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首例白鼻心確診狂犬病 專家:「保育醫學」漏洞待補

2014年12月3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再發現狂犬病跨種傳播病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昨(29日)接獲家畜衛生試驗所通報,23日民眾於墾丁鵝鑾鼻公園拾獲之白鼻心,確診感染狂犬病,為台灣白鼻心確診首例
白鼻心資料照片,示意用途,與本文主角無關。(台中市政府提供)
檢局表示,民眾於墾丁國家公園園區內的鵝鑾鼻拾獲1隻受傷白鼻心,通報墾管處並轉送至恆春的動物醫院,留院期間出現易驚嚇症狀,旋即於24日死亡;當日下午送至屏東縣家畜疾病防治所,於25日再轉送屏東科技大學狂犬病初篩實驗室檢驗,經26日及27日2次檢驗呈現疑陽性反應,29日送畜衛所確診感染狂犬病。
防檢局已通報國際衛生組織,並責請屏東縣家畜疾病防治所加強發現地點之動物巡視及疫情調查,恆春鎮也新增為狂犬病病例區。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在一級敏感區挖礦 萬達礦業用地初審進二階

2014年12月2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萬達鑛業申請大白山礦業用地今再進環評初審,由於開發範圍鄰近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預定公告之「台灣水青岡自然保護區」範圍,「全國區域計畫」也列為第1級環境敏感地區之「森林區」,直轄縣市宜蘭縣政府更條列7項理由明確表達反對意見,再加上所提供資訊不足以判斷是否衝擊到保育類或珍貴稀有動植物,專案小組建議進行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
全案將進入環保署大會最後確認。
銅山一帶的台灣水青岡,都站到稜線上。

8公頃礦場分10區開採 年產36萬噸

繼8月6日環評專案小組第2次審查,環委依「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準則」第5條,要求開發單位3個月內取得主管機關同意後再審。萬達鑛業今取得農委會林務局、經濟部礦務局函覆同意文,再戰專案小組審查。

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

生態空白難填 學者急尋與石虎共存之路

2014年12月26日苗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最後100隻石虎的退路,經屏東科技大學教授裴家騏研究團隊評估出來了,答案大致揭曉,然而卻是一個台灣社會無法面對的現實,當地方政府和民意代表永遠以開發為職責之際,涵蓋所有三義鄉、2/3通霄鎮共7鄉鎮,31,000多公頃的土地,使得石虎成為眾矢之的。
但是台灣社會卻無法逃避,石虎瀕臨滅絕所象徵的意義,淺山不斷開發,一旦石虎消失所留下的空白,真的是鈔票可以填滿的?
石虎。(圖片來源:陳美汀提供)

石虎搬家為哪樁

裴家騏研究團隊2005~2008、2012~2013進行兩次調查,發現族群密度轉移了。若以同樣地點(相機位置相同)來比較,後龍、西湖都是從高到低,南通霄、苑裡、銅鑼、三義從低到高,密度有很大的位移,但不知道原因為何。
推測兩種可能,一種是同樣族群因數量波動往外擴增,原本密度低的,隨著時間因素提高數量,代表好消息;另外一種假設則可能是因族群遷移所造成的位移。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憂阻礙開發 三義、通霄反劃設石虎重要棲地

2014年12月25日苗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保育史上最艱困!結合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以及民間參與的「石虎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育方案」,日前辦理兩場說明會,今(24日)繼續於三義鄉、通霄鎮召開兩場說明會,與會居民壓倒性反對,三義鄉長徐文達揚言要把石虎趕出去;通霄里更有里長表示,不要引起眾怒,以免適得其反、引發殺石虎潮;他希望能維持現況,發展與石虎共生之策。
學者研究指出石虎瀕絕,卻遭苗栗居民嗤之以鼻,台灣社會恐怕得找出居民與石虎共生之路。(攝影:陳美汀)
石虎是台灣現存唯一原生貓科動物,近年石虎研究興起,台灣社會才驚覺,過去全島普遍常見的物種已瀕絕,保育聲浪隨之風起雲湧;而人類開發行為造成棲地減少與破碎化、使用農藥、毒藥導致石虎死亡、棲地品質下降;道路切割棲地、形成障礙,路殺事件時有所聞,在在威脅石虎生存。
林務局新竹林管處即委託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研究團隊,調查石虎棲地範圍,並據此考量相關保護策略,包括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石虎重要棲息環境。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台灣獼猴危害農作? 林務局開論壇商討解方

2014年12月2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論壇現場。(林務局提供)昨(23日)林務局召開「全國防治台灣獼猴危害農作物論壇」,會場保育部門排排坐,卻未見農業主管部門出席。會中針對彰化二水、雲林古坑、台東東河幾處獼猴危害可見度高的區域,由生態學者提出包括圍電網、絕育等解決建議。
台灣獼猴數不清
全台獼猴到底有多少?在台灣獼猴族群數未有客觀可驗證性的基礎資料下,東海大學林良恭表示,台灣獼猴的資料並不完整,依據2000年台大研究團隊的估算,應介於20~25萬隻之間,至今未有更新資料。
因台灣獼猴缺乏天敵抑制,再加上原住民狩獵行為受規範,族群數估計應有增加;而森林面積因農墾減少,增加獼猴下山覓食與人類互動的機會,種種因素,使得人猴衝突成為媒體版面常客。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5年完成2500張野鳥手繪圖 李政霖在雕琢鳥羽間體現生命

2014年12月17日彰化訊,廖靜蕙報導
大四志工繪製北鳥會刊漫畫專欄。(圖片來源:李政霖)
眾所矚目的台灣野鳥手繪圖鑑,上個月面市後,果然不負眾望,短短幾個月,鳥友口耳相傳,即將斷版。手繪圖鑑的製作,作者功不可沒,貫穿其中的手繪圖片更是全書的靈魂。能夠在5年內完成600多種、2500隻鳥類圖片,33歲的李政霖,除了擅長繪圖之外,還長期觀鳥、下功夫研究鳥類。

田鷸

李政霖是鳥人,就讀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大三為了追在關渡自然公園打工的同班同學,時常到關渡自然公園,並獲邀加入專欄插畫,屬於義務性質,進而合作專案,例如摺頁,進入插畫這個圈子。畢業後,女友回彰化教書,他繼續留在台北,一邊教學,一邊畫畫。
一邊教一邊畫十分辛苦,雖然他喜歡教學,但是畫圖才有找到自己的感覺,因此辭掉教職,專心投入繪畫。
手繪圖鑑之所以能完成、出版,關鍵鳥種是田鷸!李政霖早期幫關渡的摺頁插畫,處理過田鷸、中地鷸、針尾鷸這幾種辨識度低的鳥種,鳥辨大師蕭木吉從這些小地方,看到他能畫又有研究,對分類有概念,因此同意擔綱作者,使得圖鑑終能完成。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中部土地開發窘迫 公民力量崛起

【全國區域計畫修正案系列報導.中區公聽會】
2014年12月16日台中訊,廖靜蕙報導
「全國區域計畫修正案(草案)公聽會」昨(16日)最後一場來到開發腳步快速的中彰投地區,民眾關心的空污、環境涵容量、產業發展以及糧食安全,和前幾場意見大致相同,不過,已有自發性公民團體,以田調方式務實看待台中城市發展問題,並且有組織的歸納分析,尤令人注目。
「全國區域計畫修正案(草案)公聽會」最後一場在台中市勞工育樂中心舉行。

公民審議機制 要明訂

這場會議共有20位民眾登記發言,其中在地公民組織「台中城市發展田調團」,以台中市都市發展現況為例,說明「全國區域計畫(修訂版)草案」不足之處,幾位成員輪番上陣,表現亮眼。
台中城市發展田調團阮俊達即提及,全國區域計畫完全沒有提到公民參與、監督縣市區域計畫審議的機制,在地居民完全無法依照這份法規命令主張實質的程序參與空間。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蝌蚪養完放哪裡? 研究員籲國小科教兼顧環境倫理

2014年12月1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國小中年級課程雖包含「實地飼養小動物,並彼此交換經驗」,但卻缺乏取得動物、飼養後的進一步處理原則說明。最近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即收容蝌蚪變態的莫氏樹蛙,雖為台灣特有種,卻因不知來源而在自己的故鄉落難。
研究人員擔心,在此條件下,不但傷害了動物、生態系,學生也學不到妥適的自然科學知識,建議在探討學科之際,同步學習生態倫理,提供動物飼養後續的相關處理方法。

不知何處來  台灣特有莫氏樹蛙落難

九年一貫只知道要學生養動物,卻未教導後續的處置,科學教育少了倫理,成了跛腳教育。(圖:林春富)
近日,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接到一位國小老師來電,詢問教科書商贈送的樹蛙蝌蚪長成後該如何處理。
經救傷收容站專員前往確認,得知為台灣特有種莫氏樹蛙,因不確定來自何方、無從野放,只能由兩棲動物研究室長期收容。此例凸顯了只剪輯動物生命片段的科學教育,缺乏環境倫理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爽到你艱苦到我! 《動物不是娛樂》紀錄片叩問生命教育真義

2014年12月1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穿著兒童衣服的猴子,學著小學生坐著上課,稍有動作就被處罰;生產完的母羊找不到小羊餵奶,必須固定在柵欄裡,任由數隻手擠出奶汁;小豬、小羊得喝消費者買下裝到奶瓶的乳汁。這些到底是娛樂還是虐待?
一些打著最佳戶外教學名號的「生態農場」、「海洋公園」,將「生命教育」限縮於動物囚禁的基礎。參與「動物不是娛樂」紀錄片拍攝的景興國中學生陳羽彤說,這是商人利用大眾對動物的誤解!
一些打著最佳戶外教學名號的「生態農場」、「海洋公園」,將「生命教育」限縮於動物囚禁的基礎。圖為紀錄片劇照(圖片來源: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
由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製作的紀錄片,「動物不是娛樂三部曲」上週六(13日)在台北華山光點首映,映後座談會上,對於影片中呈現的畫面,18年來不斷重覆上演,紀錄片導演朱賢哲表示失望,認為台灣在動物福利上進步緩慢。對於家長和孩子無力察覺動物的痛苦,導演侯孝賢則懷疑教育出了問題。他強調,培養人文素養及維繫家庭關係很重要,最好能從小培養動物平權的觀念。

捍衛太魯閣 太馬跑友披紅布條反亞泥

2014年12月15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一年一度太魯閣峽谷馬拉松於上週六(13日)登場,由於今年活動名稱冠上「亞泥/遠東」,氣氛有些微改變。來自太魯閣的族人一邊為跑友打氣,也趁此機會說明土地遭占用的處境與訴求,喚起民眾關注亞泥土地使用的正當性。
太魯閣學青會要求亞泥立即從太魯閣峽谷馬拉松活動名稱中除名。

自己的土地遭佔用  當然站出來

大清早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熱鬧非凡,雖前一天花蓮陰濕有雨,這天已經放晴。太魯閣「反亞泥還我土地自救會」、「台灣原住民族太魯閣族學生青年會」以及環保團體也於此時召開記者會。不少現場聚集的跑友首度了解「還我土地運動」,並表達支持。

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暗夜裡的無悔追尋 全紀錄一窺黃魚鴞生態謎

2014年12月1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可愛討喜的貓頭鷹,在台灣共有12種,逐水而居的魚鴞,全世界則只有7種,台灣本島唯一的一種叫做黃魚鴞,神祕低調,要聽到牠的叫聲或一睹其丰采,都很難得。如今透過雪霸國家公園出版的「暗夜謎禽—黃魚鴞」專書及影片,民眾終可一睹廬山真面目!
有勝溪的母鴞勝姊。(攝影:楊川懷;圖片來源:雪霸國家公園)

古錐神祕黃魚鴞  研究者傾心追尋

住在亞洲的4種魚鴞都有耳羽,黃魚鴞也不例外,體長約60公分,是台灣最大型的貓頭鷹,森林是牠的家,喜歡逐溪流而居。
20多年前,屏科大野保所教授孫元勳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砂卡礑溪偶遇黃魚鴞,緊接著執行雪霸國家公園委託的台灣櫻花鉤吻鮭天敵研究,就此開啟了一段漫長追尋,幾位研究生前仆後繼,才得以捕捉繫放,了解黃魚鴞的生態習性。
孫元勳說,讓他們上山下水終不悔的原因,就是黃魚鴞古錐、神秘的特性,有如戀人。而此愛戀情懷全都記錄在「暗夜謎禽-黃魚鴞」專書及生態影片。本月3日首映會及新書發表會上,孫元勳形容是為這段無悔追尋留下了「完美的句點」,同時開啟另一段保育的旅途。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40年漫長等待 反亞泥自救會取得土地所有權狀

2014年12月1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太魯閣族人為爭取遭亞洲水泥占用的土地,展開長達40年的抗爭,昨(10日)花蓮縣政府趕在「亞泥遠東太魯閣峽谷馬拉松」舉辦前夕,由縣長頒發土地權狀。自救會認為,此證明了事在人為,目前尚有第二代耕作權人未獲得公平待遇,希望縣府積極以對,維護原住民族權益。
楊金香及徐阿金女士40年終於獲得花蓮縣政府的土地所有權狀。(圖片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環團號召跑友於13日舉辦的太魯閣峽谷馬拉松,為國土永續以及太魯閣族土地正義披上紅布條。
昨天適逢「國際人權日」,一早,「反亞泥還我土地自救會」成員楊金香及徐阿金女士,分別接到花蓮縣政府來電,表示要將土地所有權移轉給他們。在自救會理事長田春綢(伊貢‧希凡)女士以及黑潮海洋文化教育基金會陪同下,先由花蓮縣原住民行政處副處長暨代理處長督固‧撒云進行說明,並由傅崐萁親自頒發土地權狀。

買賣野生動物有法可管 合法來源證明還需解套

2014年12月1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農委會林務局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36條第2項修正案研擬「營利性野生動物飼養繁殖買賣加工管理辦法」,雖於預告階段引發鳥類販賣業者反彈,經再三協調修正後版本於9日正式公告,訂於明(2015)年2月4日上路。
未來野生動物營利性繁殖、買賣、飼養以及加工,都必須具備合法來源證明,只是全國尚未有合法公告的捕捉區域,台北鳥會總幹事何一先認為,執法還需解套。
紅鳩是鳥店販賣大宗,也是農藥的犧牲者。(攝影:馮文)
修正案增列業者飼養動物場所及設備應符合動物福祉規定;動物繁殖應避免外來種危害,及影響子代健康;並且不得買賣未離乳之哺乳類或不能自行站立之鳥類等野生動物、或經獸醫師診斷判定其健康情形不佳、罹患法定動物傳染病者。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數鳥嘉年華即將登場 小水鴨族群數亮紅燈

2014年12月10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冬候鳥過境搶搶滾,但是每年來台灣的雁鴨科卻有減少的趨勢,度冬小水鴨族群數10年來從5萬隻減少到4位數,成了最該關心的族群。即將登場的第二屆數鳥嘉年華便以小水鴨為代表物種,邀請公民科學家透過數小水鴨了解現況,進而守護棲地、維護在台度冬雁鴨。
小水鴨是監測雁形目鳥類的指標物種,族群數不斷掉落。(攝影:呂翊維)
由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台北市野鳥學會、高雄市野鳥學會及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共同發起的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 12月20日至2015年1月11日間將於全台134個活動樣區圓同步進行,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同步數鳥活動,運用「公民科學家」了解台灣鳥類現況。

生態農場‧散步(下)

作者:廖靜蕙 

第五步:從搖籃到搖籃

LiPaHak農場雖然不使用化學肥料,卻容許使用有機肥料,但是有機肥料要價不菲,減少成本就是增加收入,因此利用生鮮廢棄物堆肥的作法,似乎值得考慮。
另一座位於國度之南恆春的彩虹農場,對於生態農法的概念包含完全利用、零廢棄物,祕訣就是效法傳統農村,靠豬、鴨等動物來幫忙。
彩虹農場。
彩虹農場規劃了20%、2分多的土地生產飼料作物,除了米糠可成為動物們的飼料之外,黑豆、香蕉、玉米,也都是種來給豬雞鴨吃的飼料,飼料幾乎不需外購。彩虹農場用120坪土地養40隻鴨,這些鴨還會幫忙到田裡吃福壽螺。
農場稻穀收割後,碾出的粗糠和米糠,充分利用在動物飼養上。稻草以及脫殼之後的粗糠,具有保暖功用,可以用來當農場動物們的床;也可以收集糞便。混合了糞便的粗糠,曝曬一段時間、經紫外線殺菌後移到發酵床、堆肥場,成為作物肥料,讓營養源回到土壤,形成農場本身的有機循環。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農地去毒「愛虎好」 石虎、麝香貓雙寶現身

石虎米.溫柔革命,系列報導6
2014年12月9日苗栗訊,廖靜蕙報導
第二期石虎米收成了!苗栗通宵楓樹里的石虎田,股東們剛完成收割,留下一小塊稻穀,等著民眾體驗割稻,不使用化肥、農藥耕種的田地,收成後遺留著稻根、稻草,讓農地更可親,正適合親子同遊。
石虎田體驗營吸引民眾親近石虎棲地。

苗栗唯一 雙貓共域

新竹林區管理處在石虎田架設的自動照相機,接連拍攝到各種野生動物,石虎、麝香貓都入鏡。
麝香貓也來石虎田打工。(圖片來源:新竹林管處)
石虎雖然名字有虎字,雖是貓科動物卻不是老虎,麝香貓名字雖然有貓字,卻不是貓科,而是靈貓科。

生態農場‧散步(上)

作者:廖靜蕙
清晨太陽剛露臉,依傍著海岸山脈生活的子民們,早已聚集在山腳下的農場裡,趁著太陽尚未發揮威力前,採摘作物。「富興生態農場」不知何時開始,或出自哪位農民的口中,或許是豐收的喜悅,讓他自然的喊著「LiPaHak」,農場的名字多了LiPaHak,在阿美語是快樂的意思。
海岸山脈下的里拔哈農場。
這塊位於海岸山脈下向台糖承租的6公頃土地,由農場的靈魂人物賴萌宏,將農場規劃成3個區塊,除了公田以及私人承租的田地,還留了一塊規劃為「棲地」。為何農場生產之餘,還要留棲地給動物呢?讓我們從LiPaHak當起點,到生態農場散步。

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我幫水雉買單!」 綠保市集買安心、顧生態

2014年12月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由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共同發起的綠色保育標章成立5年,現在消費者每周六都能於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一睹這些生產兼顧保育的農民廬山真面目,並且透過綠色消費,買到安全食品。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說,購買綠保產品是為動物的餐費「埋單」、並且與動物分享農民生產的優質產品,邀請消費者每周末提著菜籃逛博物館!
歷經5年推動,綠保標章已推及104戶農家,在台灣博物館支持贊助下成立市集,增加綠保農產品銷售管道,並得以和消費者面對面。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未來綠保標章也將推動棲地守護,透過指標物種監測,健康農田生態系也可以申請綠保標章!

綠保人生 順天適地偶有動物朋友來訪

上週六(6日)開幕記者會,來自屏東的農友吳堅銘分享從父親傳承的栽種技術﹅逐漸轉型有機耕作的過程,農場雖分有機及慣行耕作,但以順天適地,不除草、不做畦的種植秘訣,幫助土壤保溼,並藉由輪作休耕或種植綠肥蓄養地力。

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石化燃煤、農業資源恐毀天滅地 民眾要求區域計畫退回修正

2014年12月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全國區域計畫(草案)」內政部先公告才修正,昨(4)修正草案公聽會起跑,雖部分修改獲得民間肯定,首場公聽會台下仍砲聲隆隆,對於經濟部仍執著於工業掛帥、持續推石化及燃煤產業,無視於中南部空氣汙染現況,屢遭民眾抨擊。
環團要求退回、重訂產業升級的計畫。另外,民間團體也要求農地不該視為資源任由下游產業瓜分,而應回歸農業耕作、提升糧食自給率,落實農地農用。
全國區域計畫修正版草案公聽會開跑,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攝影:吳仁邦)

區域計畫應辦聽證會

「全國區域計畫」在民間抗爭下,營建署再提修正草案,並於政策環評前舉辦5場公聽會收集各地民眾意見。但是,與會民眾擔心公聽會最終仍只是形式,把程序跑完當做已經說清楚了,政府依然故我,因此要求舉辦行政聽證會。
內政部表示,「全國區域計畫」的法源依據為「區域計畫法」,主要規範空間規劃及土地使用管制等相關事項,國土計畫法通過前,本計畫係屬空間計畫體系中之最上位法定計畫。桃園在地聯盟理事長潘忠政認為,「國土計畫法」應先制定完成,否則都是逾越。若一定要如此進行,也應有聽證會。

綠保市集登場 石虎米慶豐收

2014年12月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這個周末很保育!台灣第一個訴求農業生產與野生動物共存共榮的友善市集──「田裡有腳印」,即將於明(6)日台博館南門園區登場,97戶農民保育25種物種的經驗也同步於館內展出;而第二期石虎米也即將於周日(7日)慶豐收,收割前夕,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人員在自動相機的資料裡,喜見石虎與麝香貓的身影,社區居民為之歡欣鼓舞。
田裡有腳印市集讓守護生態的農民大集合!(圖片來源:新竹林管處)

石虎田有腳印 喜見農田生態系成員歸隊!

在苗栗通霄,楓樹社區居民與新竹區理處推動石虎田,透過田邊自動相機紀錄到石虎與麝香貓的身影,另外白腹秧雞、大冠鷲、竹雞、中白鷺、台灣野兔、鬼鼠、白鼻心、鼬獾等動物陸續以身影簽到,紀錄了石虎田日日上演著「動物們的狂歡」。
石虎田強調不用農藥、化肥的耕作方式,生產出安全、美味的稻米,進行友善耕作,為當地野生動物創造一個無毒的棲息環境。雖說期待能提供石虎等野生動物棲息環境,其實是招募捕鼠長工。

缺把關機制 東海岸難喘息 環團:開發退散!

2014年12月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東海岸要喘息 花東沿海保護區禁止大型開發。(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美麗灣大飯店美麗灣纏訟10年,最後業者敗訴收場,但是大規模的建築量體矗立在海邊,造成的傷害已難挽回。飯店所在地屬利吉混同層,並不適合興建大量體建築,由此顯示,外來投資客著眼於經濟效益,卻忽視環境、國土安全,政府政策若無法發揮效用,可能造成東海岸崩解。
類似的開發案,沿著花東海岸等著上路,棕櫚濱海渡假村、滿地富遊樂區以及遠雄海洋公園擴建等,只是13個開發案中的幾個,它們佔據海岸第一線,不但自然資源堪慮,也影響原住民族傳統文化與生活空間,卻缺乏把關機制。
昨(4日)地球公民基金會等民間團體,選在全國區域計畫修正案(草案)公聽會花東場前,召開記者會,要求在海岸法尚未通過之前,環保署、交通部應各盡其責嚴格守護台灣海岸。

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反亞泥毀山林 跑友號召為捍衛太魯閣而跑

2014年12月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名聞遐邇的太魯閣路跑,今年因花蓮縣政府收回路權,以招標方式委外辦理,不但舉辦時間由往年的11月初,延到12月中,掛名單位赫見「亞泥遠東」,讓原本熱切期待參加的跑友,有如潑了盆冷水;不少跑友表示,看到亞泥斷頭山林,實在跑不下去。也有跑友選擇正面以對,參與由蠻野心足等保育團體發起的「反亞泥,為捍衛太魯閣而跑」行動。
太魯閣峽谷馬拉松今年名稱多了「亞泥遠東」,跑友認為讓破壞環境的業者冠名是一項羞辱,發起挺護太魯閣反亞泥。

質疑亞泥藉太馬提升形象  網友發起拒跑

花蓮縣長傅崐萁以「公路正義,拒絕特權,堅持改革,還路於民」為由,將路跑、馬拉松或自行車等涉及路權的活動一手在握,再全數委外辦理,包括由太魯閣國家公園打響名號的「太魯閣峽谷馬拉松」。只是,今年名稱卻成了「2014亞泥遠東太魯閣峽谷馬拉松」。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亮麗草皮取代林地 「假農舍」切割石虎棲地

石虎米.溫柔革命,系列報導5
2014年11月25日苗栗訊,廖靜蕙報導
假農舍入侵農地改變宜蘭農田地景,真正想耕種的農民卻買不起農地。宜蘭小農發起連署「守護宜蘭心價值」,要求落實農地(舍)農用、修改農發條例第18條以及縣市政府制訂地方自治條例等,1個月獲得1200位宜蘭民眾支持。
假農舍入侵農地早已是不爭事實,也已瀰漫全台,這些生產糧食的土地,屬於國家資產,卻在不知覺間以法令有效率的消失,淪為有錢人的低密度住宅、別墅、豪宅。
農地轉賣給建商,蓋起豪宅,成了假農舍。(圖片來源:陳美汀)
苗栗也不例外。石虎研究學者陳美汀這兩年在苗栗通霄一帶觀察,無論縣道或鄉道,沿途原本為林地或農地,已有多項建案進行中;一些看似有耕作的農地,其實大多易手他人,等著轉賣、興建農舍。
最近他在臉書上,提及過去因調查踏及當地非常傳統的客家古厝,古厝後方的林地曾是無線電追蹤的石虎「阿樹」活動的領域,去(2013)年地賣了,古厝拆掉即將蓋成豪華農舍,原本一大片竹林砍掉種草皮。

解地層下陷淹水惡夢 成龍濕地蓋起高腳屋

2014年11月2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成龍濕地高腳屋,歷經多時努力,最近終於取得建造,並選在雲林縣長蘇治芬任內,於上周六(22日)舉辦動工前的上香儀式,全案可望於2個月內正式動工,預計10個月工期,也就是明年此時,有望在濕地一睹高腳屋風采。
成龍溼地。(圖片來源:雲林縣政府)

地層下陷的轉機

成龍濕地為內政部核定的地方級國家重要濕地,是因地層下陷使得當地賴以維生的農地、魚塭浸泡在水裡而形成的濕地,積水成海曾是當地人的夢魘,被蘇治芬稱為「憨人」的觀樹教育基金會,憑藉著熱情,一點一滴改變成龍村「後地層下陷」的不凡際遇。
觀樹基金會執行長洪粹然表示,4年來基金會在成龍濕地以社區營造方式,長期蹲點,先社區調查、觀念溝通、教育宣導等軟性訴求,去年評估時機成熟,於是投入硬體建設,例如在林務局支持下,以純海水養殖的養蝦池,減緩地層下陷;對於當地居民生活上意識到水患的隱憂,則於住宅空間上,提出高腳屋示範方案。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守護石虎重現在地生機 擴增無毒田區成政見

石虎米.溫柔革命(四)
2014年11月24日苗栗訊,廖靜蕙報導
苗栗通霄楓樹里的農田,第二期稻作結實纍纍,形成黃金稻浪,在秋日陽光下閃閃發亮。由4位股東將廢耕多年的農地,整理、復耕的石虎田Ⅱ也在其中,隨著豐收的腳步來臨,將舉辦割稻體驗行程,讓民眾有機會親炙石虎喜愛的棲地。而最近參選楓樹里長的林義雄,更將擴增石虎田列入政見,顯見打造楓樹里石虎窩,已初具共識。
石虎田Ⅱ。林義雄競選楓樹里長,將耕種經驗轉化成政見,讓石虎米成為當地永續產業。

為台南13號  繞半個台灣

第一期石虎米全數售完,讓幾位股東深具信心,但因分工上出了狀況,原以為第二期秧苗沒下落,必須面臨休耕,但又覺得不該輕言放棄好不容易凝聚的向心力,於是一群人很快的重組起來,除了陳美汀因需趕寫博士論文,這一期未加入,其他包括林義雄、徐金發、徐昌田以及李隆樺4位股東,另覓土地重啟爐灶。
因為堅持石虎米必須是「台南13號」,林義雄不惜開車繞過半個台灣,前往花蓮南安跟當地「瓦拉米」的農民買種苗。他和陳美汀,早晨6點從苗栗出發,直到半夜12點多才抵家門。一路上不斷收到社區夥伴來電,交代幫忙買花蓮特產回家,讓這趟旅途兼具多項任務。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觀光客、蓋纜車 黑熊的家歡迎光臨?

作者:廖靜蕙
當嘉明湖遊憩人數,因商業團炒作,以至於每逢假日滿山滿坑都是遊客之際,上個月即傳出向陽山屋旁發現死亡的台灣黑熊,經過屏科大教授黃美秀初步勘驗及獸醫團隊檢視,雖非因食用廚餘直接死亡,但也離此不遠矣。
登山觀光客、山林開發建設等人類擾動,不斷干擾台灣黑熊的棲地安寧;圖片提供:黃美秀

嘉明湖黑熊之死  凸顯人與野生物的緊張關係

嘉明湖避難山屋裡,當管理人員煮食晚餐,即有黃鼠狼堂而皇之登門入室、等待廚餘;而山屋附近的大樹也早有黑熊爪痕。民眾向記者投訴,向陽山屋旁,常有登山客直接將廚餘往外扔,因此當黃美秀為了查驗黑熊死亡,抵達現場看到許多廚餘、垃圾袋,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不讓鯨豚因展演殞落 動團啟動反圈養

2014年11月21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在海生館買一張門票,就能在舒適的展場,觀看五花八門,來自各地的海洋生物;到新北野柳海洋世界或花蓮遠雄海洋公園,和一群人觀賞海豚表演,度過看似愜意的時光。只是,買了這張門票,我們還付了那些環境成本?
9月30日海生館白鯨「blue」因亞急性敗血症死亡;去年同樣是海生館,未有完善配套便將圈養8年的鯨鯊野放,學者咸信野放當下即屍陳大海;花蓮遠雄海洋公園營運12年,死了10隻海豚。為了滿足人類觀賞、娛樂之需要而圈養的海生物,無論圈養技術或環境,仍無法確保海洋生物福祉。
一隻表演的海豚背後,隱含著人類對海洋生物的剝削;圖片來源:MUNCH

白鯨之死  揭開圈養困境

blue之死,讓外界有機會進入海生館參觀蓄養池。過去,經營業者海景公司以商業機密為由不對外開放。蓄養白鯨的池子分為4小池,及1個大展示池,成大教授王建平參觀後表示,與白鯨身長幾乎不成比例。而這些池子,全盛期曾供8隻白鯨生活(參考〈第七隻白鯨死亡之後〉)。

全面塑化難告別? 環團公佈2014淨灘結果

2014年11月2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荒野保護協會昨(20日)公佈今年國際淨灘行動成果及台灣首次「微塑膠密度調查」,塑膠製品仍占88%;即使淨灘過後,每平方公尺仍有高達約400件的細小塑膠碎片,顯示從末端撿拾,仍擋不住廢棄塑料全面入侵。
荒野保護協會公佈2014國際淨灘成果;圖片來源:荒野保護協會

微塑膠撿不完

荒野今年首次在新北市、台南市與高雄市三處調查尺寸介於0.1~2.5公分的微塑膠(microplastic)密度。即使淨灘過後,沙灘上仍存在各種塑料廢棄物碎裂的小細片。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校園午餐要「非基」 環團:別讓家長不開心

2014年11月2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隨著九合一選舉腳步逼近,候選人掌握食安議題的能力成焦點。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推「基改作物退出校園午餐」,要候選人簽署承諾書表態,截至昨(19日)為止,全台共計142位候選人響應,包括9位六都市長候選人。選前10天,行動團隊公布目前已簽署的候選人名單,呼籲所有候選人加入承諾行列,「別讓爸媽不開心!」
由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推動的「基改作物退出校園午餐」,19日公布簽署候選人名單。
由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台大種子研究室、綠色陣線協會等團體組成的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10月初成立的網路社群「校園午餐搞非基」,積極串聯全台各地家長、志工,展開候選人及政策遊說,並引起候選人關注校園食安問題。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公共工程規避環評為哪樁? 台中市民告老胡

2014年11月1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儘管台中市長胡志強將任內幾項開發案視為政績,但選舉期間幾項公共工程率先營運,幾項開發計畫也疑似規避環評而受批判。為此,台中市幾個民間團體,昨(17日)共同到台中地方法院檢察署,按鈴申告台中市長胡志強以及包括環保局長在內的4位局處長,涉及偽造文書、規避環評及圖利綁樁等違法情事。
環保律師柯劭臻代表民眾提告包括台中市長胡志強等5位局處首長涉及規避環評、圖利他人等。(圖:台灣護樹團體聯盟提供)
以石岡反隧自救會、台灣生態學會、台中原鄉文化協會為主的8個民間團體表示,建設局局吳世瑋、觀光局長張大春、地政局長曾國鈞、環保局長黃崇典明知違背法令,卻搶建「東勢豐原快速道路」、「白海豚生態館」及「大安媽祖園區」,意圖規避環評而將不實事項登載於職掌之公文書,先後於8月31日、10月28日、11月1日大肆舉辦開工動土典禮,違法開發、圖利綁樁。
民間團體也質疑,明知BRT、台中歌劇院均尚未完工,胡志強卻趕在選舉前驗收任內政績成果,此舉是否合法?
現場17位代表聯名提告,以《環境影響評估法第20條及《中華民國刑法》第131213條之「開發行為對環境有不良影響之虞者,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明知為不實之事項、意圖規避環境影響評估而登載於公文書」、「公務員對於主管或監督之事務,明知違背法令,直接或間接圖自己或其他私人不法利益,因而獲得利益者」及「登載不實」提出告訴。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全境生態、公民力量 蔡智豪力推「韌性」台中

2014年11月17日台中訊,廖靜蕙報導
蔡智豪以厚實的生態學背景再出發,期能打破台灣長久以來的地盤政治,轉變為全面、系統化的觀點,讓台中市更具城市韌性。(圖片來源:蔡智豪提供)五都底定後,有如聯邦體制,除了軍事、外交交由中央處理,其他權限幾乎都下放到地方,一些如土地規劃、開發,直接於直轄市內解決;治理範圍更是包山包海。不過城市治理是否能脫離過去縣市政府的思維,以宏觀的角度治理,則是檢視未來五都首長、市議員的一項指標。

追求全面、系統化的城市治理

此次以公民團體身分參選的蔡智豪,同時也是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以其厚實的生態學背景再出發,期能打破台灣長久以來的地盤政治,轉變為全面、系統化的城市治理,讓台中市更具城市韌性。
自從五都升格,直轄市範圍從海岸、平原、鄉村,一直到中央山脈,甚至完整的河川流域,這和過去的城市治理概念十分不同。蔡智豪表示,當權限下放、區域整合,直轄市行政首長的角色相形重要,若地方首長的認知,仍停留過去熟悉的都市治理,無視於環境議題的脈絡,將置原本脆弱的城市生態於險境。

東魚西釣擾生態 新竹縣不歡迎特有種何氏棘魞

2014年11月17日新竹訊,廖靜蕙報導
原應生活在高屏溪以及東部溪流的台灣特有種淡水魚種何氏棘魞,怎麼跑到頭前溪當老大,連吳郭魚都不是牠的對手?牠的存在已造成當地原生魚種消失,為此,新竹縣政府首度以「清除何氏棘魞釣魚比賽」,鼓勵民眾移除何氏棘魞,並且呼籲釣客尊重當地河川生態,勿放置外來魚種,危害河川生態
原應生活在高屏溪、花蓮溪以及秀姑巒溪的台灣特有種何氏棘魞,釣客帶回頭前溪,成了不受歡迎的物種,必須移除。

魚西放成刺客

「這個魚(何氏棘魞)非常聰明,第一年釣要用兩隻手抓釣桿,現在已經會挑餌食了、不容易釣呀!」長期在當地監測河川生態的新竹縣生態休閒發展協會總幹事劉創盛表示,10年來頭前溪因為何氏棘魞入侵,使得溪哥(粗首馬口鱲)量驟減,以前釣客來頭前溪,都是釣溪哥,「現在誰還在頭前溪釣溪哥?」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太魯閣路跑 只見縣府、亞泥笑 罔顧族人土地轉移無期

2014年11月15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一年一度的太魯閣峽谷馬拉松,今年因花蓮縣府提出運動賽事法制化招商,今後大型路跑、自行車活動採公開招標,得標廠商擁有15年的主辦權,不但更換主辦單位,更因亞洲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贊助,路跑名稱也更名為「2014 亞泥/遠東花蓮太魯閣馬拉松」。
為了即將舉行的峽谷馬拉松而封閉的錐麓古道。(圖片來源: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然而,俗稱亞泥的亞洲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多年來因設廠用地,迫使160多戶太魯閣族人失去具有耕作權的土地,族人為此展開漫長的「反亞泥還我土地」抗爭,原民會雖於兩年前判定本案原住民勝訴,要求花蓮縣政府要在訴願決定後2個月內依照訴願決定與意旨,重作適法之處分,然而至今,縣府未積極協助族人依法取得土地所有權,一昧拖延、怠惰,任族人年老凋敝,如今還和亞泥攜手在國家公園內辦路跑,看在族人眼裡備感淒涼。
40年吶喊:還我土地!
亞泥案所有權移轉登記案當事人之一徐阿金女士昨(14日)記者會上以太魯閣族語疾呼「請將土地還回來!」多年來為了爭取土地所有權,到處尋找各部會,亞泥未給予適當回應。「請各位幫助我,我要把土地拿回來!」
反亞泥還我土地自救會、花蓮環境保護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團體,要求花蓮縣政府必須於年底前將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給楊金鄉及徐阿金,並依原民會訴願決定意旨,盡速協助亞泥岸原住民取得土地所有權。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違法割鰭、洗魚執法牛步 環團憂損台灣形象

2014年11月1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查獲魚翅證據。(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儘管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嚴格規定遠洋漁船轉載行為,漁業署也厲行「鰭不離身」政策,保護鯊魚等漁業資源,仍無法杜絕非法「洗魚」。
台灣綠色和平組織指出,台籍漁船「吉發888號」涉及割鯊鯊魚鰭後丟棄魚身(finning),且將這些魚翅,非法轉載給其他漁船,種種行為卻未受到當局重視,恐重創台灣國際形象。

綠色和平:漁業署放任縱容IUU

IUU(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意指「非法、未通報、未規範」的漁業,正值全球海洋資源日益枯竭之際,IUU更是嚴重威脅海洋的健康。
今年4月,台籍漁船「吉發888號」在太平洋作業時,船長割鯊鯊魚鰭後丟棄魚身,並在未申請的情況下,直接在海上非法轉載鯊魚翅給「慧發號」。經船員通報,「慧發號」返回高雄港卸貨時,查獲總計143公斤鯊魚翅。
8月,吉號前船東主動向漁業署通報,並要求跟進與執法。根據漁業法規定,若發現割鰭棄身的漁船,得處3到15萬不等罰款,嚴重者得撤銷漁業執照。
台灣綠色和平組織表示,此漁業行為違反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轉載規定,更違反台灣「鰭不離身」的漁業政策。而漁業署至今仍無回應與具體作為,放任吉、慧二船持續於海上作業。

盜獵重創三仙台珊瑚礁生態 學者籲設保護區

2014年11月1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盜獵使得台東縣彌足珍貴的三仙台海岸珊瑚礁正在消逝,近廿餘年來的學術研究記錄顯示,當地的珊瑚覆蓋率25年來從65%降到40%以下;即便海巡署積極查緝,盜獵行為仍未見收斂。學者建議,這片6公里長的珊瑚海域,應設立「三仙台珊瑚礁保護區」加強保育。
台東縣三仙台珊瑚礁生態環境極度惡化。(台灣珊瑚礁學會提供,鄭明修攝。)

珊瑚礁覆蓋率  25年下降25%

台東縣擁有台灣最長海岸線,除了綠島、蘭嶼兩大離島,本島的台東縣海岸線就長達170餘公里;這段海岸線中,只有富岡港北側小野柳至花蓮縣界之間,有零散的珊瑚礁分布,其中尤以三仙台南岸為台東縣最重要的珊瑚礁分布區。
1989年曾主持「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海岸生態及景觀資源調查計畫」的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鄭明修指出,以位於三仙台南邊「基翬船澳東側」的測點來比較,當年調查記錄覆蓋率高達65%,其中石珊瑚和軟珊瑚的覆蓋率分別為55%和10%。
然而去(2013)年7月珊瑚礁體檢的結果顯示,當地珊瑚覆蓋率己降到40%以下,部份測站更只剩不到26%,軟珊瑚所占比例不到1%,而且死珊瑚骨骸的堆積明顯增多。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持有熊鷹羽毛不須登記 合法取得需管道

熊鷹保育論壇系列報導之二
2014年11月11日屏東訊,廖靜蕙報導
在排灣及魯凱的傳統,熊鷹羽毛曾經象徵著貴族、英雄尊貴勇敢的形象,如今則成為部落競奢的工具,甚至威脅熊鷹族群的存亡。
如何保育熊鷹以達永續利用,除了傳統文化再造,現行法令管理不可忽略。「熊鷹保育論壇」即對部落買賣、持有和展示熊鷹羽毛該不該依法登記、管理?在祭典上公開展示熊鷹羽毛是否需要事先申請?藝品店販售熊鷹羽毛是否違法?等問題抽絲剝繭,並建議合法取得鷹羽的管道。
部落傳統文化與熊鷹保育之間如何取得平衡?管理的方式成為熊鷹論壇中各方討論焦點。圖說:熊鷹幼鳥飛羽上的三角形斑紋如同百步蛇圖案。攝影:黃永坤。
林務局:持有「阿迪斯」產製品  不須登記
熊鷹的存在與排灣、魯凱文化息息相關,排灣族稱熊鷹為「ardis」(音似「阿迪斯」);魯凱則稱「ardisi」(音似阿迪西)。即有部落長老建議以族語替代熊鷹的稱謂,顯見其地位之重要。
部落族人持有熊鷹羽毛須不須登記?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表示,《野生動物保育法》31條雖有規定,但目前只有犀牛角、虎皮和象牙須登記,擁有熊鷹活體及產製品者尚未規範。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頭目文化有助熊鷹保育 魯凱、排灣族人現身說法

熊鷹保育論壇系列報導之一
2014年11月10日屏東訊,廖靜蕙報導
熊鷹,是台灣留棲息猛禽體型最大的一種,在魯凱以及排灣族中是頭目、貴族以及英雄象徵,熊鷹羽飾更非人人皆可佩帶。上周五(7日)熊鷹保育論壇登場,近百位來自屏東、台東的魯凱、排灣族人參加,與會者指出,恢復傳統頭目文化,有助與熊鷹共存。
排灣族收穫祭上人人都佩帶熊鷹羽毛,是文化榮景抑或經濟榮景?(攝影:黃永坤)

熊鷹保育  牽動部落文化復興

「雖然是保育熊鷹,更該問,原住民的下一步怎麼辦?」現為義守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副教授,也是魯凱族人的台邦‧撒沙勒表示,根據排灣族傳說,熊鷹是貴族(頭目)以及英雄象徵,只有大頭目才能佩帶熊鷹最長的一根初級飛羽,以及一根小的覆羽,各部落或有差異,但是熊鷹羽毛是一種識別象徵有如獎狀,只給有功勞的人,取用規定十分嚴格,恢復傳統頭目制度,反而有助於熊鷹保育。
傳統魯凱族頭飾文化包括使用熊鷹、藍腹鷴、帝雉以及百合花,象徵擅跑、救難英雄的藍腹鷴、帝雉羽飾文化則已不復見,僅存熊鷹以及百合花兩種頭飾。

濕地保育 再通過3子法

2014年11月1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內政部於7日部務會報再通過「國際級及國家級重要濕地範圍內公有土地委託民間經營管理實施辦法」、「國際級及國家級重要濕地經營管理許可收費回饋金繳交運用辦法」及「實施重要濕地保育致權益受損補償辦法」3項《濕地保育法》子法;尚有6項子法待公告。
台江牽罟虱目魚。(圖片來源:營建署)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以「綠色」之名 吃白海豚豆腐的台中港擴建工程

作者:廖靜蕙
副總統吳敦義「白海豚會轉彎」的言論,讓鄉民酸上天,也意外教了人民白海豚是不會轉彎的。然而,台灣讓白海豚轉彎的工程何其多,這一次,台中港務公司以60億經費打造「台中港優質港區及綠色港埠發展建設計畫」,切割了白海豚棲地,阻擋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劃設,計畫中還包括支持台中市政府「白海豚生態館」,白海豚若有感,對人類無情至此,恐已絕望至極!
60億以綠色之名新建港埠,使白海豚處境更艱困。(攝影:黃摳呢)

令白海豚窒息的綠色港埠

由於此項以綠色港埠為名的計畫,劃設範圍與林務局野保諮詢委員會所決議的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重疊,甚至突破3海里界線,因此不斷以公文要求林務局修改劃設範圍,並且以行政手段合理化其要求,阻撓重要棲息環境公告。
台中港綠色港埠新建工程的劃設範圍之所以神聖不可侵犯,歸根究柢就是行政院核許,只是,這次即使白海豚能轉彎恐怕也過不去!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亞洲最美、台灣最驕傲 國人自製野鳥手繪圖鑑面世

2014年11月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國人首部自製具藝術價值的野鳥手繪圖鑑,昨(5)日正式發表!歷時5年,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台北市野鳥學會合出版的「台灣野鳥手繪圖鑑」,結合鳥類辨識專家、研究學者以及自然繪圖家,2500張鳥類繪卡而成,將提供近十萬鳥人最詳實完整的賞鳥工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台北市野鳥學會合出版的「台灣野鳥手繪圖鑑」,5日正式發表。攝影:廖靜蕙。

鳥類多種樣貌  盡收眼底

書中介紹台灣鳥類名錄87科626種,還納入台灣可能出現及逸出鳥種計32種,總計658種,是國內目前收錄最完整的鳥類圖鑑。
本書集合國內資深鳥類辨識專家蕭木吉擔任總主筆及審圖,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丁宗蘇協同製作鳥類分佈圖,資深鳥友李平篤逐種審閱,並由具有多年賞鳥經驗的國小自然老師李政霖手繪,耗時近5年,通力完成。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抓了就重罰! 搶救食蛇龜 立委提修法

2014年11月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原生食蛇龜、柴棺龜盜捕事件不斷,根據關懷生命協會統計,2006至2013年光是走私獲救個體即有9,386隻,走私成功的隻數恐怕十倍以上。雖然海關、岸巡、海巡以及檢察官認真追緝巡查,屢有斬獲,到了法院則往往因「既遂」、「未遂」見解不同而輕判,不但影響執法士氣,更難遏阻犯罪、保護珍稀物種。
民間發起連署增訂未遂罰則,搶救食蛇龜。(攝影:陳帝溶)
近日即有立委推動修法,增加走私未遂罰則,未遂視同既遂處罰之;民間也由關懷生命協會發起連署,呼籲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盡速通過此項修法。
「再不做些事,(食蛇龜)十年內就可以在野外絕種。」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吳聲海說,增訂未遂罰則能達到遏阻作用,而執法也需跟上。以美國為例,海關一旦查緝野生動物走私者,立即法辦,判決快、罰則重,有利於遏止、降低犯罪率。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型塑台中城市風格 江慶洲以文化脈絡定位南屯

2014年11月4日台中訊,廖靜蕙報導
※ 編按:環境資訊中心推出【2014選舉×環境】專題,專訪對環境友善、願意替沒有選票的弱勢爭取權益的候選人。今天要介紹的是台中市南屯區市議員候選人江慶洲。你對大台中的都市有何想像?長期於社區蹲點、深刻關懷環境、文化議題的他,十分期盼能藉由進入體制內,保留在地特色。對他來說,永續即是「對未來世代負責」,且來看看他的理念想法。
台中市的面貌正在快速改變。摩天大樓林立,引入全台首個BRT列車系統、古厝翻新、公有地不斷重劃開發為豪宅住宅區、綠地圍在水泥步道中...這些特徵,和一般人們對於熱鬧繁華的都市印象沒兩樣,卻缺乏可指認出「台中」城市的獨特性。
俯瞰南屯,田園、屋舍、大樓、大肚山,是都會內最具特色的景觀。
問起台中的城市特色是什麼?對於旅外10年甚至5年的台中人,答案可能大不同。但是對於南屯長大,持續在水碓社區蹲點、社區營造的台中市議員候選人江慶洲,則是從幼時南屯溪的印象出發,詮釋對下世代負責的城市特色,以及從政所能展現的最大公民力量。

42處國家重要溼地明年上路 北門民眾抗議凸顯認知差異

2014年11月4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濕地保育法》即將於明年2月2日世界溼地日上路,第40條雖規定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公告的42處國際級及國家級國家重要濕地,將自動「視同」為國家重要濕地。不過近日內政部溼地小組北門說明會,遭民眾激烈抗議,凸顯立法與民意差距甚大、民眾法令認知不足。
北門濕地內的井仔腳瓦盤鹽田;攝影:Tao Tsai on Flickr,符合CC授權使用。
40條立法容易執行難
目前經行政院核定的國家重要濕地共82處,其中2處,曾文溪口以及四草為國際級國家重要濕地,40處為國家級國家重要濕地,《濕地保育法》上路,這42處國家重要濕地也自動生效。
這幾處溼地,多處原來就是保護區,其中約7~8處國家重要濕地則涉及私人土地,包括嘉義好美寮、朴子溪口、台南北門、鹽水溪口以及宜蘭五十二甲等。營建署濕地小組近日即針對這幾處濕地展開溝通協調,召開說明會。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野外台灣獼猴需要餵食? 學者:不要餵最好

2014年11月1日高雄訊,廖靜蕙報導
從攤商中取食水煮玉米、茶葉蛋,從遊客身上搶奪蝦味先、洋芋片,台灣獼猴看似吃香喝辣,卻非其本性。雖然有些民眾基於善心,長期不厭其煩、花錢、花心力準備食物,確保台灣獼猴不會挨餓,卻可能引發一些效應,反而不利於獼猴。根據學者3年來於二水豐柏步道的調查,搶食不但造成人猴衝突,也增加不同位階猴子間的衝突。
台灣獼猴吃香喝辣其實是學習而來的,圖為壽山上的台灣彌猴吃著蝦味先。(攝影:陳綺鄉)

保持距離最好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蘇秀慧研究團隊,3年來於彰化二水、南投民間交界的林地進行研究調查,並於研究區域內規劃13條樣線,除了豐柏步道的猴群,其他猴群對於人類有警戒;而人類餵食使得當地猴群往豐柏步道集中。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壽山獼猴多又壞? 學者:人類榜樣教出來的

〈獼猴健康與族群經營管理〉系列報導(上)
2014年10月31日高雄訊,廖靜蕙報導
提到壽山上的台灣獼猴,立刻令人聯想到「搶食」、「入侵民宅」等負面形象,更有不少人認為壽山猴子太多了。根據最新一份調查顯示,壽山獼猴已超過負載量,其中1/3有可能是因人類餵食而增加。
29日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舉辦「獼猴健康與族群經營管理研討會」,學者指出,人猴衝突跟猴群數量無關,「人類不當行為才是問題癥結!」
壽山台灣獼猴搶食的形象,透過媒體報導深植人心,改變了台灣社會對獼猴的看法。(圖片來源: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過去人們提到台灣獼猴,都認為聰明可愛,是甚麼改變了這個印象呢?(圖片來源: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

壽山獼猴密度  遠高於自然森林

「台灣獼猴」是人類之外台灣唯一靈長類,原為壽山地區的明星物種。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學運世代的參政宣言 薛呈懿捍衛宜蘭農村價值

2014年10月30日宜蘭訊,廖靜蕙報導
蘭陽溪將宜蘭分隔為溪北和溪南,出生於冬山的薛呈懿,算是溪南人,在純樸的冬山成長,一直到大學才旅外,大三的一門課,打開他的視野,讓他經歷凱道農運的洗禮,邁入社運之路。今年318學運,鍛鍊他成為學運世代的一份子。8月,她決定投入縣議員選戰,從街頭尋求走入體制,打造新世代的民主政治。

凱道之夜

2010年來自全國各地,飽受土地徵收之苦的農民,聚集凱道爭取自己的生活權、耕作權,夜宿凱道,震撼了還在讀大學的薛呈懿。
他聽到一位來自桃園反鐵路高架的媽媽說,他在外面讀書的孩子,知道家裡要被徵收,打電話回家跟媽媽說,他抽屜有些什麼書,要幫他收起來;衣櫃哪一件衣服該怎麼處理……。這段話衝擊著薛呈懿,因為他也是離家在外面讀書的孩子,「如果是我,一定無法承受!」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未環評先招商? 中市府力推雪谷、新大線纜車

2014年10月2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從谷關經國有林班地,一路拉到大雪山遊客中心的雪谷線纜車,因水利署、觀光局、原民會以及林務局等中央部會,皆表示不是土地、業務中央目的主管機關,確定由台中市政府環保局召開環評審查。台中市觀光局將於近日送件,預計11月底或12月中旬召開環評專案小組。
而除了雪谷線,尚有新大線纜車計畫,兩招商案分別於9月30日及10月7日上網公告,並在今年底截止投標;昨(28日)觀旅局也舉行招商啟動記者會、招商說明會。而十餘位「台中反纜車陣線」民眾因無法入場旁聽,於記者會場外拉起「愛在大坑 拒絕纜車」及「大雪山森林保衛戰」布條,抗議政府黑箱作業、圖利財團,反對規劃、興建新大線和雪谷線二條纜車。
20141028觀旅局舉行雪谷、新大線纜車招商啟動記者會、招商說明會。「台中反纜車陣線」民眾於記者會場外拉起「愛在大坑 拒絕纜車」及「大雪山森林保衛戰」布條,反對興建。圖片來源:反雪谷纜車FB粉絲頁

林務局「樂觀其成」 雪谷線成地方事務

爭議不斷的雪谷線纜車,沿途經國有林班地,甚至設站於大雪山遊客中心,台中市政府也以「重大公共建設」,獲行政院認同,啟動保安林解編的程序。也因此,東勢林管處及林務局的角色備受質疑。
台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工程科科長劉來旺受訪時表示,無論林務局對外如何表示,至少在答覆台中市政府的會議或資料都表示「樂觀其成」,從未表示反對。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繼續「看見台灣」:從沉淪的國土 看見調適契機

作者:廖靜蕙
「台灣的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資源,現在中部平原以及沿海地區過去完全透支,若要使用,一定要能收支平衡的嚴格管理,法律和政策都要做些改變。」
雲林縣成龍村的地層下陷區 (照片引用自Flickr 台灣水鳥研究群)
西南部沿海地層下陷嚴重,低窪處逢海水倒灌後,積水不退,跟著《看見台灣》導演的鏡頭,那些原本期能庇蔭子孫的祖墳也泡湯;如此荒唐的景象原可避免,卻因無限制超抽地下水,而使得先人的陵寢也受害。面對逐漸沉淪的國土,以及失落的地下水資源,要如何才能扭轉局勢?
地層下陷怎知道?承辦地層下陷防治的水利署台北辦公室水文三科人員表示,是以內政部「一等水準點」為基準,每年在固定時間,對照各地區標準點,計算出相對高度所得的結果。
即使位於地層下陷區位,居民是無感的,只能透過建築物的改變得知。虎尾是已知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區域,每年以5~7公分的速度下陷。2003年雲林縣元長鄉以年10公分的速度沉陷,2005年雲林沿海則以3公分的速度下陷,目前元長鄉則為5~7公分,速度減緩的原因,疑似與枯水或豐水有關,豐水期沉降的速度減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