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高雄都會不缺樓 復育柴山湧泉重現光榮

【原來高雄這麼水】系列報導Ⅶ
2014年5月26日高雄訊,廖靜蕙報導
傳說中的柴山湧泉,在民間團地的倡議下,一些和湧泉相關的地名、產業,一一浮現,為高樓林立、人際關係逐漸疏遠的高雄都會發展,注入不同的可能;也挑戰高雄市政府永續城市治理能力。24日象徵著高雄市文化精神的柴山祭登場,上百位民眾誓約「緣定湧泉」,沿著湧泉之路,重現湧泉的光榮印記。
石頭公廟旁小橋流水人家,構架湧泉聚落雛形。
今年柴山祭第二度以柴山湧泉為主題,經過兩年的努力,高雄市柴山會透過訪談、文獻探討以及影像資料收集,一步一步找出柴山湧泉之路,以及沿路的歷史記憶、產業模式,活動摺頁中,已經收集7個景點,包括龍巖冽泉、高雄溫泉、龍泉寺、林家古宅、龍泉宮、牛奶館以及卓夢采墓,越來越多的故事躍出人民的記憶,得以訴說。
柴山會總幹事楊娉育說,一開始進行調查,居民以為是詐騙集團;話雖如此,柴山會仍勇敢做下去,湧泉印記得以一一浮現。
民眾先於柴山生態教育中心觀賞紀錄片,片中記錄著幾位當地耆老訴說柴山湧泉的影像,影片中呈現前人利用柴山上的香蕉樹所做成的香蕉筏,以及湧泉所帶動的產業,包括做味噌的、做醬油的,以及何以選在此地,圍繞著湧泉的生活曾經照亮當地。

不缺高樓 缺自然資源與在地故事

露德聖母堂旁也發現湧泉。高雄市議員張豐藤致詞時表示,眼見高樓大廈平地拔起,湧泉復育是「跟時間賽跑」。
當初他聽楊娉育提到挖地下鐵,挖出大量的水是和湧泉有關,湧泉的故事讓他一頭栽入,舉辦公聽會也在市議會提出質詢,覺得很有意義。「高雄市不缺世界建築師設計的大樓,比較缺的是在地的很多故事,過去留下來的在地歷史,過去留下來的自然資源,這才是我們想要的。」
最近發現一處柴山湧泉,位於鼓山路上的露德聖母堂。張豐藤最近參加露德聖母堂的彌撒時,主教告訴他,旁邊的水溝好像水管破了,水不斷冒出來;他找來水利局勘查之後,認為應該是自然湧現的湧泉。
張豐藤說,露德聖母堂紀念的人物,也和找到湧泉有關,他當下就建議該會神父,保護這個湧泉,讓它成為柴山下的聖水,既可創造一個景點,又可傳頌一個故事。
「左營上千座大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遠,非常冷漠;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地的這些故事,拉我們的距離。」他鼓勵在場的民眾,為高雄築夢,就是讓柴山湧泉再現。

踩街、喝牛奶促進區域產業

隨後的踩街活動,在內惟國小舞獅表演中啟程。上百位民眾沿著內惟路穿過鼓山路,在青泉街上的牛奶館停留欣賞表演;靠近龍泉宮前,經過以湧泉命名的「龍泉包子」館,經過鼓山高中來到活動終點站石頭公廟。
一旁的圳溝仍維持的清澈的水流,可惜的是,沿途的民生廢汙水,也排入其中。
主辦單位準備了來自附近牧場的牛奶、龍泉包子以及冰棒,供民眾沿途兌換享用,藉此感受湧泉所帶動的地方好滋味。
民眾在牛奶館看表演,喝高雄地區生產的新鮮牛奶。維持玻璃瓶裝的牛奶。
龍泉宮。
以湧泉命名的包子。手工製造的龍泉包。

調整水路圳道兼顧湧泉及民生廢水排放功能

農委會林務局全國湧泉大調查,柴山湧泉原本被歸類為最無望的等級──「無水源、封井或棲地因利用而改變」,誰想到經過兩年多來民間、學者以及公部門的積極倡議下,力爭上游,為城市水資源治理找出方向,參與的學者即認為,類似的案例在台灣非常珍貴,無論結果如何,都會是重要的參考經驗。
柴山湧泉復育不僅止於自然棲地的恢復,而是讓民眾既能欣賞湧泉清澈的一面,還能維持都市廢水排放的用途。
這兩年幾個研究團隊持續對附近的生物相以及地下水、地質地形進行監測調查,做為水圳、渠道規劃的依據。水路圳道的調整,也將朝向讓湧泉得以在自然條件下,長年奔流,而非只是短期間出現。
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梁世雄說,目前高雄鐵路地下化不斷抽水,造成柴山下一帶水位大幅降低;但是工程結束後,水位可能回升。去年調查,大概掌握到達哪個水位就會出現湧泉;除此之外,也尋思能否如日本東京進行分流,保有都市廢水處理的功能。

都市中復育湧泉兼顧居民生活與生計

柴山會志工不斷和湧泉附近的長者聊,尋找老相片,影像記錄的資料,藉以了解過去的自然環境是如何、要怎麼恢復;也找出歷史紀錄,例如牛奶館、高雄溫泉、周遭的宗教宮廟,接著是考慮這些位置能不能連結起來。
但附近一帶大樓一棟接著一棟。梁世雄表示,居民住在這裡,是既有的事實,無法改變,因此必須在既定的事實,加入這些歷史記憶的元素。
此外,在柴山湧泉復育中,必須考慮讓湧泉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甚至生計能夠結合在一起,提升周遭居民的經濟狀況;已非單純的只是自然景觀的恢復而已,通常在自然環境進行棲地回復,不需要考慮人類的經濟活動。
梁世雄說,在一個完全改換過的環境,考慮修正到比較自然的狀態,這在台灣談很久,卻缺乏範例參考,這個計劃是位於都會區,和居民的生活緊密結合,無論結果如何,都會是很好的經驗。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住在牛奶館的人
牛奶館的由來是日治時期,日本人曾利用當地湧泉澆灌出的肥美牧草,經營牧場,並將盛裝著牛奶的玻璃瓶,直接利用長年維持著23℃的湧泉作為保鮮的天然設備。二戰後一度成為眷村,由於腹地小,住在這裡的人和周邊居民互動多,居民仍以「住在牛奶館的人」,來稱呼眷戶。
今年,高雄市柴山會與國有財產署簽約管理維護牛奶館,長年以鐵皮圍起來的牛奶館,有望拆除,成為社區民眾了解湧泉的據點。柴山會將號召志工進行綠美化。
牛奶館的草地上還留有一口水井,柴山會也將進行疏通,讓新水能補注近來,活化水井,成為澆灌草花樹木的源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