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具國際級地景藻礁 訴說台灣史前史

十大地景票選系列報導之一:有生命的地景
本報2013年9月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由林務局舉辦的十大地景票選進行中,不少縣市政府以及民間團體趁此機會催票,長期倡議保護藻礁的桃園在地聯盟也不落人後。其實「桃園台北藻礁海岸」範圍涵蓋了台北前洲子海岸以南的所有礁體,是研究古環境的最佳元素。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指出,雖然部分藻礁生態相不如人意,不過只要基本環境條件存在,這些礁體仍有機會成長或恢復。
觀音新屋溪口藻礁生態豐富,這一排在岸邊等待的鳥兒最知道。(攝影:呂東杰)
陳文山說,要了解古氣候可以從珊瑚礁、湖泊沉積物、鐘乳石以及樹輪探測得知。藻礁即具備探測古環境的元素,從礁體骨骼可以進行太陽同位素,比對出所屬年代,當時的海水溫度以及氣候變遷,用此架構古環境,進而了解海岸、環境以及氣候變遷。
目前台灣出露藻礁的地點包括:桃園的社子溪、新屋溪、大堀溪、老街溪、南崁溪等溪流出海口(觀音海岸由永安漁港至許厝港);台北的前洲子海岸至石門海岸(前洲子、後厝、麟山鼻、白沙灣、富貴角、海灣新城、石門)。科博館研究團隊比對出桃園一帶的藻礁約7500年,這幾年學者評估後認為,觀音、新屋外海一帶仍有生長的痕跡,因此倡議積極保護。
雖然因為人為因素,影響藻礁現況,陳文山卻認為,那些看起來現在沒有生物的礁體,並不代表就沒有功能。他強調,生態是會改變的,這些礁體,由珊瑚礁和藻礁相互交疊,死亡的時間不盡然相同,可能是陸陸續續有不同原因造成,需進一步探測才能得知;若將影響生存的因素去除,還是有可能復育。「只要珊瑚礁、藻礁礁體仍在,就有研究的價值。」

北部海岸環境生物礁珍稀

珊瑚礁是由動物造礁,是骨骼所累積,所以速率較快,夾雜之藻礁是植物造礁,一層一層慢慢長,累積速率很慢。(圖片來源:劉靜榆)珊瑚礁已知只能生長在南北回歸線之內,到了台灣北部,更因溫度太冷,而不利於珊瑚造礁;即使有珊瑚,也都零星分布,無法成礁,只有龜山島還有一些距今約1萬年的全新世(Holocene)開始逐漸形成的珊瑚礁體。
陳文山說,一直到距今6500萬年前的新生代(Cenozoic),造礁生物很多,都以珊瑚為主,藻礁十分少見;到全新世卻出現了大規模以石灰藻為主的生物礁,在地質、環境上都有特殊性,既說明了台灣北部存在這片礁體之珍貴與特殊性,也是很好的研究題材。
留下來的礁體無論現況如何,都是用來研究古環境的重要依據。陳文山常與考古學團隊合作,透過古環境的架構,對於台灣史前史的研究深具價值。可惜的是目前針對藻礁的研究很少,因此對藻礁的了解也很少。

藻礁劃設保護區不難 回歸本質選擇保育法令

具有國家級地景資格的藻礁,特殊性不容忽略,無論是學者或民間都積極倡議劃設保護區,陳文山認為劃設保護區,能達到保育以及教育的功能,而當地都是國有地以及海岸,劃設保護區應無徵收土地的障礙,政府有心,劃設保護區並不難。
藻礁內部孔隙多,可棲藏多種生物,在藻礁四周的水域,也是海洋生物生息繁衍的重要棲地。(圖片來源:劉靜榆)
至於是選擇文資法自然保留區,或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劃設野生動物保護區,陳文山則認為應該回歸保護的本質,了解不同法令的特性以及價值,能不能減少環境對藻礁的衝擊,而非考慮為開發預留空間,而選擇相對寬鬆的法令。

北部自然地景衝擊大 仍具學術研究價值

由林務局召集的國家地景評選,評分標準包括,地質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景觀美質、環境功能、永續土地利用、歷史和文化等因素。提到北部的地景特色,陳文山說,北部開發嚴重,多已人工化,自然地景不復存;西北海岸的藻礁是非常難得的地景,堪稱國際級地景;除此之外,大多屬於地方級(縣市級)景觀,不過仍深具學術研究及環境教育的價值,值得保護。
即日起至9月15日,你還有機會選出心目中「台灣十大地景」!讀者連結票選網站投票。
【相關報導】
【系列報導】
  • 之一:有生命的地景
  • 之二:地殼變動下的殘痕
  • 之三:面惡心善
  • 之四:地景之都
※ 本文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