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以生物多樣性力抗極端氣候 民間再推農民保種

2013年9月30日高雄訊,廖靜蕙報導
200年前的西瓜種子,若持續不間斷的種植,結出的果實仍能適應現在的環境,即便一個月常溫、未冷藏保存,仍然新鮮爽口。種子記憶、醞釀豐富的基因,代代相傳,在面對極端氣候考驗,仍能忍辱負重,說明了保種所創造的生物多樣性價值,這也詮釋了何以至今鼓勵農民保種是必要且重要的。上週五(27日)由學術單位及民間團體共同舉辦的農民保種分享會,讓農民透過分享、串聯起種子網絡,進一步編織成堅強的糧食安全網。

保種:以生物多樣性力抗極端氣候

隨著生物多樣性議題受到重視,過去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容易管理產量大的農耕方式,不但容易造成疫病,也帶動農藥、肥料等化學資材的發展與濫用,甚至將抗病抗蟲的基因植入作物中。這些可能危害人體健康以及不利於生物多樣性的作法,逐漸讓人類意識到其危險性。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指出,因氣候變遷加劇,能適應不同土地環境的生物多樣性、基因多樣化更形重要。而原住民在一小塊地種了數十種小米種原,是最符合生物多樣性原則。
人類發展農業的時間大約1萬年,過去傳統農業,都靠農民留種,代代相傳,農民保種的傳統隨著現代化而改變,在專業分工下,逐漸習於與種苗商購買;但種苗商為了獲利,只賣雜交一代種子,不利於農民保種,藏種於農的傳統逐漸式微。郭華仁認為,唯有農民保種才能確保極端氣候變遷下的糧食安全。「農民保種就像種子不怕落土爛,稻穗一定代代延的道理,農民只要栽培選種,將來就會有好收成,一代一代傳下去。」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農田中的白腹秧雞 看見台灣農村傳統價值

2013年9月27日苗栗訊,廖靜蕙報導
結穗纍纍飽滿稻穗中,赫然發現一窩蛋!一群人聚集研究,到底是什麼蛋?為了解開謎團,當地發展協會架起攝影機,展開一段尋雞之旅,並將過程剪輯成紀錄片,生態紀錄片《有雞可尋》前天(25日)在苗栗苑裡首映,稻鴨庄庄主李清彰說,當初為了保護環境開始種起水稻,經過4年時光,3、40年前田裡常見的白腹秧雞重返農田,印證了他們回復傳統農業價值的努力,沒有白費。
白腹秧雞的出現見證了台灣農業生態價值。(圖片來源:新竹林管處)

白腹秧雞帶來農田生態系恢復的訊息

2007年,是「苗栗縣火炎山苑裡沖積扇平原生態人文發展協會」推廣無化學資材耕種的第4年,他們在田裡發現一窩蛋,似乎是為了獎賞他們恢復環境的心意,特別是,當人們得知下蛋的主人,是早期農業時代常見的白腹秧雞,更是受到激勵。為了進一步紀錄白腹秧雞,協會架起攝影機觀察,並讓白腹秧雞成為農田裡的主角,歷經2年時間,完成了生態電影《有雞可尋》。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在森林裡互相幫忙 研究發現印度苦櫧移動靠刺鼠

2013年9月2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提供:林業試驗所植物開花結果繁衍後代,但是如何讓種子散播得更遠,居然是靠勤勞的野生動物為了吃,搬運儲藏果實!林試所研究團隊在高雄多納林區的常綠闊葉林中,追蹤印度苦櫧種子被動物取食和散播的方式,得知地被層的刺鼠將印度苦櫧種子儲存在枯枝落葉層,是讓印度苦櫧的更新有利的幫手,印證了森林動物與植物的互利共生的關係。
野生動物依賴果實得以飽腹,而植物則利用動物將種子散播到適合地點生長,彼此互蒙其利,共同演化出互利共生的關係。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分別發現在樹冠層取食種子的動物有台灣獼猴、赤腹松鼠、大赤鼯鼠;而在地被層則由刺鼠扮演主要的取食者和種子散播者的角色。刺鼠將研究人員標誌的試驗種子,搬運到6個不同的微棲地,包括枯枝落葉層、地表、土壤、蕨類根系、樹洞和倒木,其中有8成以上將種子儲藏在枯枝落葉層。

劉克襄、張曉風、溫昇豪 聯手推薦生態電影秀台灣

2013年9月2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林務局局長李桃生(左起)、前立委張曉風、農委會副主任委員陳文德、明基友達基金會執行長陳哲妮,以及生態作家劉克襄齊聚一堂,共同邀請全國民眾踴躍參與全台巡迴影展,一起「有影秀(惜)台灣」。(圖片來源:林務局)台灣龜山島海域有許多淺海熱泉噴口,隨時會噴出高溫硫磺煙柱和有毒火山氣體,但是在此劇毒環境中,竟有數量龐大的台灣特有種「烏龜怪方蟹」棲息!每年春分至清明期間,「灰面鵟鷹」過境期間,位於八卦山脈最高點的橫山永興社區也熱鬧舉辦賞鷹季,靈魂人物曾是非法張網賽鴿者,是甚麼使他蛻變成猛禽最佳解説員?這些答案在今年生態電影節找得到!昨(24日)啟動記者會,宣布9部影片首映時間,加上歷年共30部影片,讓民眾一睹在地保育思維與故事,一起「秀」台灣!

跨界書寫讚嘆生態之美

今年參展的30部影片,其中9部是今年新發表的作品,林務局特別邀請9位關心生態的各界名人為首映片寫推薦文,包含長期以自然為書寫主題的作家劉克襄、廖鴻基以及吳明益;關心生態保育的散文作家張曉風、導演鄭文堂、版畫家何華仁;催生《野生動物保育法》的生物學者劉小如;因為演戲而與溼地結緣的演員溫昇豪;以積極認養田地支持自然農法的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台灣水雉 推動官田400公頃菱角田邁向有機

2013年9月23日台南訊,廖靜蕙報導
趕在天兔颱風登陸之前,台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於上周五(20日)揭開2013年生態季序幕。統計在15公頃的園區內,今年水雉成鳥數達123隻,估計已達園區容納量上限,未來水雉保育的主場,將落在園區外約400公頃的菱角田上;綠色保育標章農田也將以集區、有機認證為目標。以水雉為核心的有機生活,正在官田蔓延。
水雉保育已經不只保育水雉,不是農田生態系的復育,也創造生產、生活的價值。(圖片來源:台南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今年生態季以「珍‧愛‧溼地」為主題。包括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台南市政府農業局、台南市議員、林務局以及台灣高鐵公司代表齊聚一堂,回顧水雉保育史;對於目前保育成效皆表肯定,承諾繼續支持。

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台灣年進百噸龜板 約犧牲百萬隻烏龜

2013年9月2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龜板,照片轉貼自中國中藥藥用價值網。台灣人雖然不吃龜肉,但一年進口作為中藥材的龜板高達230公噸,換算成隻數,應有上百萬隻。學者指出,大量食、補淡水龜,使得族群數急速下降,而華人社會迷信野生龜類的療效,更危及野外族群。中藥所需的膠質,其實牛骨、豬骨即可替代。
一般人以為龜板乃來自東南亞,「東南亞有些國家的人民嗜食龜肉,殘餘的龜版外銷到台灣當中藥,也算廢物利用」,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添喜認為不可能,吃龜肉還要喝龜湯,一定是帶殼煮,這些熬煮過的龜殼,不可能再利用。
中國網站「百度百科」的資料顯示,龜板須將龜「殺死,或用沸水燙死,剝取甲殼,除去殘肉,曬乾。以砂炒後醋淬用。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改變治水思維 打造台灣方舟島

水資源合作年在台灣(下)
2013年9月1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缺乏治水治理思維,台灣仍有多個大壩式水庫興建案。圖為雙溪水庫預定地丁子蘭溪。台灣人均年用水量在全球比較起來,只多於17個國家。其實台灣有一座最好的綠色水庫,就是中央山脈,此外,西部麓山帶、地下含水層,再加上政府過去建的40多個水庫,大小攔河堰合起來大概100個,台灣不該缺水,導致缺水的是缺乏治水思維。學者表示,妥善管理水資源,即使面對極端氣候,台灣仍有望成為方舟島。
台灣被列為全球第18缺水國家,所謂的缺水是以人均可用的水量來比較,台灣的人均用水量大約每人一年4000多噸,其實是夠用的,只是和其他國家比較起來,相對較少,不代表缺水。以水資源來看,台灣算是豐沛的,中央水脈綠色水庫提供全年無休的水資源,西部麓山帶、地下含水層,這些都是天然水資源;即使是水壩設施也早已足夠,地表、大壩式的水庫已經不適合;反而是地下水庫、攔河堰的方式,就可滿足水資源的需求。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微利、微罪 抓龜成了全島進行式?

賤賣原生龜(下)
2013年9月1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曾幾何時,抓龜成了全島普遍的進行式。長期進行野外訪查的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添喜指出,過去幾年,抓龜傳聞以南部和花東較多,這一年來,連台北市都有人在抓。他今年5月,曾與國外及台北市立動物園學者,走訪北部幾個原生龜調查樣區,每到之處,都看到有人在抓龜,當下十分尷尬。
柴棺龜。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台灣原生龜走私猖獗 學者:刑責太輕無嚇阻效果

賤賣原生龜(上)
2013年9月17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因走私造成死亡的個體。(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台灣一個月內破獲兩起原生龜走私重大案件,約5000隻個體獲救。然而,背後隱藏更多走私成功的族群,令人擔心原生龜族群崩解指日可待。打擊野生動物犯罪在各國都列為執法重點,林務局、縣市政府及警調單位雖積極追查犯罪集團源頭,但法官輕判,讓執法成效大打折扣,無法杜絕野生動物走私。
上週六(14日)清晨海巡署南部地區巡防局第六岸巡總隊與相關單位,於屏東東港漁港出港漁船內,再度查獲大批活生生的台灣原生龜夾藏於船艙中,準備走私中國,包括食蛇龜有1,358隻、柴棺龜1,081隻,總計2,439隻。而8月24日海巡署也於雲林截獲保育龜2,626隻走私案,包括食蛇龜1,446隻、柴棺龜1,180隻。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行政院擬修法鬆綁集水區 環團內政部抗議

2013年9月16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帶來滅村巨災的莫拉克颱風記憶猶新,當民眾逐漸重視保育山林來涵養水源、減少土石流之際,行政院卻於6月通過「水土保持法」修正草案,最近內政部營建署「全國區域計畫草案」疑將放寬保護區開發項目,一連串修法,都指向山坡地、集水區將因開發鬆綁而搖搖欲墜。由台灣護樹團體聯盟、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等數十個環保團體上週六(14日)即號召群眾上內政部抗議,要求撤回兩項草案,為國土把關。
行政院通過的「水土保持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將第16條原規定水庫集水區應全數劃為「特定水保區」,限縮為只有土石流潛勢溪流、崩塌地等「須特別保護」的水庫集水區才需劃設,等於釋放83%、172萬多公頃土地可開發。「國土區域計畫」則鬆綁水庫集水區之國有地租售、飲用水保護區及自來水保護區等之開發限制。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雙溪水庫開發 居民要求以水梯田復育替代 水規所研議中

2013年9月11日新北訊,廖靜蕙報導
水梯田能不能替代水庫?隨著雙溪水庫開發案進入二階環評,當地居民提出以水梯田復耕作水庫的替代方案,為此,開發單位水利署實地走訪,了解水梯田情況。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依據現勘,初步決定,將研究評估水梯田的水資源功能,並針對雙溪流域性進行全面性的水梯田調查。
貢寮水梯田。
水利署提出雙溪水庫開發案(台灣地區北部區域雙溪水庫計畫)已達16年之久,擬耗資150億元,以滿足新北市13行政區及基隆市的供水需求。1996年環評審查決議進二階環評,開發單位必須進行環說書公開展覽、居民說明會、範疇界定、現勘、環評說明書審查等程序;去(2012)年環評重啟,陸續完成居民意見調查以及說明會,今年4月9日範疇界定會議,民眾即提出希望以水梯田蓄水取代興建水庫。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憂加劇土地炒作 美濃人反國家自然公園

2013年9月1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國家公園設立的原意是保育,不知何時開始,在一些人眼中卻成了開發的同義詞。昨(9日)營建署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審查「美濃國家自然公園可行性評估報告」,來自美濃的鄉親發言時表示,一旦劃設國家自然公園,將對財團門戶大開,步入墾丁、陽明山國家公園後塵,開發不斷。
高雄市政府美濃國家自然公園可行性評估送審,首度公開劃設範圍,部分居民認為範圍在海拔120公尺以上,跟之前揭露的美好願景差異太大。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具國際級地景藻礁 訴說台灣史前史

十大地景票選系列報導之一:有生命的地景
本報2013年9月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由林務局舉辦的十大地景票選進行中,不少縣市政府以及民間團體趁此機會催票,長期倡議保護藻礁的桃園在地聯盟也不落人後。其實「桃園台北藻礁海岸」範圍涵蓋了台北前洲子海岸以南的所有礁體,是研究古環境的最佳元素。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指出,雖然部分藻礁生態相不如人意,不過只要基本環境條件存在,這些礁體仍有機會成長或恢復。
觀音新屋溪口藻礁生態豐富,這一排在岸邊等待的鳥兒最知道。(攝影:呂東杰)
陳文山說,要了解古氣候可以從珊瑚礁、湖泊沉積物、鐘乳石以及樹輪探測得知。藻礁即具備探測古環境的元素,從礁體骨骼可以進行太陽同位素,比對出所屬年代,當時的海水溫度以及氣候變遷,用此架構古環境,進而了解海岸、環境以及氣候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