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壽山獼猴多又壞? 學者:人類榜樣教出來的

〈獼猴健康與族群經營管理〉系列報導(上)
2014年10月31日高雄訊,廖靜蕙報導
提到壽山上的台灣獼猴,立刻令人聯想到「搶食」、「入侵民宅」等負面形象,更有不少人認為壽山猴子太多了。根據最新一份調查顯示,壽山獼猴已超過負載量,其中1/3有可能是因人類餵食而增加。
29日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舉辦「獼猴健康與族群經營管理研討會」,學者指出,人猴衝突跟猴群數量無關,「人類不當行為才是問題癥結!」
壽山台灣獼猴搶食的形象,透過媒體報導深植人心,改變了台灣社會對獼猴的看法。(圖片來源: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過去人們提到台灣獼猴,都認為聰明可愛,是甚麼改變了這個印象呢?(圖片來源: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

壽山獼猴密度  遠高於自然森林

「台灣獼猴」是人類之外台灣唯一靈長類,原為壽山地區的明星物種。
壽山國家公園籌備處舉辦研討會,促進人猴和平相處的新文化。(圖片來源: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提供)
近20年來,因人類生活圈及遊憩活動範圍擴大,以及休閒活動多元化,人與獼猴的活動範圍高度重疊,縮短了人猴距離,也增加彼此間互動。又因社會大眾普遍缺乏獼猴保育的認知,人猴長期近距離接觸後,人類行為及生活型態對獼猴產生的干擾,使得其棲地、行為、健康等逐漸被影響,人猴間衝突的情況也隨之增加。
其實,1996年研究調查中顯示,75%壽山民眾,認為猴子可愛、聰明;曾幾何時卻轉變為一提到獼猴就咬牙切齒?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內的台灣獼猴,主要分布於壽山(柴山),在半屏山和龜山一帶則只零星發現少數的孤猴。依據壽管處2012~2014年委託計畫調查,壽山915公頃範圍內,台灣獼猴約有31~36個族群,數量約在1300~1400隻之間,這個數字未包括未開放的北壽山軍事管制區。
族群密度每平方公里約199~254隻之間,和其他大面積森林性棲地的開放性族群約個位數到兩位數相較,密度顯然較高;又因受到城市環境阻隔,屬於封閉性族群。

人類餵食與否  獼猴表現有差異

「人的行為約束是人猴關係非常關鍵的因素。」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表示,人猴關係好壞,和族群數量並沒有關係。只是,族群數量多,會不會增加猴群衝突、疾病傳染,棲地破壞以及公共衛生問題?尤其壽山又處於封閉環境,務必造成個體外移、只能往市區跑,由此種種皆凸顯此議題的重要性,更是經營管理的關鍵。
研究團隊即針對壽山的台灣獼猴負載量進行調查推估,尤其壽山地區人為餵食現象存在已久,對台灣獼猴族群數量以及行為模式產生的影響,是主要議題。
研究團隊針對龍泉寺木棧道區的3個猴群進行追蹤,得出牠們的活動範圍約在20~30公頃之間,沿著步道呈帶狀活動,且3個猴群活動範圍重疊度相當高。
壽山園區內,木棧道徘徊的台灣獼猴。(攝影:陳綺鄉)
可喜的是,牠們仍會選擇自然食物,並未完全依賴人類提供的食物;另外,長期在木棧道的猴群,和自然環境中的猴群聯繫並不多,未有交流;也就是壽山其他地區的猴群,仍能維持自然行為。
另外,研究團隊也追蹤軍事管制區中,未與人類接觸的3個猴群,這些猴群數量比木棧道少,活動範圍呈現圓形或橢圓形,最大面積可達60公頃,行為較接近墾丁、福山及中央山脈的自然猴群。牠們在棲息地利用上較多樣化,不過並未錯過人類開墾的果園──所有棲地利用,仍以果園的利用比例最高。
「雖然不是在木棧道區,但獼猴仍受人類行為影響。」裴家騏說。
裴家騏比較木棧道以及軍事管制區的不同族群,指出木棧道的猴群在很小範圍內就可維持族群所需,顯見短短步道,即提供了足以養活族群的食物量。其他如線性及帶狀分布、猴群活動範圍重疊的表現,都與原始森林中,猴群呈圓形或橢圓形活動、分布、猴群間幾乎不重疊,有明顯不同。

2/3台灣獼猴  脫離不了與人互動

「如果沒有人為餵食,壽山可以養多少隻猴子?」裴家騏以軍區的猴群密度,也就是一隻猴子不跟別的猴子分享的最大面積估計,顯示915公頃約可存在31群,每群約22~47隻,取平均數32隻計算,大概可養1000隻猴;最高容納量1500隻,最少容納750隻。
以目前推估的族群來看,若含北壽山數量,已超過1500隻負載上限;也就是說,目前獼猴數量已超過自然狀況下的承載量,裴家騏指出,多出來的都肇因於人為餵食。
「人為餵食可能介於100~500隻的規模,也就是現有猴子數量中,有1/3是人為餵食出來的。」
另外,軍區猴群雖非人為餵食出來的,但牠們受人類開墾的果園吸引,會吃果樹。換句話說,目前的1500隻,1/3是人為餵食出來的,另外還有1/3和人為環境有關。
若未來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自然化,果樹不再耕作、照顧而自然消失,也沒有人為餵食,壽山可以涵養多少隻獼猴?裴家騏以研究猴群中,完全不依賴果樹的一群估算,其密度為100公頃有71.8隻,推估到全部範圍,負載量可能只有600~700隻。
不過,裴家騏也提醒,目前只依一群樣本推估,能增加樣本推估值才能更準確。

人猴重新和好 契機在於人類行為節制

「人猴關係改變、猴子對人不好的情形,幾乎都是人先對猴子不好所產生的。」裴家騏說,因此應優先改變人類行為,從減少餵食開始。人類餵食猴子,會造成猴子誤判情勢,將凡是有兩隻腳的動物,都視為食物供應器,因此會嘗試跟所有人類接觸、索食;一旦遇到膽小或不喜猴子的人類,就可能發生衝突
裴家騏指出,當人餵猴子的次數從每10小時80次減少到零,猴子對人索食次數也會從6次降低到1次。「要重塑人猴新文化,就是不要餵食,不要主動接觸猴子,人類的一個行為,可能讓猴子過度概化,認為每個人都一樣。」
壽管處課長涂芳美指出,近10年來,壽山地區人猴互動頻繁,搶食、入侵民宅、進入商店搶食時有所聞,以致產生民怨、關係逐漸惡化;另方面媒體報導偏重負面結果,未探究事件原因,也導致產生誤解,使得壽山上的獼猴背負惡名。
壽管處舉辦多個營隊,重建人猴關係,從教育做起。圖為這夏猴有趣營隊。(攝影:邱韻璇)
壽管處針對問題,擬定幾項目標保育管理目標,包括建立台灣獼猴生態資料庫、監測系統,作為生態研究、政策制定以及棲地經營管理之參考基礎。另外,藉由生態及社會教育,發展野生獼猴及人猴關係管理模式,提升台灣獼猴之形象及價值,進而消弭人猴問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