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花東原住民部落 復耕為傳統產業加值

2013年10月31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奇美部落種生產的無毒小米。當原住民部落點燃復耕的希望,傳統的技術卻不再,這時候農改場成了有力的夥伴。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8個社區、部落,發展的夥伴關係,以永續的有機、生態農法,發展社區與部落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前(29)天研討會,花蓮場邀請8個部落代表現身說法,由部落種植的水稻、雜糧、油料,架構台灣糧食安全模型。

讓農民決定稻米價格

大南澳地區有機農村再生協會大概將有機農業「公平」原則,徹底實踐,對於農民、工人、加工者、通銷商貿易商、消費者以及其他生物,兼顧平等、尊重、公道,並提供照顧。
張興仁不但是大南澳地區有機農村再生協會總幹事,還是當地長老教會牧師,身為農業門外漢,卻因當地老農的懇託,決定踏入農業,以有機農業為目標,並為辛苦耕種的農民,爭取合理的稻米價格。「牧師米」名號不脛而走。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漁獲配額放寬 南方黑鮪族群恢復恐無望

2013年10月3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南方黑鮪撈捕配額放寬,真的是因保育成功嗎?2011瀕危物種紅皮書名錄。南方黑鮪魚 (Ian Gordon Auscape International版權所有,IUCN提供)Southern bluefin tuna (Photo © Ian Gordon Auscape International courtesy IUCN)漁業署近日發布「南方黑鮪保育已具成果,各國漁獲配額將可逐步恢復」,2015年台灣漁獲配額將恢復到1,140公噸,並鼓勵民眾品嚐。不過,國際綠色和平指出,IUCN仍將南方黑鮪列在紅皮書中,極度瀕危等級,憂心冒然增加配額,南方黑鮪復育可能更加困難。

配額限制未重視科學評估

漁業署表示,10月14-17日在澳洲阿得雷德召開的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CCSBT)第20屆年會決議,明(2014)年全球南方黑鮪總可捕量(TAC)可達12,449公噸,各國漁獲配額可逐步恢復。其中我國漁獲配額為1,036公噸,將比今年增加88公噸;2015年全球TAC為14,647公噸。
對漁業署宣稱南方黑鮪資源恢復,台灣綠色和平組織持保留態度。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表示,1996年,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即將南方黑鮪列入紅皮書中,屬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與台灣白海豚同一等級;2010年曾有國家提議將之列入CITES(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最後未通過,但將來可能會再度提名,可見其資源量枯竭狀況。

國家鳥類報告2020年出爐 公民科學家再出擊

2013年10月30日南投訊,廖靜蕙報導
因應組織改造,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即將進一步成為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守護台灣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提出目標、行動策略與指標。做為總族群量龐大的鳥類研究,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長林瑞興計畫結合公民科學,將鳥類研究分為五大支柱進行研究調查,期待於2020年提出台灣第一部「國家鳥類報告」。
林瑞興指出,鳥類具有分類清楚、資訊豐富及賞鳥人口眾多的優勢;國家鳥類報告期待透過長期關心台灣生態的民間組織、學者與政府機構共同合作,並借重身處社會各地賞鳥愛鳥的民眾,以公民科學方式,也就是科學家與志工們共同合作完成。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回應國際趨勢

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簡稱CBD)要求每個國家依據目標,定出行動策略,並發展相關指標來衡量行動策略的成效。CBD通常以10年為一個評估尺度,愛知目標是最近一項文件,依據過去10年的成效,調整、制定新的目標,2020年將是檢核目標達成的關鍵年。
未來的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很多事務需與CBD接軌,林瑞興表示,台灣雖非會員國,不過對於國際保育趨勢,一直都有跟進。
保育策略的基礎在於科學的研究調查,往往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以及經費,公民科學已是國際間用於監測大範圍、長時間生物多樣性變化的重要機制之一,可大幅度加快研究調查的速度,彌補專業人力的不足。
同時,借重民眾的實際參與,更對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目標的達成有重要的幫助。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水水高雄 營造幸福湧泉城市

【原來高雄這麼水】系列報導Ⅵ
2013年10月29日高雄訊,廖靜蕙報導
龍巖冽泉今年8月29日第一次出水,再度吸引民眾的眼光,證明柴山湧泉的力量。自從民間倡議復育柴山湧泉之後,出水成了吸睛焦點。高雄市柴山會經過半年的調查,10月首度獲得高雄市政府經費挹注,並將選定龍巖冽泉、石頭公以及九如國小3個點進行湧泉示範區,讓高雄市離湧泉之都更近一步。
高雄原為湧泉貫穿的城市,湧泉形成的野溪美不勝收。

自力調查找湧泉

因為農委會林務局全國湧泉大調查,讓當地民間注意到柴山湧泉的存在,依據這份報告,龍巖冽泉面臨之威脅為「水源枯竭、水泥化」,並歸類為最無望的等級──「無水源、封井或棲地因利用而改變」。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萬里桐珊瑚礁、海岸生態系退化 悠活難脫干係

2013年10月28日高雄訊,廖靜蕙報導
「墾丁悠活麗緻渡假村」今年5月遭踢爆違法營運,目前在屏東縣政府補做環評程序,並已完成第二次專案小組審查。只是14年來悠活所在地萬里桐海岸,產生多少變化?柴山生態教育中心昨(27)日舉辦講座,海洋研究學者趙世民說,全世界大概只有台灣和共產國家會在這麼靠近珊瑚礁的地方蓋飯店;珊瑚礁研究學者陳昭倫也認為,悠活不能否認和當地海洋生態退化之關聯性。
1993年萬里桐潮間帶潮池中豐富的黑海參族群(攝影:趙世民)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說,除非能夠進行實驗,否則無法釐清悠活和當地海洋生物多樣性衰敗的關係。「最好的實驗就是讓飯店關30年,就能證明是否有相關。」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讓漁民有魚可討 影像展為海洋永續請命

2013年10月2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綠色和平今(26)日起至11月3日,在誠品敦南店展出「討海人:世界漁人群像」攝影展,共展出60幅照片,忠實呈現英國、印尼、泰國、菲律賓以及台灣等地的漁民工作與生活,免費開放民眾參觀。
攝影師鏡頭下捕捉東港漁民的神韻。(攝影:Paul Hilton,台灣綠色和平組織提供)

討海人艱辛看得到

台灣綠色和平組織指出,台灣雖然四面環海,遠洋漁業強盛,但一般民眾對海洋的認識卻非常有限。今年從黑鮪季、廣大興漁船事件、到許許多多被扣留、失聯、遇害的漁船,台灣民眾逐漸開始認識討海的艱辛。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大農大富次生林 喜見麝香貓現身

2013年10月25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農委員林試所野生動物研究團隊,設置多部紅外線自動相機,在花蓮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首次發現麝香貓出沒,令人興奮也令研究團隊大感意外,一般認為花東地區罕有麝香貓發現紀錄,這次拍攝到麝香貓,顯示造林成效以及棲地維護的重要性。
紅外線自動相機拍攝到的麝香貓,在大農大富森林園區的高芒草環境中。(圖片來源:農委會林試所)
麝香貓屬於靈貓科,為台灣特有亞種,在台灣分布以全島低海拔山麓至海拔1000公尺左右之山區為主,以濃密的原始闊葉林為主要棲息環境,數量稀少,分布非常零星,目前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物種。麝香貓出現紀錄以北部低海拔山區為主,中南部較少,花東則罕有發現。
林試所森林保護組研究員葛兆年表示,林試所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為國內大面積的平地造林區,造林歷史已有12年,園區多處樹冠鬱閉成林。林試所從去(2012)年開始在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設置多部紅外線自動相機,監測園區的中大型哺乳動物,拍攝到麝香貓的數處地點皆為高芒草混雜灌木及短草的環境。

莫拉克生態災民:珍稀翼柄花椒 數量驟減衝擊鳳蝶生存

2013年10月2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莫拉克災後已過4年,對於台灣生態系的影響,仍未完全恢復。農委會特生中心昨(24日)發布消息指出,翼柄花椒因莫拉克風災降水量過大,造成屏東地區山坡邊坡生育地被沖毀,族群數量持續減少。對於利用翼柄花椒為食草的鳳蝶幼蟲數量,也可能因此減少。
莫拉克風災後屏東崩塌區域出現的物種,未發現翼柄花椒的小苗。(攝影:何東輯攝)
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土石流崩塌,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為瞭解颱風對於陸域生態環境的衝擊,進行莫拉克風災對物種影響之相關研究,對翼柄花椒的調查中發現,約有200多平方公尺棲地受創,造成300株消失,預估能繁殖的成熟植株少於3,000株,翼柄花椒的族群搖搖欲墜。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宜蘭市開路移樹 居民寫下老樹日誌訴心聲

2013年10月24日宜蘭訊,廖靜蕙報導
宜蘭縣政府剛舉辦完宜蘭建城200年活動,擬將整個宜蘭縣視為一座大博物館,行銷宜蘭的地景和文化,並以建構宜蘭舊城區域文化歷史空間內涵為核心;只是在現代化的過程,宜蘭舊城逐漸水泥化,文化元素已不復見,宜蘭醫院是少數仍保有老樹的地標,也將因第92號道路闢建消失。
宜蘭醫院老樹。(圖片來源:搶救宜蘭陽明附醫老樹行動聯盟)
最近由當地居民以及網友串連發起的搶救宜蘭陽明附醫老樹行動聯盟號召民眾來陪陪這些老樹,並寫下「老樹日誌」,「每次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看看每一棵大樹們,今天好嗎?」疼惜老樹心情字句間可見。為了留住老樹以及老樹所代表的文化生態意涵,聯盟進一步發動連署,提出要大樹,不要馬路以及修正第92號道路設計為行人徒步區等兩項訴求,要為不會說話的老樹出征。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超萌石虎將野放 最怕鼠藥、路殺和獸鋏 有賴全民共同守護

2013年10月23日南投、苗栗訊,廖靜蕙報導
7個月大圈養繁殖小石虎「集利」、「集寶」,近日即將野放,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人員繃緊神經,務必將野放過程做到最好。另一方面,棲地破壞、道路開發造成的路殺、入侵雞場遭獵捕受傷,會不會讓小石虎無法生存下去,則需發展具體行動策略。守護台灣石虎,全台總動員。
集利、集寶。(林育秀提供)

石虎媽媽訓練小石虎

由特生中心兩隻收容石虎所繁衍的兩隻小石虎,研究人員命名為集利與集寶,即將進行野放。兩隻小石虎的爸媽,都是獸鋏受害者,媽媽「阿姓」(來自南投國姓,2010年3月救傷個體)左前腳因獸鋏受傷截肢;爸爸名叫「小公貓」(來自南投埔里)。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吸飽台灣陽光與土壤養分的大豆 等著消費者上門補元氣

大豆怎麼了?(下)
2013年10月2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一到周末,全台各地幾處小農市集,由農民販售自己種出來、友善土地的農作物。當市面上充斥著99%進口大豆,而且9成是基改大豆之際,不妨到此走訪尋覓本土大豆,吸飽台灣陽光與土壤養分,散發出豆類獨特氣味的大豆,正等著將元氣轉化給消費者。
馬太鞍部落種出本土大豆。
為了維護糧食安全,不少小農,傾一己之力,努力把黃豆種回來。
在苗栗以有機農法種植紅棗的的陳淑慧,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這幾年在苗栗務農、做豆腐,發現大豆絕大多數靠進口,非基改黃豆更是一豆難求。為了堅持做出健康豆腐,於是與農民契作本土無毒大豆,去(2012)年4月29日開始種下第一批大豆,他將這一天稱為「台灣黃豆日」。

遍地農藥毒害黑鳶 族群數難恢復

2013年10月2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秋冬的農田對黑鳶是危險的?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昨(21日)接獲通報,民眾撿獲一隻中毒的黑鳶,經消防隊以及屏東縣政府協助,輾轉送到動物醫院,施打解毒劑,目前黑鳶情況好轉,這一兩天是關鍵期;動物醫師更進一步抽血了解毒性種類,結果預計2周內出爐。
黑鳶就是一般習稱的老鷹,因為農藥濫用,黑鳶也間接受害。(攝影:謝季恩)
去(2012)年同期間,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孫元勳所主持的鳥類生態研究室同樣找到2隻病危的黑鳶,死後經過解剖才知道是農藥加保扶中毒,這次動物醫師蕭恩沛一收到中毒的黑鳶,立即施打有機磷解毒劑。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科技風險不明 基改雜糧日日吃下肚

大豆怎麼了?(上)
本報2013年10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食品安全有多重要?這個問題平時或許無法感受,但對罹患癌症的人,幾乎都會重新檢視自己的飲食、生活習慣;飲食內容與習慣與健康的關聯,無庸置疑。
陳小姐就是一個例子,確診罹患乳癌後,歷經一連串的手術、化療,讓他重新檢視自己的日常飲食,令他訝異的發現是,那些過去習以為常的天然食物,像玉米、大豆及衍生加工品,有很多是基因改造的;還有自以為天然的純棉衣物,也是幾乎都來自基改棉花。
「或許早一點注意這些事情,並且盡量避免,罹癌的機率會下降?」這個疑問在他腦海揮之不去。無論基改作物是否為罹癌的主要原因,對於陳小姐,基於謹慎、預防原則,不會再選擇基改食物。
非基改黃豆在市面上少的可憐。圖為產自花蓮的有機、非基改黃豆。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在心動與心痛之間 《看見台灣》環境的沉淪與救贖

2013年10月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近日行政院通過水土保持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引發水庫集水區土地開發、影響水資源的疑慮。到底全國水庫淤積情況有多嚴重?最近即將上映的台灣首部空拍電影紀錄片《看見台灣》,正好提供了檢視的機會。導演齊柏林表示,看見台灣自然生態與人文之美以及人為破壞的殘破,讓他心情常處於心動與心痛之間,「對於環境,我們要得太多,還得太少」。11月1日即將躍上大螢幕,向民眾訴說台灣環境的美麗與哀愁。
玉里稻田上的大腳印,象徵台灣農業殷實帶來的無窮的希望。(攝影:齊柏林,台灣阿布電影公司提供)

在心動與心痛之間看見台灣

台灣山川到底有多美?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齊柏林導演拍攝的看見台灣,透過鏡頭帶觀眾看見高山台灣以及海洋台灣,這些壯闊美麗的景色,讓導演齊柏林在拍片過程不斷發出讚嘆。但美麗的山川近來年不斷遭受天災洗禮,目睹莫拉克肆虐後小林村、那瑪夏景象,齊柏林以「心如刀割」來形容,不過面對大自然的作為,人類只能努力重建。

道路設計好不好 從路死動物找答案

2013年10月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道路開發頻繁,每平方公里的道路長度及汽機車數量,高居全球前3名。道路開發以及運具使用,方便了人們,卻增加野生動物死亡的機會。由農委會特生中心主持的臉書社團「四處爬爬走‧路殺社」,2年多來,號召全民科學家,持續不輟的紀錄、回報野生動物路死資料,至今累積7500筆資料,為台灣道路設計提供了體檢的依據。
透過路死個體的紀錄,探討台灣道路設計的問題。(攝影:陳秀晴)

紀錄路殺:了解道路設計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雖然國內有一部《野生動物保育法》,範定不得無故殺害野生動物,不過路邊死亡的野生動物到底是「意外」(不需有人負責),還是「交通事故」(有肇禍兇手),卻乏人問津。這兩年來,透過路殺社的成立,有望解開謎題。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小琉球再添新紀錄 麗莎大眼蟹現身

2013年10月8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小琉球潮間帶生態豐富又多了一項證明,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副教授羅柳墀研究團隊最近在小琉球潮間帶發現3年前(2010年)剛被命名的新種螃蟹麗莎大眼蟹,這是台灣首次發現的新紀錄種。目前小琉球紀錄的螃蟹種類已超過 25科102種,其中有13種是台灣新紀錄種,且種類數量還在增加當中,小琉球潮間帶螃蟹生物多樣性隨處看得見!
麗莎大眼蟹正面。(攝影:陳溫柔)

外來種沙氏變色蜥氾濫 學者:防治之道在保護原始生態

2013年10月8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在台灣幾處繁衍成群,最近監測資料顯示,花蓮七星潭一帶平均1公頃約4500隻沙蜥,可能讓當地生態系單調化。學者指出,保護原始棲地,才是杜絕外來種的根本之道。
沙蜥吞食蜥蜴。(圖片來源:東華大學楊懿如老師研究團隊)

外來種防治之道:保護原始棲地

「保護好台灣的原生生態系,像森林生態系是非常重要的」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指出,台灣平地外來種這麼猖獗,是因為環境被破壞,一旦土地開墾,原來蓊鬱的林相破壞,陽光透進來,就給一些具有向陽性的外來種小花蔓澤蘭、沙蜥生存繁衍的機會。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美濃國家自然公園評估案 委員現勘座談 正反意見再交鋒

2013年10月7日高雄訊,廖靜蕙報導
營建署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到美濃現勘,稍晚並於客家文物館舉辦座談會。有關美濃國家自然公園一案,隨著高雄市政府向內政部營建署送出可行性評估後,國家公園審議委員上周五(4日)往美濃進行現勘,隨後舉辦座談。內政部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美濃國家自然公園可行性評估」專案小組主席曾梓峰強調,目前只在可行性評估階段,了解劃設區位是否值得劃設為國家自然公園,確認其價值之後,才會進入真正準備劃設階段。
此次現勘地點包括旗尾山、開基伯公、黃蝶翠谷、獅型頂、龍肚國小等地,由高雄市政府以及美濃愛鄉協進會負責解說。
營建署國家公園組組長劉培東說明,目前全案尚未進入計畫程序,而是在審查高雄市政府所提「可行性評估」的階段。可行性評估確定通過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審議後,才會進入正式的審查程序。此次審議重點,在確認當地是否具有劃設國家級自然公園的必要性。
4日當天在客家文物館召開的座談會上,劉培東說,以前現勘後就打道回府,這是第一次委員現勘後安排座談會;座談會意見將帶回專案小組討論。

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台灣新物種「纖紅蜻蜓」 只在南投出現超珍稀

2013年10月4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台灣蜻蜓再辨識出新種,「纖紅蜻蜓」8月份在國際知名分類學期刊Zootaxa中發表,在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與台北市立動物園研究團隊合作下,為台灣已知蜻蜓目物種再添新成員。只是此物種分布範圍侷限在南投一帶,極易遭受人為干擾與破壞,因此在發表時,研究團隊即建議列入瀕危保育物種名錄中。
纖紅蜻蜓。(圖片來源:林試所)
台灣特有種纖紅蜻蜓是紅腹蜻蜓屬成員,目前僅出現在南投縣境內,棲息地緊鄰農墾地及人類開發頻繁之處,族群易受人為干擾影響。

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海稻米」紀錄片首映 訴說土地難解習題

2013年10月4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吹著海風,聽著海浪唱歌長大的海稻米,隱含著豐濱港口部落族人殷切的期待。多年來因為農業凋零而沉寂的土地,隨著復耕的腳步,逐漸回復兒時記憶中金黃色稻穗,辛勤耕作的農人複雜的感受無以言喻,如今都化為豐收的期待。然而在秧苗旁邊,仍豎立著賣地的旗子,復耕能不能讓海稻米代代傳承?新片《海稻米的願望》昨(3日)在花蓮鐵道文化園區首映,導演王亞梵透過拍攝族人復耕的過程,詮釋對家鄉部落發展的期許以及土地難解的習題。
位於豐濱石梯坪的水梯田,兩年來在當地復耕團隊努力下恢復海浪拍打稻浪的獨特景色,也為地方產業奠基。(圖片來源:林務局)

海稻米勾勒部落發展圖像

港口部落之前就是生產稻米的地方,卻放任2、30年時間,任其荒廢;現在土地又有了金黃色的稻穗,王亞梵說,如果不問,農民們不會說出自己的感受,看到這一片土地恢復水梯田,「我想他們心中一定很感動,但是他們沒有說出口,就是埋頭一直做。」

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免農藥!水稻田埂種蠅翼草 美麗有如綠龍

2013年10月4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水稻田周圍田埂雜草叢生時,農民往往習慣噴灑殺草劑;只是不但買殺草劑藥花錢、田埂變得光禿禿,每逢下大雨田埂更常遭雨水沖蝕流失。這幾年,屏東東港農民林清源在田埂種植蠅翼草,綠意盎然,宛如一條「綠龍」,也讓農田生態系逐漸恢復,兼顧景觀及生態價值,好處多多。
撲滿蠅翼草的田埂。(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提供)
殺蟲劑雖能快速清除雜草,但田埂景象被破壞,而過度使用殺草劑也會造成生態破壞及影響稻米生長和身體健康。
林清源3年前開始嘗試種草,最後選定蠅翼草。「蠅翼草很容易種而且生長速度快,只要一小塊定植後,適當水份就能蔓延,當蠅翼草長出之後,其他雜草就長不出來」他說,蠅翼草無法伸長到水田裏,所以根系不會影響稻作,密密麻麻的蠅翼草佈滿整個田埂,還蘊藏豐富的生態,青蛙最喜歡躲在裏面吃稻田裏的蚊蟲,減少病蟲害發生的機會,相對農藥使用減少。
經過換算,以林清源目前約30多公頃的稻田,種植蠅翼草當田埂後,一年減少農藥費用逼近30萬元,足以請人管理稻田。

2012糧食自給率再退1% 仰賴進口、飲食西化問題難解

2013年10月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米品質優良,卻靠中老齡人口支撐。
行政會農業委員會昨(9月30日)下午4點公布前一年糧食供需年報糧食供需年報,2012年糧食自給率以價格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68.0%,比2011年下降1.1個百分點;以熱量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2.7%,較100年減少1.2個百分點,總統馬英九於2011年宣示10年糧食自給率達40%再倒退一步。不過有學者表示,目前活化休耕政策的方向是正確的,但過度仰賴進口以及西化的飲食習慣,恐怕才是關鍵。

國際貿易低價優勢進口糧食上癮

報告中顯示,由於國外糧食以低價或貿易配額等優勢進入國內市場,且國人飲食習慣改變,致使糧食自給率呈現逐年降低情形。

緬甸星龜快滅絕 台灣收容個體肩負復育重任

2013年10月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剛孵化的緬甸星龜。(圖片來源:台北市立動物園)。分布在緬甸西南部的丘陵與森林邊境的開闊地,以森林底層的草、嫩葉與果實為主食的緬甸星龜,近年來因棲息地破壞及人為捕捉數量銳減面臨滅絕危機,已多年未曾發現野生個體,是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物種之一。20多年前,台灣從查緝走私陸續救回的緬甸星龜,便身負族群繁衍的責任,在台北市立動物園收容以域外復育的方式,成功繁殖20隻緬甸星龜。
「域外保育」,顧名思義,就是在生物的原生棲息地外進行保育工作。動物園在2003年創全球動物園人工孵化緬甸星龜成功,讓緬甸星龜保育躍進一大步。台北市立動物園發言人張明雄表示,2000年從走私到台灣的27隻緬甸星龜開始行進收容,至今尚有20隻存活;2003年進行人工孵化,至今成功孵化出20隻左右星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