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農團不挺自經區 要產業轉型而非更自由

2013年3月3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農村陣線昨(29日)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與其更自由的貿易政策,更需要的是產業轉型。行政院「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4大產業,其中「農產加值運銷區」內,業者不僅使用台灣農產品加工,也可引進中國農產品加工;從本區出口的產品,無分別的打上MIT,更將影響台灣辛苦建立的產品形象。農民團體質疑馬政府轉口貿易嘉惠農民的說法與現實相悖,更開放的進口政策無非是飲鴆止渴。
為了加入(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FTA (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等各種區域整合計畫,政府以自由經濟示範區計畫應對,除了農產加值運銷,也將放寬外籍與中國白領階級來台工作限制,加上減免各種租稅。經濟部雖評估加入TPP,農業1年損失新台幣700億元,卻遭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以「不足採信」一句話反駁,顯示馬政府內部出現歧異。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守護餐桌上的主權 麵粉第一大廠宣示反基改

2013年3月2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小心基改就在你身邊「台北國際烘焙暨設備展」昨(28日)在南港展覽館登場,由金黃色的小麥加工烘培出各式各樣好吃的餐點,已是國人餐桌上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基因改造技術也伸向小麥,卻仍未能解除對人體、環境造成的風險。國內小麥進口第一大廠聯華實業,昨(28)也在烘培展現場以記者會宣示守護台灣主糧,遠離基改所造成的食品安全疑慮。

基改污染  企業承受不起的風險

台灣每年進口120萬噸小麥加工成各式主要糧食,光以聯華實業即進口超過20萬噸,約佔20%。聯華實業經理黃子維表示,基改不但存在健康風險疑慮,全世界基改作物種子掌握在幾個大企業手上,也會影響台灣糧食自主,反對基改也是顧及國家糧食安全。

維護擎天崗草原景觀 水牛成焦點

2013年3月2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擎天崗草原的主角水牛,2004年因為撞傷台北市民而被迫退位。維護擎天崗草原景觀,要不要讓水牛回來,傷透陽管處腦筋。圖為貢寮的水牛。要維持陽明山擎天崗草原持續不輟,養甚麼牛最合適?昨(27日)陽管處研究成果發表會中,意外引發此話題。幾年前擎天崗水牛傷人事件,讓陽管處小心謹慎,但擎天崗草原、水牛這些富含當地人文歷史記憶的元素,不容荒廢;水牛能不能留在擎天崗,和平相處之道恐怕在於人類能否尊重牠。

擎天崗草原富含在地歷史印象

擎天崗擁有豐富的自然及人文資源,其中草原放牧景觀除了是遊客假日參訪的重要景點外,也是國家公園區內的特別景觀區。維持擎天崗草原及牛隻放牧之景觀,及其後續管理及維護方法,陽管處委託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研究團隊進行相關研究。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鳳山丘陵猛禽過境 預測鳥況得大獎

2013年3月27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高雄鳳山丘陵的第一批大量過境的灰面鵟鷹在3月17日出現,940隻灰面鵟鷹飛抵高雄,為春季過境猛禽揭開序幕。這一波過境的灰面鵟鷹和赤腹鷹到底總數有多少呢?單日出現的最大量會在哪一天、多少隻?為了讓民眾參與鳳山丘陵春過境猛禽調查活動,高雄鳥會特舉辦「幸福許願、鳳凰鷹揚」猜一猜過境猛禽數量活動,邀請社會大眾一起來數鳥!
灰面鷲,王健得攝,高雄鳥會提供

東沙環礁群島紀錄鳥種No 260 東方角鴞報到

2013年3月27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3月初再添紀錄鳥種,珍稀物種東方角鴞(Otus sunia)報到,寫下第260種紀錄鳥種紀錄,直逼台灣鳥種半數,顯示其為重要的生態角色。
東沙環境記錄到的第260種鳥是東方角鴞。(圖片來源: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高雄鳥會在東沙島進行海管處委託辦理研究計畫繫放作業發現東方角鴞,在檢查確認無受傷情況後原地野放。(圖片來源: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拼低碳 金門卻為開路填平溼地

2013年3月2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怪手正在整地。(攝影:洪篤欽)金門縣政府團隊對外積極宣示打造金門成為低碳島,最近卻傳出多項聯外道路工程,不但將增加運輸工具使用,怪手更直接伸進浯江溪口,將能減碳的溼地挖掉,填海造陸。當地居民10日驚覺有異,才讓此事見報,工程單位雖已暫時停工,但因工程將帶來當地無可回復的破壞,當地居民串連成立「搶救浯江聯盟」,要求縣府停止這項計畫。

施工卻未有告示牌

浯江溪口怎麼會有土方堆積到海茄苳樹下?仔細一看,原來這裡有工程施工,不知情的民眾趕緊通報縣府,原來是縣政府進行的「水頭商港北側聯外道路工程」,可是怎麼會沒有豎起工程告示牌呢?說也奇怪,21日縣議員現勘時,告示牌就豎起來了。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營造水高雄 重塑幸福湧泉

【原來高雄這麼水】系列報導
2013年3月25日高雄訊,廖靜蕙報導
柴山而下的湧泉,有十幾處透過人為圳溝或自然力量貫穿周邊的社區,民間團體期待透過保育湧泉,重返水高雄寶座。柴山孕育豐富水源,從小溪貝塚架構的高雄古環境,看出高雄港灣都市的雛型,但是現在高雄卻給人極度缺水的印象。為了喚回水水高雄,當地民間團體計畫沿著柴山湧泉的足跡,重現柴山湧泉人文風情。

被矇住的龍睛

從高雄市柴山生態教育中心旁的登山口進入龍泉寺,跟著高雄市柴山會總幹事楊娉育的腳步,一路尋找湧泉的路徑。寺口的水池裡的涼亭寫著「國基鞏固」,與另一邊龍皇寺步道入口處左側的龍目井,兩井相連成為龍巖冽泉,有如龍的兩顆眼睛。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關燈1小時 全台節電6萬度

2013年3月2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今天(3月23日)是每年一度的「地球一小時」,全球超過2億人口、152個國家、超過7000個城市都在晚間8:30-9:30用關燈這個小行動,來影響更多民眾關注節能減碳與氣候變遷問題。

今年荒野保護協會與台北101大樓合作,在101大樓外牆點上「60+」與「Taiwan」字樣,並且同步在信義國小號召100名減碳勇士排出立體「60+」燭光地景,此項行動是與世界各國同步。

目前台灣民眾透過官方網站註冊響應人數已經接近80萬人,根據台電統計,今年關燈1小時節電度數為6.7萬度電,預計省下3.46萬公斤二氧化碳,相當於大安森林公園2個月的樹木吸碳量。

瞬時節電度相較去年稍有減少,但響應人數相較去年增加10萬人,推估民眾已將關燈漸漸視為日常生活習慣。

今年台灣由荒野保護協會推出「你願意,我承諾」的行動,鼓勵民眾在關燈小動作之後承諾一整年的節能行動改變,也是民眾開始非核家園的第一步,達到全台灣用電零成長的目標,更是把關燈60分鐘延長成為60+的意義。

動物利用不是環境教育 選擇優質場域不需要動物

2013年3月2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動物展示不是尊重生命的作法,更不適合當成環境教育的教材。(圖片來源:關懷生命協會)隨著環境教育法上路,環境教育的需求增加,這一年來,環保署馬不停蹄,審查申請環境教育人員、場域以及機構認證的案例,也陸續公布通過環境教育場域認證的地方。但是有關環境教育是否適合放入動物利用項目,例如動物撫摸、餵養、騎乘、展示,甚至動物表演,在動保團體努力下逐漸受到重視。今年初,環保署針對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涉及動物展示、飼養及表演之基本審查原則邀請學者專家、非營利組織、政府部門以及業者召開研商會議。

科學教育與環境教育不宜混為一談

首先應釐清甚麼是環境教育?依據環教法「運用教育方法,培育國民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增進國民保護環境之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之公民教育過程」稱之為環境教育。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全國最高 蘭嶼燈塔開放參觀

2013年3月2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蘭嶼燈塔。(圖片來源:交通部航港局)
航港局發出一則新聞稿,介紹台灣最高的燈塔,是座落在紅頭岩山頂的蘭嶼燈塔,從寄來照片,感受到確實是一座美麗的燈塔呢!話說回來,我好像是看到燈塔就覺得美的人,就像有人喜歡拍風機吧!

說是最高的燈塔,那麼有多高?資料上說,塔高14.8 公尺(塔基至風標之高度),燈高216.5公尺(海之高潮面起至燈火中心之高度),是全台海拔(燈高)最高的一座燈塔。

我很好奇航港局為何這時候發這則消息,原來是因政府組織再造,2013年元旦起,所有燈塔都回歸交通部航港局掌理。目前開放參觀的燈塔共有6座,包括新北市三貂角燈塔、高雄市高雄燈塔、屏東鵝鑾鼻燈塔、澎湖漁翁島燈塔、馬祖東引島燈塔、馬祖東莒島等6座燈塔。光看地點和名稱,就可意識到應該都在景觀宜人之處吧!

台灣接軌華盛頓公約的任務:立保育典範 增國際能見度

2013年3月2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雖非會員國,仍積極參與。(圖片來源:林國彰提供)第16屆CITES簽約國大會這個月3-14日在泰國召開簽約國會議,台灣雖非會員國卻是重要的野生物國際貿易市場,必須跟緊CITES腳步。此次參加會議的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野生物保育科長林國彰接受專訪時表示,台灣雖缺乏談判管道,但仍應加強國際交流,讓國際感受到台灣扮演的重要角色。

有市場實力苦無說明空間

華盛頓公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縮寫為CITES)是聯合國架構下的公約,1973年簽署、1975年生效,至今整整40年,是國際間最重要的野生物貿易法案,共有178個會員國。台灣參與的契機始於1994年裴利法案制裁,在此之前,台灣因脫離聯合國,對國際事務無從聽聞參與。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西子灣海岸林遊憩行為改變樣貌 陸蟹苟延殘喘

【原來高雄這麼水】系列報導
2013年3月21日高雄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幾處西海岸因為軍事或學校用地而有幸保留下來,高雄市西子灣就是一個例子,原本介於山與海間的海岸林,是水源地以及台灣獼猴棲地,20多年前成了中山大學校區;源源不絕的湧泉,至今仍在尋找出路,也造就海岸生物相,只是缺乏管理的遊憩行為,讓當地僅剩的陸蟹苟延殘喘。
從柴山來的湧泉持續找出路奔向海邊。

【麻雀日】農田生態系健全 人類不需演天敵

2013年3月2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麻雀啄食田間作物,讓農民傷透腦筋。(攝影:吳幼華)在身邊吱吱喳喳的麻雀,到了農田,可讓農民傷透腦筋。不過也有農民選擇「就讓牠們吃吧!」越來越多以友善環境耕種的農民無毒之外,也選擇不殺。然而,建構健全的農田生態系,並不只是農民的責任!

麻雀呀麻雀

歷坵小農杜爸的趕鳥器。杜爸的小米田位於台東縣金崙鄉歷坵村,沒有農藥,連肥料也都是利用落葉堆肥。他的趕鳥哲學是古典聲光學派,竹子垂吊著米酒瓶,以及竹片,風一吹來就輕輕搖動,製造會動的印象驅鳥;另一邊,以三角旗串起一長條五彩繽紛的長線,上面有會反光的CD片,還有鐵罐、玻璃瓶,風一吹來,就發生聲音,讓麻雀以及一些喜愛小米的鳥遲疑,不敢靠近。
另一頭海岸山脈上的奇美部落,做法也大同小異。自從改採友善環境的方式耕作,族人就擔心鳥的問題,種了之後發現,雖然鳥會來,但也不至於太多,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就分一些給鳥。族人以最古老的方式趕鳥。用風鈴、竹子、鋁罐、鐵罐,將所有可以發出聲音的東西集合起來。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麻雀日】專家:守護身邊的常見鳥 有賴長期監測

2013年3月2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不同海拔的山頭紅育雛離巢的時間不一樣。(攝影:馮文)春天,蟄伏一個冬季的生物不約而同在此時以各種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趁這個機會回顧在我們身邊常見的生命是不是如常。自從2011年起,透過印度環保團體自然永續協會(Natural Forever Society)的推動,麻雀也有屬於自己的日子!
3月20日是世界麻雀日,邀請大家一起關心麻雀的同時,其實也是提醒大家關心麻雀及常見鳥類的保育,不要讓平常習以為常存在的生命,不知不覺間消失了。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棲地保育組長林瑞興說,我們會特別專注稀有鳥類的變化,得以知道其變化。相對的,一些常見的鳥種,如麻雀、斑鳩,因為很常見,若未有系統性的調查,反而不易覺察其族群數量的變化。因此,透過穩定、方法固定的常見鳥種調查,不但能了解鳥類族群變化,更能反映整體環境的現況。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重建打狗古環境 小溪貝塚見證水高雄

【原來高雄這麼水】系列報導
2013年3月19日高雄訊,廖靜蕙報導
高雄捷運挖出來的貝塚。(圖片來源:邱郁文研究團隊)高雄市內惟(小溪貝塚)遺址出土的豐富貝類遺跡  提供了以往小溪人常民生活樣貌,去(2012)4月12日,甫由高雄市政府指定為直轄市定遺址  現在高雄市柴山會更進一步,揭開400至1萬年前高雄古環境及先民利用環境與生態的基礎資料。前(17日)講座上,計畫主持人邱郁文即從貝殼的眼看打狗水 環境的變遷,重現水水高雄。

台灣的燒酒螺不下酒

從小就喜愛貝類的海洋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邱郁文,常常四處尋訪貝類的蹤跡。他說,50到60年代街頭叫賣的燒酒螺,曾是常民社會用以消遣的零食,更是戲院必備零食,就像現在看電影吃爆米花一樣。當時戲院賣燒酒螺,民眾吃完之後直接丟在地上,行人經過都會有碎裂聲,甚至是當時戲院生意好不好的指標。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花蓮21號低肥高產 打造奇美部落忘憂榖

2013年3月18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奇美忘憂榖使用的水稻品系是花蓮21號,以低肥高產量著稱。奇美部落水梯田在群山環抱中,以潔淨的水源孕育出「忘憂榖」,要能配得上這麼優良的環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推薦水稻品種「花蓮21號」,此品系在命名前即已得知在低肥的環境中就有高產量的好表現,特別適合有機耕種。

低肥高產適合有機耕種

今年奇美忘憂榖將增加種植面積達3分地,水圳修繕也讓其他族人躍躍欲試。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專案經理蔣媽(蔣金英)說,這裡環境條件特優,農委會也建議推動有機村。恢復以前貼近自然的農法,希望帶動族人改變農耕方式,讓這片潔淨無污染的土地能生產出糧食,又能留給後代子孫;這使得品種的選擇顯得更重要。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無毒紅豆打開知名度 奇美部落接續打造綠實力

2013年3月14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3月,海岸山脈及秀姑巒溪交界的水梯田剛插完秧,世居於此的奇美部落族人,未停下腳步,緊接著籌畫接踵而來的泛舟季節,繁雜的事務將使得族人全部動起來。無毒飽滿的紅豆早已賣完,至今仍有人問能不能買到紅豆,無毒種出飽滿的紅豆一炮而紅,使得奇美的農業優勢一夕得見。但是誰知道除了傳承百年的農業外,奇美還有更多新鮮事!
海岸山脈以及秀姑巒溪間的水梯田。

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直擊】吉哈拉艾美麗又脆弱 水泥工程慎入

2013年3月13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花蓮縣縱谷最南端的富里鄉豐南村,因人為破壞少,使得獨特地景得以保存,其中最大村落豐南村更以山谷中梯田、水圳,登錄為花蓮縣政府「吉哈拉艾」文化景觀。走一趟豐南村,體驗當地之美,了解何以當工程遇到文化景觀必須臣服。
美麗與壯闊的山田交響曲。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專家現勘小天祥邊坡工程 質疑7800萬明隧道必要性

2013年3月12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好不容易登錄為文化景觀,現在又動這麼大的工程,居民賴以發展為生態旅遊的路線,路口門面用水泥保護安全,遊客怎麼知道上面會有梯田、有水圳?」花蓮縣吉哈米代部落居民王俊傑在昨(11日)由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召開的小天祥邊坡落石防護工程現勘會議上,憤怒指出,以水泥包覆世外桃源,這種工法不尊重當地居民!
花蓮富里豐南村登錄為文化景觀的水梯田,居民賴以發展生態旅遊,但是入口處卻要蓋大量體的明隧道。
位於富里鄉豐南村台23線公路6K+900到7K+600的小天祥峽谷,短短不到700公尺,立法院通過以7800萬元進行邊坡落石防護工程,為了證明預算執行能力,公路總局擠破腦袋準備以4座豪奢具現代感的明隧道置放在剛獲得文化景觀登錄的豐南村,難怪居民氣憤。
王俊傑說,當部落的景觀登錄為文化景觀時,覺得自己的土地、部落有人認同,感覺非常愉快;居民也打算以當地獨特的水梯田、百年水圳以及人文特色發展生態旅遊,現在卻突然迸出公路總局這麼大一個案子,也不與居民協調。「你做了以後,遊客來到5號橋,看到水泥建築,怎麼知道上面有梯田有水圳的美麗景觀,以水泥包覆世外桃源,這種工法太不尊重當地居民。」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石梯坪水田復耕 種出自信與健康

2013年3月11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3月初,花蓮豐濱鄉石梯坪旁,港口部落的水梯田只剩下幾塊田尚未插秧,接近傍晚,仍有幾位農民在田裡操勞,只見動作熟練地完成插秧工作,一轉眼一小塊地就整齊的排列秧苗。今年共6甲地加入水梯田復耕,比去年多了1甲地。去年海稻米銷售一空,讓族人增加不少信心,復耕團隊在未申請多元就業計畫補助下,招募6位農民加入,決心靠著生產糧食的收入維持生活。

「海稻米」添新品系 水稻混種少病害

2013年3月11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春節過完年後,各地農田陸陸續續展開插秧工作,花蓮豐濱石梯坪水梯田復耕團隊也緊鑼密鼓以機器以及一部分人力完成插秧工作。因為秧苗準備時間倉促,除了花蓮場建議的台粳4號外,增加一批台粳2號的種苗,種在比較靠近道路的田裡。未來在行銷上可能須費心說明,不過花蓮場輔導員林泰佑卻認為分區種植不同品系並非壞事,可以減少病蟲害,提供疫病緩衝的空間。
豐濱港口部落水梯田復耕團隊,今年在下6甲地,並加入台粳2號品系。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狼煙裊裊宣示廢核 拒絕台東成為核廢料場址

2013年3月10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好山好水的台東,坐享豐富自然資源,卻也是台電覬覦放置核廢料的地點,使得好山好水之餘也變得好危險。昨(9日)台東街頭也聚集3千民眾表達廢核心聲,來自蘭嶼的青年,手拉「驅除核廢惡靈」布條,訴求「反核廢,不要再有下一個蘭嶼」,最為凸顯。蘭嶼青年行動聯盟表示30年來,蘭嶼人從未用到半度的核電,卻替台灣2300萬的人民承受了30年的核廢料。
台東廢核大遊行。(攝影:古和書)

幸福不要「核逃」 南台灣7萬人上街頭

2013年3月10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309廢核大遊行南台灣參加人數直逼7萬人,遊行民眾沿途喊出「廢除核四,不必等公投」等多項訴求;南台灣廢核大遊行聯盟也於凹仔底森林公園集會舞台堆積2200塊「金磚」代表核四追加預算500億元,並發送「幸福核逃麵包」給現場的幼童,希望留財富給後代子孫。
南台灣廢核大遊行聯盟在舞台豎起金磚牆,還發送幸福核桃麵包給幼兒。(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台灣南端也有一座核電廠,4日由恆春核三廠出發,接連5天以行遶境進行的「廢核行腳團」,一路走回高雄,直接到廢核現場與群眾會合,分享幾天來苦行的成果。

中部有史以來最大規模遊行 主流民意要廢核

2013年3月10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廢核戰線延燒到素有社運沙漠之稱的台中市,3萬人走上街頭表達「終結核四計畫 拒絕危險核電 衝破鳥籠公投 實現非核家園」訴求,家長手中的幼兒,也提著「廢核保平安」、「非核家園」及「憤怒鳥」燈籠,表達反核心聲。
中台灣反核盛況。(攝影:黃俊銘)
9日台中艷陽高照,遊行隊伍中,許多人發揮創意表達廢核訴求,民眾自製看板、帶反核旗參與遊行,尤以親子大隊最吸睛。中台灣廢核行動聯盟發言人許心欣表示,政府打算舉辦核四停建公投,但小朋友沒有投票權,此舉攸關孩子們未來3、40年甚至上百年的生計,他們無法表達反核的心聲,只好透過提燈籠表達憤怒。

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和農民一起里拔哈 鳳梨鄉工作假期體驗無毒生產

2013年3月7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第二梯次生態工作假期志工們完成公田整理。「以後我每頓飯前一定要先感謝!」經過一天農場除草工作,志工葛久芬傍晚時在餐桌上道出心聲。花蓮富興里拔哈(快樂)生態農場第二梯生態工作假期,除了營造溼地,志工們也完成了公田整地工作及小米播種。過程中,志工們體會到糧食生產的辛苦,而友善環境的農法背後更隱含了農民對環境的呵護與不屈不撓的精神。而農場生產的友善環境作物,也已經上市,開放購買。
志工們表示,以前不知道農事原來是這麼辛苦的事情,為了友善土地,不使用除草劑,更需要大量勞動。「以後吃飯前一定要記得感謝種出糧食的農民!」富興里拔哈生態農場工作假期第3天,志工們人手一支小鏟子、小板凳,蹲在地上與「根深蒂固」的野草搏鬥,根除乾淨才能成為農地供耕種。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農地中的溼地 營造人鳥樂活園區

2013年3月5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包圍在中央山脈以及海岸山脈群山中的「富興里拔哈生態農場」,農地中出現一座池塘,池邊數十株輪繖草迎風搖曳,水池中兩座浮島,引自水圳的水,細細流入預挖的坑洞中,一群人赤著腳站在水坑的邊緣踩踏,利用人力將土地夯實。由林務局花蓮林管處主辦的生態工作假期,吸引數十位民眾腳踏實地營造這片棲地,讓候鳥也能來拜訪花東縱谷平原,分享豐富的自然資源。
30幾人一起踩踏出候鳥棲地。(圖片來源:富興里拔哈生態農場臉書)

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國際專家蒞台演說 倡議原住民族與社區保育

2013年3月4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有很多原住民想回到山上自己的土地生活,恢復與自然的連結,遇到破壞、開發就出來抵擋,這樣的心聲也代表了全球原住民的心聲。長期以來殖民者往往採取驅逐、隔離的方式,使得原住民部落遠離自己的土地,遂行開發利益,間接使得生態系、棲地數量急速下降,這幾年透過保護區的檢討聲浪,讓原住民回到自己的土地以傳統的方式生活,不但能兼顧文化、社會及生計,也能保護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原住民族與社區保育區」倡議應聲而起。
Dr. Grazia Borrini-Feyerabend國際保育組織「原住民族與社區保育聯盟」(ICCA Consortium)總幹事Grazia Borrini-Feyerabend博士,上週五(1日)在台大森林系演說指出,過去幾十年對於「保育」的詮釋正在改變,一項由原住民族、在地社區為核心,地方政府所促動,由保護區主管機關指導的運動正在延燒。
原住民族與社區保育區(Indigenous and Community Conserved Areas: ICCAs)行動綱領,是指以當地社群為主體,組成具有決策權的治理單位,管理、維護與保育當地的生態資源,強調用傳統的生態智慧維繫生物多樣性,確保當地族人要能有收益,森林溪流要能被保護下來。2007年的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要求承認原住民族對傳統領域及自然資源的權利,已為世界所有國家所採納。

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時尚也要去毒 毒化物管理首重資訊公開

2013年3月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紡織業毒化物毒害影響廣大。(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網站)
每天穿著的衣物從種植到成衣的過程,到底使用了那些有毒的化學物品呢?在資訊未充分揭露的情況下,日常穿著的衣物所殘存的化學物質,不但會透過呼吸、皮膚吸收到人體,製造過程可能已改變周遭環境。時尚也要去毒,綠色和平組織資深科學家David Santillo表示,品牌應負起資訊公開、毒化物零排放的的企業責任。

台灣綠色和平組織這幾年來不斷透過民生議題來檢視生活中隱藏的毒素,每天都要穿的衣物,也難逃有毒化學物質指染。前天(2月28日)邀請具有18年工作資歷的環境科學領域科學家David Santillo來台分享從紡織業談化學污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