,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評比VU(易危)。大白鯊及姥鯊,都是華盛頓公約(簡稱CITES)附錄Ⅱ名單,是在官方管制下才得以進行買賣的物種。生活在深海的巨口鯊更是罕見,已知紀錄不到50隻,連IUCN都無法判斷其存活情形。但這些鯊魚在媒體報導下變得好「嚇人」,捕獲大白鯊則是「轟動漁港」、「做功德」。

環團為大白鯊說話:「沒了鯊魚 人類更危險」

2012年11月2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電影大白鯊嗜血形象深烙,並成為主流社會的既定印象。但這種誤解並非無從解開,已逝的大白鯊小說原作者彼得‧本奇利(Peter Benchley),本身就是護鯊急先鋒,2000年也曾抵台呼籲拒吃魚翅。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說,被鯊魚攻擊的機會遠小於抽菸、肥胖導致的死亡。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陳玉敏表示,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國際鯊魚攻擊事件檔案研究」(ISAF)顯示,自1900年以來,無故攻擊事件雖有增加趨勢,但這並不表示鯊魚攻擊人類的頻率增加,也未有證據顯示鯊魚將人類視為食物。反而是人類花在水上活動的時間比起100年前多很多,因此才增加兩物種互動的機會。
換句話說,是人類進入海洋生物的家,而衝浪者或是泳客容易被鯊魚誤認為快速移動的獵物,因而導致誤會攻擊所致。
攝影師的實驗
知名攝影師Daniel Botelho與大白鯊互動的經驗,或能成為最好的說明。他以24小時在籠外和大白鯊潛水互動的紀錄,證明大白鯊並沒有任何攻擊行動。Daniel以自身經驗告訴大家,不要以偏見對待大白鯊。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啟動第Ⅴ類接觸 吉哈拉艾實現里山精神

【里山精神在台灣】系列報導Ⅲ從吉哈拉艾文化景觀談融入IUCN第五類地景保護區
本報2012年11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豐南村吉哈拉艾梯田文化景觀。(圖片來源: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提供)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保存完整的梯田及水圳文化景觀吉哈拉艾部落位址,自然景觀美不勝收,先民在此勞動耕耘換取生活所需的場景完整收錄,詮釋了里山精神。只不過國內尚未有兼顧里山精神又能達到社區治理的保護區法令工具。東華大學副教授李光中最近即協助社區,以《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文化景觀」登錄,踏出里山倡議實踐的第一步。

社區保育的第Ⅴ類接觸

里山倡議的核心概念是「社會-生態-生產地景」,意思是指人類與自然長期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生物棲地,以及人類土地利用的動態所形成的鑲嵌板塊景觀,這過程維持了生物多樣性以及提供人類生活所需;而保有這項地景之完整性,則是IUCN保護區的分類第V類「地景/海景保護區(Protected Landscape)的重要工作。
李光中表示,根據1994年IUCN保護區的分類第V類「地景/海景保護區(Protected Landscape)是指一塊陸地(包含海岸和海域)長期在人與地的交互作用影響下,塑造出獨特的個性,具有顯著的美學、生態學和(或)文化價值及很高的生物多樣性,最符合里山倡議的生產地景。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還是有機農業好 顯於物種隱於基因

【里山精神在台灣】系列報導Ⅱ有機農業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012年11月2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阿石伯的蓮花池。(攝影:陳建志)還記得「買蓮花救赤蛙」新北市三芝區的農民阿石伯嗎?從慣行農法改變為友善環境的有機耕作,阿石伯的睡蓮池不但生產由台北赤蛙掛保證健康的蓮花產品,也成了環境教育解說場域。「有機農業最直接的證據來自生物多樣性的表現」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陳建志指出,有機農業不但能停止慣行農法造成的生物多樣性喪失,並能促使物種、基因、生態系甚至景觀的多樣性。

農業方式:生物多樣性之首要

有機農業種出生物多樣性,不但顯於物種也隱於基因。15日(上週四)林務局所舉辦的里山倡議精神的實踐研討會,陳建志舉橫山香水蓮花池復育台北赤蛙為例,為了保育台北赤蛙,楊文石從2003年改採有機農法,種出生物多樣性的香水蓮花,他的故事經公共電視報導一砲而紅,很多學校、民眾找他解說,現身說法推廣教育,許多學校老師也將此當成生命教育的教材。
80多歲的阿石伯,現在多了一份副業,就是擔任解說員賺鐘點費,成了英雄有名氣又有鐘點費。這也證明了有機農業不但對生物多樣性創造的好處,也常常直接回饋給人類。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和土地重歸於好 社區保育遍地開花

【里山精神在台灣】系列報導Ⅰ:里山倡議研討會
2012年11月1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林務局近年來積極建構保護區外的保護區,並與社區以產業復甦帶動保育力量。圖為保育組長管立豪主持討論。(攝影:李偉傑)對於保護區,我們一向以為在人煙罕至之處,將之與人類隔離設區保護,殊不知,人為適當干擾的地方,如農田、魚塭、人造林,生物多樣性豐度更高,特別是在都市與森林交界之處,農田與森林、溪流生態系交會處,邊際效應更為明顯。然而,此處也面臨高度開發壓力。近年來,林務局體認到保育的關鍵在於社區,而提出的「建構保護區外的保護區」,並以此回應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0 次簽約國大會所提出的里山倡議以及愛知目標,作為挽救人與土地失衡的關係的解決方案。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溼地列傳】之四:泥質灘地 惜別的海岸

作者:廖靜蕙
http://farm8.staticflickr.com/7087/6994445574_950c34dd98_n.jpg位於台中清水大甲溪出口南側的高美溼地,綠意盎然的雲林莞草以及平坦的沙灘,每逢假日,人潮蜂擁,好不熱鬧。不遠處一座八角形的燈塔,塔身紅白相間的平行條紋,增添了浪漫的想像,更吸引不少新人到此拍攝婚紗。沙灘讓人易於親近海洋,只是過度的人跡雜沓,可能干擾了海岸生物的生存。

沙灘上的藝術家

台灣有令人羨慕的海岸,海岸地形千變萬化,其中西海岸更具備沙質、礫石、泥質等地形,孕育出豐富的底棲生物以及海岸生態。知名的新竹市香山溼地,從南寮到香山灘地一帶,看似單調的景色,卻是多種蟹貝類的家。包括台灣特有種、穴口呈現泥塔狀的台灣招潮蟹、喜歡滾沙球的股窗蟹、擅長建造球狀圓形洞口的凶狠圓軸蟹以及隆脊張口蟹等,在這裡得以安身立命。

【溼地列傳】之三:湧泉 淡水域最後方舟

作者:廖靜蕙
劉晉坤小時候也是在溪邊嬉戲成長的。(攝影:劉晉坤)台東市立湧泉運動公園的排水口,一大早就聚集一群家庭主婦,她們穿著魚塭裝,在水中清洗衣物。利用來自地底、源源不絕冒出來的泉水,將衣物洗得很乾淨,曬過太陽之後,還留著大自然的味道,而且節省水電開銷。
炎炎夏日裡,蘇澳冷泉更是民眾嚮往的消暑去處。這些從地表滲透出來的天然湧泉,不但為人類消暑,更能隨時注入濕地,提供乾淨的水源供濕地生物生存。正當台灣中低海拔水域遭受過度人為開發,使得棲息在其中的淡水生物面臨生存威脅之際,湧泉幾乎成為淡水域生物最後的方舟。
從高山上一路往下奔流的泉水,到達山腳、平原,不是匯流成溪河,就是下滲到地底成為伏流,直到沖積扇央,含水層裸露,才又湧出地表,成為人類樂於親近的湧泉,早期常民智慧也反映在這個水循環的過程。
剛從出水口冒出的湧泉,潔淨、低溶氧,幾乎沒有生物存在,適合做飲水之用。上游接近出水口的河段,大家約定俗成用來飲用、洗菜,接著往下游方向洗衣物、手腳、一直到洗尿布,次序井然,隨著這些洗滌程序,河川增加了雜質也增添了營養鹽,豐富了河川生態。

【溼地列傳】之二:藻礁 千年海岸的愛與死

作者:廖靜蕙
藻礁所形成的地景之美,無以言喻。(攝影:呂東杰)桃園縣新屋鄉永安漁港北側,每當低潮線時,一片完整的礁體顯露,礁體間生機盎然。此地地質資料一直記載為珊瑚礁,直到1998年台大海洋研究所教授戴昌鳳調查時才發現,這片礁體是由珊瑚藻為主建造的生物礁,推估至少歷經7000多年才形成, 國人由此開始認識藻礁。
桃園海岸是由珊瑚藻類等造礁生物遺骸建造而成的生物礁,造礁的首要條件是固定的底質,而桃園台地沖刷下來的大卵石及礫石恰好是適合的底質。這種生物礁每年都會因造礁生物附著生長後留下石灰質而增加礁體。有別於珊瑚是以骨幹造礁,藻礁是植物造礁,每年一層一層慢慢長,累積速率很慢,速度遠比不上珊瑚造礁。

【溼地列傳】之一:水梯田 豐富生態及農村文化

作者:廖靜蕙
【編按】濕地列傳:環境議題普遍受到關注,但一般人對於濕地的了解仍不如森林或海洋,教會公報將不定期刊登「濕地列傳」系列文章,介紹許多生活中常見的濕地,幫助我們更了解環境,更懂得如何維護與管理。
貢寮的老農重返水梯田,展現傳統農法智慧。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森林保育及林業要分家 環團:山林保育別走回頭路

2012年11月1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山林水土不分家,環團反對農業部設林業司。(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隨著國家組織改造重要工程接近尾聲,又出現爭議。最近民進黨立法委員尤美女國會問政一席話「農林漁牧應不分家」,正中農委會下懷,不但傳出將林業試驗研究所保留原編制、原林務局拆出林業司以及森林暨自然保育署,今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環保署署長沈世宏將會同行政院副院長江宜樺進行協商。此項傳聞,讓環保團體悻然,痛批組織改造未蒙其利先蒙其害,一旦林產脫離森林保育,將使得台灣森林沉淪。

卓蘭又見落單小石虎 保育員「通知家長帶回」

2012年11月16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卓蘭再發現落單小石虎,新竹林管處提醒民眾,可立即通報,不一定需帶走小石虎。(圖片來源:新竹林管處)隨著國人保育石虎意識提高,連續幾個月來,都有民眾通報石虎蹤跡。苗栗縣政府1999縣民熱線於週一晚上接獲民眾通報,在卓蘭鎮山區路邊發現一隻小石虎,經苗栗縣政府林務科現場評估,疑似竹林砍伐造成母石虎驚嚇棄子離去。淺山開發未兼顧生物多樣化,已成保育難題,台灣唯一的貓科動物石虎,首當其衝,學者認為,唯有透過社區居民起而保護,才能落實石虎保育。
小石虎發現時有些失溫和饑餓的現象,經由苗栗縣特有生物保育協會人員的協助照顧後,在週二已恢復活力。這是繼上個月民眾在苗栗縣卓蘭地區,發現一隻年輕石虎遭車撞死後,再度通報拾獲的小石虎,在在印證苗栗為石虎之鄉。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生物多樣性民眾莫宰羊 無法進入台灣社會主流

2012年11月14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香山溼地赤足鷸飛舞的景色。(圖片來源:新竹市政府)儘管生物多樣性公約不斷強調將生物多樣性思維加入主流價值系統中,以達到社會永續的目的,但是,人們對於這個用詞以及內涵仍舊陌生,也不會將之融入於日常生活的思考;更不知生物生命的衰敗,可能導致生態系破口,讓無法預測的災難隨伺在側。
如此攸關存亡的議題,在國內,相較於性別主流化的力道,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力道單薄得多了,不但在都市計畫中缺席,環境影響衝擊評估更被視為毒藥。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銀合歡入侵鰲鼓 志工揮汗除不盡

2012年11月13日嘉義訊,廖靜蕙報導
志工移除銀合歡。隨著氣溫逐漸下降,嘉義縣東石鄉的鰲鼓溼地良好的溼地生態,吸引全世界240多種候鳥到此過境,賞鳥人潮也隨之絡繹不絕。不過堤防上的銀合歡純林,不斷蔓延,可能影響溼地生態,降低生物多樣性。
上周末(10日)鰲鼓溼地西邊防汛道路旁的堤防上即集合了一批來自台北的志工,會同當地社區社工犧牲假日投入勞動服務,努力清除堤防上的銀合歡。盡管11月的陽光仍然主宰著大地,每人揮汗如雨,卻仍充滿笑語,他們把平常在企業上班講求的效率,充分發揮在移除外來種上,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已經堆滿好幾堆銀合歡枝幹。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高屏大湖開發毀田 神農大帝也無奈

2012年11月12日高雄訊,廖靜蕙報導
美濃輔天五穀宮昨(11日)熱鬧非凡,來自全國神農大帝的信徒齊聚一堂。一年一度「全國神農氏文化祭」昨(11日)在高雄美濃輔天五穀宮登場,來自全台85座宮廟、上千位信徒前來參加,讓小村莊熱鬧非凡。另一邊,同樣在美濃溪與楠梓仙溪沖積平原上,旗山廣福里的毛豆種植農民,卻因高屏大湖開發一案,正面臨土地繳回,住家及百甲農田付之一闕的難關。
傳說中的神農氏主掌農業,是農家的精神寄託,因嚐遍百草行醫濟世,而成為台灣民間的重要信仰,從其行止正好顯示自然生態與農業的價值。高雄市長陳菊前往參拜祈福,感念神農大帝的恩澤,同時祈求高雄農業興盛、五穀豐收。不過,為了將水運輸給高雄鳳山地區居民,高屏大湖開發案即將在此開挖700甲良田,衝擊最大的就是毛豆種植產業。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海稻米」產銷靠自己 石梯坪微型產業成形

【溼地種出海稻米】系列報導之三:豐濱的微型產業
2012年11月9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11月初的夜晚,石梯坪海邊稍有寒意,水梯田復耕團隊蟄伏所在地「升火工作室」飄著各種氣味,一群來自各地的人聚集在此,無論是在外面偎著營火取暖、聽音樂、歡笑;或是在咖啡館裡啜著小口的咖啡,各得其所。
房舍中一角,現煮的咖啡,撩撥著旅客的心,忍不住要還來一杯咖啡,陪襯夜晚的浪漫。剛開幕的瀰漫(MIMA'AN)咖啡藝遊空間,年輕的部落族人王亞梵和朋友海蒂,忙著為遊客煮咖啡。
Mimaan文化商品空間3(圖片來源:林務局)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天冷好打獵? 獸鋏套索出籠山林變色

2012年11月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立冬剛過,本報即接獲讀者投訴,在花蓮縱谷山區尋獲誤觸獸夾、皮開肉綻的山羌,因左前腳被獸夾夾到只剩一點皮肉,為了救傷,只好割斷截肢。民眾表示,每年這個時候開始到隔年3、4月,是很多動物的繁殖期,卻也因天氣冷,動物會往低處移動,形成最好的打獵季節,又因屍體不易腐敗好處理,因此獵人傾巢而出,成了動物的生死交關期。
誤觸獸夾的山羌。腳被夾住的山羌。
被夾住的山羌骨頭都露出來了。截肢後留下左前蹄。
民眾表示,山區常發現獸夾以及鋼索做成的套索,這些陷阱不時可見瀕死的野生動物或屍身,顯見放置陷阱的獵人不一定會定期巡查,危害野生動物甚鉅。當地雖明令五金行不得製造、販售,但只是化明為暗,黑市價格也由250元翻了一倍,賣到800元。鋼索則會讓野生動物快速死亡。

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

港口部落為釀酒種糯米 古法育苗彎腰插秧

【溼地種出海稻米】系列報導之二:糯米長高高
2012年11月7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港口部落以糯米種子在田裡育苗。(攝影:舒米如妮)花蓮石梯坪海岸水梯田一改往常,成為生產糧食的基地,隨著第一批健康無毒的海稻米上市,水梯田復耕團隊馬不停蹄,繼續種植釀酒用的糯米。幾位族人農民興致沖沖,買來熟悉的種子,以傳統方式育苗,並以古法、手工插秧的方式,一根一根的種起來了,這種毅力,連農業專家都讚嘆不已。復耕團隊靈魂人物舒米如妮堅持以傳統方式育苗,為重現阿美古老農法推進一步。

以傳統育苗確保耕種自主權

石梯坪水梯田海稻米退場之後,留下一甲地種植糯米。今年海稻米種得比較晚,原該7月收成的水稻,延遲到8月底、9月初收割,雖然花蓮區農改場的指導人員評估,9月之後的海邊,東北季風、海風,甚至颱風頻繁,不利於稻米耕種,種植綠肥可能比較不費力,沒想到部落裡資深的農民,早已聽從長者的話,從萬榮買來一批糯米種原。老人家甚至說不出品種名,只知道到哪裡跟誰買「這種糯米品種」,這批種子在舒米的堅持下,擠出族人腦中古老農法的記憶,一一重現在海邊的水梯田。
第一次嘗試自己育苗,是一大挑戰,程序繁雜,種植過程更是辛苦十倍百倍。舒米說,不少族人認為只要到育苗場買秧苗就好了呀!但是舒米卻堅持要找回耕種的自主權,透過育苗、保種,確保生產無虞,進一步發展部落的產業。

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四季八煙 大冠鷲為伴凝聚金山有機生活

作者:廖靜蕙
雲霧裊繞的八煙,這幾年水梯田以及溼地生態的維持,讓聚落多了人煙,鄉居的伯嬸們發現人們到這裡可以做的事情還真多,無論是插秧、收割、賞景、體驗,讓八煙除了四季變換不同的景色外,還持續著各種交流,透過口語文字不斷訴說八煙的故事。
維持著溼地生態的水梯田。

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溼地裡的舞者與老鷹 呼喚人們重回與土地的連結

【溼地種出海稻米】系列報導之一:溼地裡的舞者
2012年11月5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溼地上來了一隻老鷹,正在一旁吃穀子的麻雀這下慘了!上週五(2日)港口部落的藝術家嘎令‧里外在豐濱水梯田旁說起小時候目睹的經驗,仍活龍活現。雖然結果是老鷹叼起了一條蛇飽食一餐,不過老鷹英勇、守護農田的形象,刻印心中。
溼地上來了一隻老鷹,守護著水梯田,守護著復耕團隊辛苦成果。
石梯坪往北回歸線的途中的水梯田上多了一隻巨大竹編的老鷹,似乎正在守護農民的辛苦耕作的成果,正是出自嘎令‧里外的創作。豐濱港口部落水梯田復耕團隊交出了成績單,生產出海稻米,趁著農民與土地休息期間,舒米如妮再度號召藝術家進駐溼地,以創作禮讚這塊豐碩的大地。來自各地11位藝術家,9月28日起3周時間駐村創作,作品現仍矗立在溼地上,不少民眾經過駐足觀賞。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沉默的花樹》 譜寫行道樹百年旅途

2012年11月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
新書《沉默的花樹》李瑞宗紀錄外來種景觀植物旅行到台灣的故事。
大王椰子、黃椰子、榕樹、小葉欖仁,是許多民眾印象中生命的第一棵樹,這些伴隨著民眾日常生活的樹,大多為引種來台的景觀樹種,這些樹種和人們的生活緊緊交織,早就影響我們對植物、城市的看法。最近出版的《沉默的花樹──台灣的外來景觀植物》,描寫了這些行道樹旅行的故事,學者李瑞宗昨(31日)在本書故事起點的台北植物園,也就日治時代的台北苗圃,舉辦新書發表會,揭開沉默花樹的百年秘辛。

小葉欖仁不是一夕成名

由非洲引進台灣的小葉欖仁,經過10多年,才得以在台灣的道路展現風采。(攝影:宋心怡)
在3、4月抽出翠綠的葉片,樹形優雅的小葉欖仁,在城市中搖曳生姿之前,曾經過十幾年沒沒無聞的歲月。原產地為馬達加斯加,1960年代透過非洲農耕隊員從南羅德西亞(現為辛巴威)帶回來,遍植於八掌溪、西螺、嘉義、屏東,雖有農專老師索取種子之後大量種植,卻乏推廣計畫。若非遇到慧眼獨具的種苗商陳義男,恐怕很難讓台灣民眾見識到小葉欖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