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保育警力不足 民眾檢舉「盜蟹」苦等無人

2013年7月3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墾丁國家公園區域內的後灣,陸蟹多樣性國人津津樂道,只是好不容易保育的成果,卻成為獵人覬覦的對象。昨(29日)在當地進行研究的團隊又發現誘餌陷阱,並於當天下午通報專線0800-885996,一直到晚間9點多國家公園警察才趕到現場。民眾質疑是因為國家公園警察還要執行例行酒駕業務、積點高,不重視保育勤務。不過,據了解,國家公園警察當晚先於保護區內埋伏取締另一案件後,馬不停蹄趕往;由此顯示保育警力嚴重不足。
民眾提供墾丁國家公園區域內餌料陷阱。
後灣陸蟹不但有飯店開發所面臨的生存壓力,飯店尚未開發,就已是獵捕者天堂。這些陸蟹遭盜獵之後,即進入寵物市場交易。國家公園原本應為野生物提供庇護,國家公園警察隊卻有積點壓力,仍專注於酒駕取締,讓原本資源就很少的保育執法雪上加霜。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狂犬防疫決戰山區 謹守四不一要 旅遊如常

2013年7月2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山區民眾飼養的犬貓,將由政府設站提供免費狂犬病預防注射。圖為資料照片。防堵狂犬病全民一起來。農委會、衛生福利部密集於每天會報,交換整合疫情資訊,希望台灣再度防疫成功。防檢局呼籲全民合作,不要棄養家中寵物,不要捕捉或接觸野生動物,攜帶家中犬貓施打疫苗,做好防疫工作。
農委會將依據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28 日主持狂犬病應變小組會議中的指示,鎖定山區動物防疫以及管制,加強山地偏鄉民眾及全國民眾衛生教育,傳遞正確認知,避免民眾恐慌;另外,也針對高風險地 區執行或直接接觸野生動物人員、其他縣市政府執行或直接接觸野生動物人員、動物收容所工作人員、動物診所開業醫師進行預防性注射,大約需1萬劑。

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首例狂犬病帶原咬傷人類 避免寵物接觸野生動物

2013年7月27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鼬獾成了狂犬病的帶原者,更早之前也飽受犬瘟熱之苦。隨著狂犬病疫情曝光,確認第一起染病鼬獾咬人,也分離出完整活體病毒,森林與平原交界處進入高度備戰狀態,國家森林遊樂區、國家公園都要求禁止帶寵物入內。狂犬病疫情也帶給台灣社會心理影響,近日誤傳黃鼠狼咬人,證實為非染病雪貂,疑似棄養,平白死亡;動保團體質疑此波疫情帶來流浪動物大撲殺,學者民代呼籲理性面對。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疫情通報之規定,疫情開始日期應為接獲第1件案例之日期,確認去(2012)年5月23日接獲首例鼬獾傷亡案例之日期,台灣即進入狂犬病疫區。
首例遭狂犬病帶原鼬獾咬傷  首度成功分離活體病毒
台灣首例遭狂全病帶原鼬獾咬人,本周一(22日)晚,台東縣東河鄉一民宅鼬獾進入,民眾於驅趕時遭咬傷,該鼬獾經捕捉後不久死亡;隔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以直接免疫螢光抗體染色法檢驗確診感染狂犬病。
防檢局表示,鼬獾會攻擊民眾顯示是狂犬病發作,台東縣動物防疫所於24日上午通報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讓該民眾注射破傷風疫苗及抗生素。

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陸蟹繁殖期 墾丁後灣疑整地 京棧:地下水位調查

2013年7月2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墾丁後灣京棧飯店動工?仔細一看,計畫開發區位原本茂盛的草地,不曉得甚麼原因,犁出一條又一條裸露的表土道路來,原本林相完整,鋪上一層厚厚落葉、可供陸蟹利用的棲地,卻只剩下裸露的土地,在日曬作用下,恐成對陸蟹無用的乾硬之地。當地民眾形容現場混亂、悽慘,並拍下圖片紀錄。
原本茂密的草地,變成裸露的表土。(圖片來源:地方居民提供) 
 
位於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的京棧大飯店開發計畫,細部計劃已獲內政部審議通過,京城建設預計2013年動工、2014年完工營運。本案牽涉到位於國家公園內、陸蟹保育以及開發之必要性,而備受社會大眾關注,眼見2013年過了一半,當地居民更是繃緊神經監督。

保育東方草鴞 繁殖育雛全都錄

2013年7月2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貓頭鷹家族唯一築巢在草地上的東方草鴞,族群數量十分稀少。這幾年來在高雄鳥會社區保育巡守計畫下,記錄了繁殖育雛的全部過程,昨(25日)由高雄市野鳥學會召開的記者會,首度公開草鴞育雛畫面,揭開草鴞生活的神秘面紗。
台灣的草鴞王子報到!(圖片來源:高雄鳥會)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鯨鯊野放失敗檢討】不論野放或安養 長遠規劃在哪裡?

系列(2):對待展示動物的專業
2013年7月2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2號鯨鯊在圈養8年後選擇野放,並在極短的時間內規劃、執行,野放當天,當發現野放時鯨鯊持續在池中的行為時,並不是適合野放,也未進行緊急處理,任由鯨鯊一次又一次靠到岸邊擱淺。鯨鯊真的想回到大海嗎?或者其實在這件事上,我們有別的選項,至少該給鯨鯊一段適應的時間,而非將牠直接推向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
照片取自我們的島〈鯨鯊要回家〉

【鯨鯊野放失敗檢討】缺終身規劃的責任認知 海洋生命教育錯誤示範

系列(1):為展示教育犧牲的動物
2013年7月2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圈養8年野放的2號鯨鯊,從本月10日野放至今生死未卜。然而學者從紀錄片中發現,2號鯨鯊第3次是被眾人推回海裡,直接向下沉,有別前兩次往前游,研判2號鯨鯊早於擱淺過程曝曬死亡,推向海裡等同毀跡滅屍。記者調查,館方與BOT經營者海景公司雖然將其從漁民手中買回,免於饕客下肚的命運,卻無終身規劃的責任認知;鯨鯊在8年走入許多年輕人的生命記憶,卻未得善終,成為海洋生命教育的錯誤示範。
2號鯨鯊第二次擱淺,在陸地上長達3小時時間,學者研判早就被自己壓死了!(圖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里山倡議在台灣 農業部門缺席

生產 應涵蓋社會及生態價值
2013年7月2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農田不但是一個生產基地,養活人們,它也孕育了一個生態系,友善環境的農耕方式,維持農田裡的生物多樣性;長期以來賴以維生的農民,聚集而形成的農村,創造了獨特的生活步調、聚落關係及農村景觀,這些因農業所創造的多元價值越來越為國際所關注。2010年在生物多樣性簽約國大會,由聯合國大學以及日本政府整理了日本的在地經驗提出了「里山倡議」,為詮釋農村的多元價值拔得頭籌。從此里山倡議代表著兼具社會與生態價值的生產基地。
這股風潮也影響了台灣社會,當民間積極推動兼顧社會及生態的生產地景及景觀時,農業部門全數缺席,顯示既無法回應國際趨勢,發展本土的里山論述,更無視於台灣農業的多元價值。
吉哈拉艾

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

硬拆大埔群情激憤 民眾:豺狼治苗

2013年7月1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正當苗栗居民北上揭發苗栗縣長劉政鴻任內魚肉居民十大案之際,苗栗縣政府一邊率眾北上要求強拆大埔,另一邊在竹南大埔動用大批警力與機具強拆張藥局等4戶,震驚北上陳情的民眾,一同北上陳情的彭秀春,聽到消息崩倒於總統府前;聲援民眾群情激憤,痛批豺狼治苗、民不聊生。
苗栗鄉親北上陳情,控訴劉政鴻任內假開發之名,魚肉人民。

反國光石化設廠馬來西亞 邊佳蘭居民來台抗議

2013年7月1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馬來西亞邊佳蘭自救會成員與國會議員,昨(18日)前往總統府前遞交抗議陳情書,要求馬總統不要把台灣不要的高污染產業,丟到馬來西亞傷害人民、國光石化應撤資;環保團體也呼籲政府,不要讓台灣成為公害輸出國。
總統府前,來自馬國自救會成員高舉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標語,自救會成員蔡平先表示,馬來西亞不是垃圾桶,台灣不該把垃圾丟給馬國;邊佳蘭當地議員陳鴻彬也說,反對台灣將公害輸出到馬國。
自救會成員蔡平先對於開發將拆除義山甚感不滿,此舉將衝擊當地華社。馬來西亞邊佳蘭自救會、國會議員一行9人,18日到總統府前遞陳情書,不要把公害輸入馬國。
馬來西亞政府在柔佛州東南部的邊佳蘭(Pengerang),以「邊佳蘭煉油及石化綜合計劃」成立石油和石化綜合中心;包括去(2012)年在台撤案的國光石化,也將於此地設廠。當地龍蝦養殖產業、健康與飲用水水質將受到影響;且場區緊鄰聚落1.5公里處。

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鼬獾確診為狂犬病 台灣成為疫區

2013年7月17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健康的鼬獾,資料照片。圖片來源:玉山國家公園行政院農委會昨(16日)傍晚發布消息,證實由台大獸醫院檢測的3隻鼬獾確實為狂犬病,農委會防檢局局長張淑賢表示,確診通知OIE,台灣立即成為狂犬病疫區,兩年後若無新病例,才能成為非疫區。
3個案例是防檢局為了加強防疫,在例行的犬隻及蝙蝠狂犬病監測之外,今年起請所委託的台灣大學等研究單位增加野生動物監測以及狂犬病監測項目,所發現的病例。
成為狂犬病疫區之後,國內犬貓出口可能被要求加強檢疫,張淑賢提醒民眾應先了解輸入國檢疫相關規定,並按照規定進行相關的檢疫。
此次病例皆發生在鼬獾身上,防檢局上個月已提供免費疫苗,並提醒山區民眾、各縣市動物防疫單位,加強狂犬病預防注射及宣導。
防檢局表示,目前已儲備緊急防疫疫苗近10萬劑,預定8月底前再進口8萬劑疫苗,至於市面上已掌握的疫苗約23萬劑,目前已聯絡廠商緊急進口20萬劑以備施打。張淑賢呼籲民眾帶家中的犬貓施打狂犬疫苗,儘量不要讓寵物接觸到野生動物;只要罹患狂犬病,百分之百一定死亡;另外,民眾應避免接觸野生動物,如被動物咬傷應立即就醫。「過去監測犬隻以及蝙蝠,都沒有狂犬病毒,民眾不要過度擔心。」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殘留標準管不住 農委會擬修法 全面掌握農藥流向

2013年7月1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七成五民眾習慣到傳統市場買菜,綠色和平抽檢卻發現農藥殘留高達五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今(16)日再度公布在8個縣市傳統市場採集的樣品農藥檢測的結果,102個樣品中,51個有農藥殘留,其中不乏不得檢出以及超標的違法案例,顯示政府農藥管理無力。綠色和平再度要求農委會立即禁用所有劇毒農藥,作為逐步禁用有害農藥的第一步;而防檢局農藥管理科長黃鈺婷表示,未來修改母法,進行全面性農藥流向管理。

民眾相信政府能為食品把關 卻愛外表亮麗的蔬果

綠色和平於今年5、6月間走訪全台12個傳統市場,與8個家庭一同採買蔬果,共計102件樣本全數送到第三方獨立實驗室檢驗其農藥殘留狀況,結果發現半數(51件)仍有農藥殘留而且16件樣本違規超標,其中還有幾種蔬果樣本含有5-7種農藥殘留,還包括農委會公告的四種劇毒性成品農藥。
據統計在台灣有75%的民眾習慣到傳統市場買菜,光是台北的批發市場,一天就有2000億噸蔬果交易。綠色和平同時以影片記錄受訪家庭與蔬果批發商、市場攤商,顯示不僅民眾對食材安全相當重視,販售蔬果的批發商或攤商也同樣地關心農藥殘留問題。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找回遺失的溼地生態系成員 大田鱉歸隊!

2013年7月1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乾淨無毒、不深的靜水域是大田鱉最愛的棲地。圖為八煙水圳。紀錄片《戀戀火金姑》中,記錄了以小搏大,吃掉整隻青蛙,形象兇猛的昆蟲,原來是50年前隨著農業機械化、慣行農業的興起,而逐漸消失於野外的大田鱉,透過鏡頭,喚起不少人的回憶。這兩年透過台大昆蟲系教授楊平世研究團隊全台走透透,在幾處以無毒耕種的農田周邊水域,再度覓得蹤跡,這一次,楊平世誓言一定要為大田鱉找回自然棲地。

尋田鱉走全島

大田鱉是台灣的瀕危物種,缺乏野外棲地與族群資料,無法進行評估,至今尚未列入保育類物種名單。
台灣農田生態系成員大田鱉在研究人員復育下歸隊,圖為野外抱卵護幼的大田鱉雄蟲。(圖片來源:楊平世研究團隊)大田鱉號稱昆蟲類的猛禽,是台灣體型最大的昆蟲,在日本被列為天然紀念物。由於對環境敏感,只能在無毒、乾淨的水域生存,一旦農田使用農藥、化肥,幾乎就找不到大田鱉的蹤跡。50年來因為化學品污染水源,讓牠銷聲匿跡,只存留在5、60歲以上民眾的記憶中。
研究人員一開始在傳聞還看得到大田鱉的墾丁半島採集,當地的阿伯雖說在燈光下有看過,研究人員卻始終未能採到樣本。另一方面,在桃園與苗栗山區卻有意外的發現,拔得頭籌。
去(2012)年針對大田鱉基礎生物學研究,飼養大田鱉紀錄其生活史、護卵行為,以及脫皮、演化;接著是針對行為生態的研究,最後,準備發展大量飼養之方法。個體研究包括了解其壽命、怎麼度冬,預計以2-3年建立基礎生物學。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桃縣府開藻礁保育記者會 副縣長快閃不許提問

2013年7月11日桃園訊,廖靜蕙報導
記者會上民眾質疑為何研究成果尚未知,就先提劃設野動保護區?要求開圓桌會議。保護國家重要自然資產藻礁,繼6月台南大學附設小學數百封明信片向總統府求情,救救藻礁,桃園縣政府於昨(10)日首度召開記者會回應,依據縣府委託台灣濕地學會學者陳章波研究團隊,藻礁面臨之兩大困境,加上縣府提3對策後,主席桃園縣副縣長黃宏斌徵詢各部會代表無異議之後,宣布記者會結束,不許提問、快閃離開。對於與會民眾質疑,採訪通知明明說歡迎提問,黃宏斌說,「這不是我的批示」。
現場民眾最關心的議題莫過於保護區設置。桃園縣政府研究團隊已以劃設野生動物保護區為名,於4至5月辦理5場公聽會了解在地權益關係人意見;只是桃園在地聯盟總幹事潘忠政不滿縣府將觀新藻礁以野生動物保護區送審,認為違背誠信。他在記者會中提出召開圓桌會議之要求,據稱已獲黃宏斌首肯。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鼬獾未確診染狂犬病 先加強保護山區犬貓與動物救傷人員

2013年7月1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大獸醫學院在死亡鼬獾體內驗出疑似狂犬病毒。(圖為健康的鼬獾,圖片來源:玉山國家公園)農委會防檢局今(10日)發布消息,上個月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於監測中,剖檢3隻傷亡鼬獾樣材,經以RT-PCR方式比對基因序列,驗出與狂犬病病毒相似度達86~91%的病毒,但因缺乏新鮮腦組織進行免疫螢光抗體檢驗,無法確診。防檢局為此已加強山地原住民鄉狂犬病預防注射及宣導。
動物醫師林雅哲建議,不確定的訊息應可不必急著發佈;而防疫方面,可加強在保護區、農耕地交界處進行犬貓絕育,避免寵物傳病給野生動物。特生中心則表示,將對第一線野生動物救傷人員提供預防注射。
缺新鮮腦組織  權威檢驗方式派不上用場
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表示,OIE(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及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狂犬病檢驗方法,必須使用新鮮腦組織進行免疫螢光抗體檢驗,其他檢驗方法須經過很多實驗室驗證後才能審慎使用;本次的檢體,雖然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鏈反應)呈陽性反應,但PCR偽陽性的機率很高,並不推薦用於狂犬病例行死後診斷。
又因沒有新鮮的腦組織進行免疫螢光抗體檢驗,無法進一步確診,至今尚未有定論,畜衛所則表示將儘速召開專家會議討論。

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淡海新市鎮二期 確定進二階環評

2013年7月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反對淡海二期開發的民眾抗爭。資料畫面。內政部營建署主導的淡海新市鎮開發,繼5月9日環評初審決議送入二階審查,今日進入第239次環評大會確認,營建署代理署長許文龍親自督軍,國民黨新北市議會議長陳幸進、國民黨立委張慶忠以及當地三里長全都出席參加。營建署要求將此案退回專案小組續審。經過3個多小時討論,會議決定,全區、以及週邊海岸線區域,進入更嚴格的第二階段環評審查。
環保署綜計處長葉俊宏說,二階環評審查程序包括範疇界定會議、公聽會以及專案小組審查,並視議題需要進行專家會議。

環評大會營建署切割二期二區,只談二期一區

開發單位內政部營建署表示,確認開發範圍不及於海岸地帶,開發範圍也不包括海域範圍、二期二區、保留發展區以及河道綠帶,面積由655公頃扣除保留發展區、河道綠帶等,實質整地面積為515公頃。開發單位預計興建1100戶,售價在每坪14~16萬之間的集體住,所有受影響須遷移人口均可透過此計畫獲得安置。

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重現「蓪草」百年工藝風華 復育行動展開

2013年7月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對於1960~70年代出生的人而言,國小美勞課使用蓪草髓心做勞作,或於過年時收到蓪草紙賀卡記憶猶存,曾經在台灣發展百年以上的蓪草產業,隨著塑製品削價量產而沉寂30年之久。為了不讓蓪草的價值被遺忘,並發揮自然生態教育功能,民間保育、文史工作者、學界攜手合作,在社區復育蓪草,並找回老師傅,要將產業鏈重新串聯起來。
鮮豔欲滴的玫瑰花,是塑製品無法取代的,圖為蓪草製作的紅玫瑰。
2日(星期二)開始在台北植物園欽差行台展開蓪草特展,不但重現傳統工藝光華,也讓民眾重溫兒時回憶。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4000農舍搭排 護糧食宜蘭水利會喊卡:找到對策再說

2013年7月4日宜蘭訊,廖靜蕙報導
全台6323戶農舍申請將民生污水排入農田水圳,其中宜蘭水利會就必須吸納4000多戶農舍污水與灌溉水源同流。隨著全國各地稻作陸續收成,讓消費者吃到安全的糧食,各地水利會也嚴陣以待,確保水質安全無虞。繼桃園、彰化二縣因農舍「搭排」造成灌溉水污染的問題,引發各界關注,宜蘭縣農田水利會也暫停搭排申請,進行全面的水質檢測,此舉卻引發質疑聲浪,認為將影響農田價格,影響農民權益。
為了把農舍以及搭排的問題說清楚,宜蘭水利會於昨(3日)破天荒邀請學者專家舉辦研討會,把農舍搭排問題講明白。
宜蘭農田水利會近日暫停農舍搭排,並舉辦研討會將農舍搭排問題說清楚講明白。
宜蘭農田水利會長許南山表示,這些年來宜蘭縣內的發展,地貌改變和自然資源的流失已經衝擊到農業生產環境,決定暫停受理搭排是為了進行縣內農水路水質採樣送檢,了解重金屬含量。他強調目前是暫時管制搭排,對於檢驗不符合標準值的農戶,將會同環保單位等,逆向追蹤汙染源,並延長搭排之管制期程。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再發現新紀錄種 研究揭開台灣蝙蝠多元面貌

2013年7月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全世界約有1000多種蝙蝠,台灣就有35種,近年來在研究人員積極調查下,讓國人得以認識台灣蝙蝠豐富多元的面貌。近日,特生中心於離島進行的蝙蝠調查記錄到台灣首度發現的灰伏翼,而雪霸國家公園持續不輟的調查,觀霧地區1年調查成果已確認有22種蝙蝠。
特生中心在馬祖發現灰伏翼。(圖片來源:特生中心)
雪霸處曾在2008與2009年間在觀霧地區進行蝙蝠調查,當時共累積記錄到16種蝙蝠。隨著觀霧山椒魚試驗棲地營造工作於2012年4月對外開放,同時進行試驗棲地裡的蝙蝠物種調查,至今已超過1年,除了為觀霧地區新增6種,也為雪霸園區新增2種蝙蝠之紀錄。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分動物吃一口 65種綠保標章守護農田生態系

2013年7月2日台東訊,廖靜蕙報導
「官田水雉綠色保育」農產品標章(圖片來源:林務局)4年前水雉集體中毒事件,讓台灣社會察覺農業生產方式與生物多樣性、環境關係之密切,綠色保育標章也應聲而起,鼓勵農民以友善環境、無化學藥肥並能與野生動物共存的農法耕作。
2011年至今,已有65件綠保標章申請成功的案例。友善的耕作方式,讓綠保農田與生物多樣性共存,台灣環保與經濟的軟實力也由此展開。
農田不但餵飽人類的肚腹,也吸引生物聚集,一齊享用由人類提供的大地餐桌。只是現代化的農耕,往往無法兼顧野生物的需求,而以產量換算成經濟價格掛帥。4年前水雉中毒事件,即肇因於當地耕種方式改變,而化學資材的使用,也降低農田生態系多樣性。不過邀請農民改變農法需要誘因,而台灣農田灌溉水源相連,要做有機認證並不容易。強調保護動物、不用藥不用化肥的綠保標章在此背景下因應而生,希望由此創造經濟與保育的雙贏。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森林型溼地研究啟動 台灣250湖泊滋養生物多樣性

2013年7月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溼地保育逐漸受到重視,國內也於6月18日通過溼地保育法,溼地提供了保存生物多樣性、水量調節、防洪、休憩等多元的功能,更多許多傳統文化、故事與溼地密不可分,然而國內在森林型溼地的研究調查上仍然不足。由林務局委託文化大學副教授蘇夢淮研究團隊所進行的森林型溼地資源調查發現,台灣至少有250處湖泊,而低海拔湖泊常因人為活動引入外來種而減少生物多樣性。
台灣最美的高山湖之一:嘉明湖。
蘇夢淮表示,所謂「森林型溼地」是指停滯或緩慢流動的穩定或週期性之湖沼型溼地。過去對於溼地都比較重視沿海,對於內陸溼地較少相關的著墨。以目前82處國家重要溼地統計,50公尺以下的溼地有40個以上,大多集中在沿海,200-3000公尺的溼地則在10個以下,研究團隊初步調查約250個森林型溼地,顯示目前的基礎資料之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