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亮麗草皮取代林地 「假農舍」切割石虎棲地

石虎米.溫柔革命,系列報導5
2014年11月25日苗栗訊,廖靜蕙報導
假農舍入侵農地改變宜蘭農田地景,真正想耕種的農民卻買不起農地。宜蘭小農發起連署「守護宜蘭心價值」,要求落實農地(舍)農用、修改農發條例第18條以及縣市政府制訂地方自治條例等,1個月獲得1200位宜蘭民眾支持。
假農舍入侵農地早已是不爭事實,也已瀰漫全台,這些生產糧食的土地,屬於國家資產,卻在不知覺間以法令有效率的消失,淪為有錢人的低密度住宅、別墅、豪宅。
農地轉賣給建商,蓋起豪宅,成了假農舍。(圖片來源:陳美汀)
苗栗也不例外。石虎研究學者陳美汀這兩年在苗栗通霄一帶觀察,無論縣道或鄉道,沿途原本為林地或農地,已有多項建案進行中;一些看似有耕作的農地,其實大多易手他人,等著轉賣、興建農舍。
最近他在臉書上,提及過去因調查踏及當地非常傳統的客家古厝,古厝後方的林地曾是無線電追蹤的石虎「阿樹」活動的領域,去(2013)年地賣了,古厝拆掉即將蓋成豪華農舍,原本一大片竹林砍掉種草皮。

解地層下陷淹水惡夢 成龍濕地蓋起高腳屋

2014年11月2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成龍濕地高腳屋,歷經多時努力,最近終於取得建造,並選在雲林縣長蘇治芬任內,於上周六(22日)舉辦動工前的上香儀式,全案可望於2個月內正式動工,預計10個月工期,也就是明年此時,有望在濕地一睹高腳屋風采。
成龍溼地。(圖片來源:雲林縣政府)

地層下陷的轉機

成龍濕地為內政部核定的地方級國家重要濕地,是因地層下陷使得當地賴以維生的農地、魚塭浸泡在水裡而形成的濕地,積水成海曾是當地人的夢魘,被蘇治芬稱為「憨人」的觀樹教育基金會,憑藉著熱情,一點一滴改變成龍村「後地層下陷」的不凡際遇。
觀樹基金會執行長洪粹然表示,4年來基金會在成龍濕地以社區營造方式,長期蹲點,先社區調查、觀念溝通、教育宣導等軟性訴求,去年評估時機成熟,於是投入硬體建設,例如在林務局支持下,以純海水養殖的養蝦池,減緩地層下陷;對於當地居民生活上意識到水患的隱憂,則於住宅空間上,提出高腳屋示範方案。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守護石虎重現在地生機 擴增無毒田區成政見

石虎米.溫柔革命(四)
2014年11月24日苗栗訊,廖靜蕙報導
苗栗通霄楓樹里的農田,第二期稻作結實纍纍,形成黃金稻浪,在秋日陽光下閃閃發亮。由4位股東將廢耕多年的農地,整理、復耕的石虎田Ⅱ也在其中,隨著豐收的腳步來臨,將舉辦割稻體驗行程,讓民眾有機會親炙石虎喜愛的棲地。而最近參選楓樹里長的林義雄,更將擴增石虎田列入政見,顯見打造楓樹里石虎窩,已初具共識。
石虎田Ⅱ。林義雄競選楓樹里長,將耕種經驗轉化成政見,讓石虎米成為當地永續產業。

為台南13號  繞半個台灣

第一期石虎米全數售完,讓幾位股東深具信心,但因分工上出了狀況,原以為第二期秧苗沒下落,必須面臨休耕,但又覺得不該輕言放棄好不容易凝聚的向心力,於是一群人很快的重組起來,除了陳美汀因需趕寫博士論文,這一期未加入,其他包括林義雄、徐金發、徐昌田以及李隆樺4位股東,另覓土地重啟爐灶。
因為堅持石虎米必須是「台南13號」,林義雄不惜開車繞過半個台灣,前往花蓮南安跟當地「瓦拉米」的農民買種苗。他和陳美汀,早晨6點從苗栗出發,直到半夜12點多才抵家門。一路上不斷收到社區夥伴來電,交代幫忙買花蓮特產回家,讓這趟旅途兼具多項任務。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觀光客、蓋纜車 黑熊的家歡迎光臨?

作者:廖靜蕙
當嘉明湖遊憩人數,因商業團炒作,以至於每逢假日滿山滿坑都是遊客之際,上個月即傳出向陽山屋旁發現死亡的台灣黑熊,經過屏科大教授黃美秀初步勘驗及獸醫團隊檢視,雖非因食用廚餘直接死亡,但也離此不遠矣。
登山觀光客、山林開發建設等人類擾動,不斷干擾台灣黑熊的棲地安寧;圖片提供:黃美秀

嘉明湖黑熊之死  凸顯人與野生物的緊張關係

嘉明湖避難山屋裡,當管理人員煮食晚餐,即有黃鼠狼堂而皇之登門入室、等待廚餘;而山屋附近的大樹也早有黑熊爪痕。民眾向記者投訴,向陽山屋旁,常有登山客直接將廚餘往外扔,因此當黃美秀為了查驗黑熊死亡,抵達現場看到許多廚餘、垃圾袋,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不讓鯨豚因展演殞落 動團啟動反圈養

2014年11月21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在海生館買一張門票,就能在舒適的展場,觀看五花八門,來自各地的海洋生物;到新北野柳海洋世界或花蓮遠雄海洋公園,和一群人觀賞海豚表演,度過看似愜意的時光。只是,買了這張門票,我們還付了那些環境成本?
9月30日海生館白鯨「blue」因亞急性敗血症死亡;去年同樣是海生館,未有完善配套便將圈養8年的鯨鯊野放,學者咸信野放當下即屍陳大海;花蓮遠雄海洋公園營運12年,死了10隻海豚。為了滿足人類觀賞、娛樂之需要而圈養的海生物,無論圈養技術或環境,仍無法確保海洋生物福祉。
一隻表演的海豚背後,隱含著人類對海洋生物的剝削;圖片來源:MUNCH

白鯨之死  揭開圈養困境

blue之死,讓外界有機會進入海生館參觀蓄養池。過去,經營業者海景公司以商業機密為由不對外開放。蓄養白鯨的池子分為4小池,及1個大展示池,成大教授王建平參觀後表示,與白鯨身長幾乎不成比例。而這些池子,全盛期曾供8隻白鯨生活(參考〈第七隻白鯨死亡之後〉)。

全面塑化難告別? 環團公佈2014淨灘結果

2014年11月2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荒野保護協會昨(20日)公佈今年國際淨灘行動成果及台灣首次「微塑膠密度調查」,塑膠製品仍占88%;即使淨灘過後,每平方公尺仍有高達約400件的細小塑膠碎片,顯示從末端撿拾,仍擋不住廢棄塑料全面入侵。
荒野保護協會公佈2014國際淨灘成果;圖片來源:荒野保護協會

微塑膠撿不完

荒野今年首次在新北市、台南市與高雄市三處調查尺寸介於0.1~2.5公分的微塑膠(microplastic)密度。即使淨灘過後,沙灘上仍存在各種塑料廢棄物碎裂的小細片。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校園午餐要「非基」 環團:別讓家長不開心

2014年11月2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隨著九合一選舉腳步逼近,候選人掌握食安議題的能力成焦點。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推「基改作物退出校園午餐」,要候選人簽署承諾書表態,截至昨(19日)為止,全台共計142位候選人響應,包括9位六都市長候選人。選前10天,行動團隊公布目前已簽署的候選人名單,呼籲所有候選人加入承諾行列,「別讓爸媽不開心!」
由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推動的「基改作物退出校園午餐」,19日公布簽署候選人名單。
由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台大種子研究室、綠色陣線協會等團體組成的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10月初成立的網路社群「校園午餐搞非基」,積極串聯全台各地家長、志工,展開候選人及政策遊說,並引起候選人關注校園食安問題。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公共工程規避環評為哪樁? 台中市民告老胡

2014年11月1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儘管台中市長胡志強將任內幾項開發案視為政績,但選舉期間幾項公共工程率先營運,幾項開發計畫也疑似規避環評而受批判。為此,台中市幾個民間團體,昨(17日)共同到台中地方法院檢察署,按鈴申告台中市長胡志強以及包括環保局長在內的4位局處長,涉及偽造文書、規避環評及圖利綁樁等違法情事。
環保律師柯劭臻代表民眾提告包括台中市長胡志強等5位局處首長涉及規避環評、圖利他人等。(圖:台灣護樹團體聯盟提供)
以石岡反隧自救會、台灣生態學會、台中原鄉文化協會為主的8個民間團體表示,建設局局吳世瑋、觀光局長張大春、地政局長曾國鈞、環保局長黃崇典明知違背法令,卻搶建「東勢豐原快速道路」、「白海豚生態館」及「大安媽祖園區」,意圖規避環評而將不實事項登載於職掌之公文書,先後於8月31日、10月28日、11月1日大肆舉辦開工動土典禮,違法開發、圖利綁樁。
民間團體也質疑,明知BRT、台中歌劇院均尚未完工,胡志強卻趕在選舉前驗收任內政績成果,此舉是否合法?
現場17位代表聯名提告,以《環境影響評估法第20條及《中華民國刑法》第131213條之「開發行為對環境有不良影響之虞者,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明知為不實之事項、意圖規避環境影響評估而登載於公文書」、「公務員對於主管或監督之事務,明知違背法令,直接或間接圖自己或其他私人不法利益,因而獲得利益者」及「登載不實」提出告訴。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全境生態、公民力量 蔡智豪力推「韌性」台中

2014年11月17日台中訊,廖靜蕙報導
蔡智豪以厚實的生態學背景再出發,期能打破台灣長久以來的地盤政治,轉變為全面、系統化的觀點,讓台中市更具城市韌性。(圖片來源:蔡智豪提供)五都底定後,有如聯邦體制,除了軍事、外交交由中央處理,其他權限幾乎都下放到地方,一些如土地規劃、開發,直接於直轄市內解決;治理範圍更是包山包海。不過城市治理是否能脫離過去縣市政府的思維,以宏觀的角度治理,則是檢視未來五都首長、市議員的一項指標。

追求全面、系統化的城市治理

此次以公民團體身分參選的蔡智豪,同時也是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以其厚實的生態學背景再出發,期能打破台灣長久以來的地盤政治,轉變為全面、系統化的城市治理,讓台中市更具城市韌性。
自從五都升格,直轄市範圍從海岸、平原、鄉村,一直到中央山脈,甚至完整的河川流域,這和過去的城市治理概念十分不同。蔡智豪表示,當權限下放、區域整合,直轄市行政首長的角色相形重要,若地方首長的認知,仍停留過去熟悉的都市治理,無視於環境議題的脈絡,將置原本脆弱的城市生態於險境。

東魚西釣擾生態 新竹縣不歡迎特有種何氏棘魞

2014年11月17日新竹訊,廖靜蕙報導
原應生活在高屏溪以及東部溪流的台灣特有種淡水魚種何氏棘魞,怎麼跑到頭前溪當老大,連吳郭魚都不是牠的對手?牠的存在已造成當地原生魚種消失,為此,新竹縣政府首度以「清除何氏棘魞釣魚比賽」,鼓勵民眾移除何氏棘魞,並且呼籲釣客尊重當地河川生態,勿放置外來魚種,危害河川生態
原應生活在高屏溪、花蓮溪以及秀姑巒溪的台灣特有種何氏棘魞,釣客帶回頭前溪,成了不受歡迎的物種,必須移除。

魚西放成刺客

「這個魚(何氏棘魞)非常聰明,第一年釣要用兩隻手抓釣桿,現在已經會挑餌食了、不容易釣呀!」長期在當地監測河川生態的新竹縣生態休閒發展協會總幹事劉創盛表示,10年來頭前溪因為何氏棘魞入侵,使得溪哥(粗首馬口鱲)量驟減,以前釣客來頭前溪,都是釣溪哥,「現在誰還在頭前溪釣溪哥?」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太魯閣路跑 只見縣府、亞泥笑 罔顧族人土地轉移無期

2014年11月15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一年一度的太魯閣峽谷馬拉松,今年因花蓮縣府提出運動賽事法制化招商,今後大型路跑、自行車活動採公開招標,得標廠商擁有15年的主辦權,不但更換主辦單位,更因亞洲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贊助,路跑名稱也更名為「2014 亞泥/遠東花蓮太魯閣馬拉松」。
為了即將舉行的峽谷馬拉松而封閉的錐麓古道。(圖片來源: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然而,俗稱亞泥的亞洲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多年來因設廠用地,迫使160多戶太魯閣族人失去具有耕作權的土地,族人為此展開漫長的「反亞泥還我土地」抗爭,原民會雖於兩年前判定本案原住民勝訴,要求花蓮縣政府要在訴願決定後2個月內依照訴願決定與意旨,重作適法之處分,然而至今,縣府未積極協助族人依法取得土地所有權,一昧拖延、怠惰,任族人年老凋敝,如今還和亞泥攜手在國家公園內辦路跑,看在族人眼裡備感淒涼。
40年吶喊:還我土地!
亞泥案所有權移轉登記案當事人之一徐阿金女士昨(14日)記者會上以太魯閣族語疾呼「請將土地還回來!」多年來為了爭取土地所有權,到處尋找各部會,亞泥未給予適當回應。「請各位幫助我,我要把土地拿回來!」
反亞泥還我土地自救會、花蓮環境保護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團體,要求花蓮縣政府必須於年底前將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給楊金鄉及徐阿金,並依原民會訴願決定意旨,盡速協助亞泥岸原住民取得土地所有權。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違法割鰭、洗魚執法牛步 環團憂損台灣形象

2014年11月1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查獲魚翅證據。(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儘管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嚴格規定遠洋漁船轉載行為,漁業署也厲行「鰭不離身」政策,保護鯊魚等漁業資源,仍無法杜絕非法「洗魚」。
台灣綠色和平組織指出,台籍漁船「吉發888號」涉及割鯊鯊魚鰭後丟棄魚身(finning),且將這些魚翅,非法轉載給其他漁船,種種行為卻未受到當局重視,恐重創台灣國際形象。

綠色和平:漁業署放任縱容IUU

IUU(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意指「非法、未通報、未規範」的漁業,正值全球海洋資源日益枯竭之際,IUU更是嚴重威脅海洋的健康。
今年4月,台籍漁船「吉發888號」在太平洋作業時,船長割鯊鯊魚鰭後丟棄魚身,並在未申請的情況下,直接在海上非法轉載鯊魚翅給「慧發號」。經船員通報,「慧發號」返回高雄港卸貨時,查獲總計143公斤鯊魚翅。
8月,吉號前船東主動向漁業署通報,並要求跟進與執法。根據漁業法規定,若發現割鰭棄身的漁船,得處3到15萬不等罰款,嚴重者得撤銷漁業執照。
台灣綠色和平組織表示,此漁業行為違反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轉載規定,更違反台灣「鰭不離身」的漁業政策。而漁業署至今仍無回應與具體作為,放任吉、慧二船持續於海上作業。

盜獵重創三仙台珊瑚礁生態 學者籲設保護區

2014年11月1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盜獵使得台東縣彌足珍貴的三仙台海岸珊瑚礁正在消逝,近廿餘年來的學術研究記錄顯示,當地的珊瑚覆蓋率25年來從65%降到40%以下;即便海巡署積極查緝,盜獵行為仍未見收斂。學者建議,這片6公里長的珊瑚海域,應設立「三仙台珊瑚礁保護區」加強保育。
台東縣三仙台珊瑚礁生態環境極度惡化。(台灣珊瑚礁學會提供,鄭明修攝。)

珊瑚礁覆蓋率  25年下降25%

台東縣擁有台灣最長海岸線,除了綠島、蘭嶼兩大離島,本島的台東縣海岸線就長達170餘公里;這段海岸線中,只有富岡港北側小野柳至花蓮縣界之間,有零散的珊瑚礁分布,其中尤以三仙台南岸為台東縣最重要的珊瑚礁分布區。
1989年曾主持「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海岸生態及景觀資源調查計畫」的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鄭明修指出,以位於三仙台南邊「基翬船澳東側」的測點來比較,當年調查記錄覆蓋率高達65%,其中石珊瑚和軟珊瑚的覆蓋率分別為55%和10%。
然而去(2013)年7月珊瑚礁體檢的結果顯示,當地珊瑚覆蓋率己降到40%以下,部份測站更只剩不到26%,軟珊瑚所占比例不到1%,而且死珊瑚骨骸的堆積明顯增多。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持有熊鷹羽毛不須登記 合法取得需管道

熊鷹保育論壇系列報導之二
2014年11月11日屏東訊,廖靜蕙報導
在排灣及魯凱的傳統,熊鷹羽毛曾經象徵著貴族、英雄尊貴勇敢的形象,如今則成為部落競奢的工具,甚至威脅熊鷹族群的存亡。
如何保育熊鷹以達永續利用,除了傳統文化再造,現行法令管理不可忽略。「熊鷹保育論壇」即對部落買賣、持有和展示熊鷹羽毛該不該依法登記、管理?在祭典上公開展示熊鷹羽毛是否需要事先申請?藝品店販售熊鷹羽毛是否違法?等問題抽絲剝繭,並建議合法取得鷹羽的管道。
部落傳統文化與熊鷹保育之間如何取得平衡?管理的方式成為熊鷹論壇中各方討論焦點。圖說:熊鷹幼鳥飛羽上的三角形斑紋如同百步蛇圖案。攝影:黃永坤。
林務局:持有「阿迪斯」產製品  不須登記
熊鷹的存在與排灣、魯凱文化息息相關,排灣族稱熊鷹為「ardis」(音似「阿迪斯」);魯凱則稱「ardisi」(音似阿迪西)。即有部落長老建議以族語替代熊鷹的稱謂,顯見其地位之重要。
部落族人持有熊鷹羽毛須不須登記?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表示,《野生動物保育法》31條雖有規定,但目前只有犀牛角、虎皮和象牙須登記,擁有熊鷹活體及產製品者尚未規範。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頭目文化有助熊鷹保育 魯凱、排灣族人現身說法

熊鷹保育論壇系列報導之一
2014年11月10日屏東訊,廖靜蕙報導
熊鷹,是台灣留棲息猛禽體型最大的一種,在魯凱以及排灣族中是頭目、貴族以及英雄象徵,熊鷹羽飾更非人人皆可佩帶。上周五(7日)熊鷹保育論壇登場,近百位來自屏東、台東的魯凱、排灣族人參加,與會者指出,恢復傳統頭目文化,有助與熊鷹共存。
排灣族收穫祭上人人都佩帶熊鷹羽毛,是文化榮景抑或經濟榮景?(攝影:黃永坤)

熊鷹保育  牽動部落文化復興

「雖然是保育熊鷹,更該問,原住民的下一步怎麼辦?」現為義守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副教授,也是魯凱族人的台邦‧撒沙勒表示,根據排灣族傳說,熊鷹是貴族(頭目)以及英雄象徵,只有大頭目才能佩帶熊鷹最長的一根初級飛羽,以及一根小的覆羽,各部落或有差異,但是熊鷹羽毛是一種識別象徵有如獎狀,只給有功勞的人,取用規定十分嚴格,恢復傳統頭目制度,反而有助於熊鷹保育。
傳統魯凱族頭飾文化包括使用熊鷹、藍腹鷴、帝雉以及百合花,象徵擅跑、救難英雄的藍腹鷴、帝雉羽飾文化則已不復見,僅存熊鷹以及百合花兩種頭飾。

濕地保育 再通過3子法

2014年11月1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內政部於7日部務會報再通過「國際級及國家級重要濕地範圍內公有土地委託民間經營管理實施辦法」、「國際級及國家級重要濕地經營管理許可收費回饋金繳交運用辦法」及「實施重要濕地保育致權益受損補償辦法」3項《濕地保育法》子法;尚有6項子法待公告。
台江牽罟虱目魚。(圖片來源:營建署)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以「綠色」之名 吃白海豚豆腐的台中港擴建工程

作者:廖靜蕙
副總統吳敦義「白海豚會轉彎」的言論,讓鄉民酸上天,也意外教了人民白海豚是不會轉彎的。然而,台灣讓白海豚轉彎的工程何其多,這一次,台中港務公司以60億經費打造「台中港優質港區及綠色港埠發展建設計畫」,切割了白海豚棲地,阻擋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劃設,計畫中還包括支持台中市政府「白海豚生態館」,白海豚若有感,對人類無情至此,恐已絕望至極!
60億以綠色之名新建港埠,使白海豚處境更艱困。(攝影:黃摳呢)

令白海豚窒息的綠色港埠

由於此項以綠色港埠為名的計畫,劃設範圍與林務局野保諮詢委員會所決議的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重疊,甚至突破3海里界線,因此不斷以公文要求林務局修改劃設範圍,並且以行政手段合理化其要求,阻撓重要棲息環境公告。
台中港綠色港埠新建工程的劃設範圍之所以神聖不可侵犯,歸根究柢就是行政院核許,只是,這次即使白海豚能轉彎恐怕也過不去!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亞洲最美、台灣最驕傲 國人自製野鳥手繪圖鑑面世

2014年11月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國人首部自製具藝術價值的野鳥手繪圖鑑,昨(5)日正式發表!歷時5年,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台北市野鳥學會合出版的「台灣野鳥手繪圖鑑」,結合鳥類辨識專家、研究學者以及自然繪圖家,2500張鳥類繪卡而成,將提供近十萬鳥人最詳實完整的賞鳥工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台北市野鳥學會合出版的「台灣野鳥手繪圖鑑」,5日正式發表。攝影:廖靜蕙。

鳥類多種樣貌  盡收眼底

書中介紹台灣鳥類名錄87科626種,還納入台灣可能出現及逸出鳥種計32種,總計658種,是國內目前收錄最完整的鳥類圖鑑。
本書集合國內資深鳥類辨識專家蕭木吉擔任總主筆及審圖,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丁宗蘇協同製作鳥類分佈圖,資深鳥友李平篤逐種審閱,並由具有多年賞鳥經驗的國小自然老師李政霖手繪,耗時近5年,通力完成。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抓了就重罰! 搶救食蛇龜 立委提修法

2014年11月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原生食蛇龜、柴棺龜盜捕事件不斷,根據關懷生命協會統計,2006至2013年光是走私獲救個體即有9,386隻,走私成功的隻數恐怕十倍以上。雖然海關、岸巡、海巡以及檢察官認真追緝巡查,屢有斬獲,到了法院則往往因「既遂」、「未遂」見解不同而輕判,不但影響執法士氣,更難遏阻犯罪、保護珍稀物種。
民間發起連署增訂未遂罰則,搶救食蛇龜。(攝影:陳帝溶)
近日即有立委推動修法,增加走私未遂罰則,未遂視同既遂處罰之;民間也由關懷生命協會發起連署,呼籲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盡速通過此項修法。
「再不做些事,(食蛇龜)十年內就可以在野外絕種。」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吳聲海說,增訂未遂罰則能達到遏阻作用,而執法也需跟上。以美國為例,海關一旦查緝野生動物走私者,立即法辦,判決快、罰則重,有利於遏止、降低犯罪率。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型塑台中城市風格 江慶洲以文化脈絡定位南屯

2014年11月4日台中訊,廖靜蕙報導
※ 編按:環境資訊中心推出【2014選舉×環境】專題,專訪對環境友善、願意替沒有選票的弱勢爭取權益的候選人。今天要介紹的是台中市南屯區市議員候選人江慶洲。你對大台中的都市有何想像?長期於社區蹲點、深刻關懷環境、文化議題的他,十分期盼能藉由進入體制內,保留在地特色。對他來說,永續即是「對未來世代負責」,且來看看他的理念想法。
台中市的面貌正在快速改變。摩天大樓林立,引入全台首個BRT列車系統、古厝翻新、公有地不斷重劃開發為豪宅住宅區、綠地圍在水泥步道中...這些特徵,和一般人們對於熱鬧繁華的都市印象沒兩樣,卻缺乏可指認出「台中」城市的獨特性。
俯瞰南屯,田園、屋舍、大樓、大肚山,是都會內最具特色的景觀。
問起台中的城市特色是什麼?對於旅外10年甚至5年的台中人,答案可能大不同。但是對於南屯長大,持續在水碓社區蹲點、社區營造的台中市議員候選人江慶洲,則是從幼時南屯溪的印象出發,詮釋對下世代負責的城市特色,以及從政所能展現的最大公民力量。

42處國家重要溼地明年上路 北門民眾抗議凸顯認知差異

2014年11月4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濕地保育法》即將於明年2月2日世界溼地日上路,第40條雖規定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公告的42處國際級及國家級國家重要濕地,將自動「視同」為國家重要濕地。不過近日內政部溼地小組北門說明會,遭民眾激烈抗議,凸顯立法與民意差距甚大、民眾法令認知不足。
北門濕地內的井仔腳瓦盤鹽田;攝影:Tao Tsai on Flickr,符合CC授權使用。
40條立法容易執行難
目前經行政院核定的國家重要濕地共82處,其中2處,曾文溪口以及四草為國際級國家重要濕地,40處為國家級國家重要濕地,《濕地保育法》上路,這42處國家重要濕地也自動生效。
這幾處溼地,多處原來就是保護區,其中約7~8處國家重要濕地則涉及私人土地,包括嘉義好美寮、朴子溪口、台南北門、鹽水溪口以及宜蘭五十二甲等。營建署濕地小組近日即針對這幾處濕地展開溝通協調,召開說明會。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野外台灣獼猴需要餵食? 學者:不要餵最好

2014年11月1日高雄訊,廖靜蕙報導
從攤商中取食水煮玉米、茶葉蛋,從遊客身上搶奪蝦味先、洋芋片,台灣獼猴看似吃香喝辣,卻非其本性。雖然有些民眾基於善心,長期不厭其煩、花錢、花心力準備食物,確保台灣獼猴不會挨餓,卻可能引發一些效應,反而不利於獼猴。根據學者3年來於二水豐柏步道的調查,搶食不但造成人猴衝突,也增加不同位階猴子間的衝突。
台灣獼猴吃香喝辣其實是學習而來的,圖為壽山上的台灣彌猴吃著蝦味先。(攝影:陳綺鄉)

保持距離最好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蘇秀慧研究團隊,3年來於彰化二水、南投民間交界的林地進行研究調查,並於研究區域內規劃13條樣線,除了豐柏步道的猴群,其他猴群對於人類有警戒;而人類餵食使得當地猴群往豐柏步道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