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山崩地滑未交代 清境變更風景特定區政策環評遭退回

2014年4月3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南投縣政府欲變更清境農場為風景特定區,繼上週進入區域計畫委員意見徵詢會,今(30日)再進環保署進行政策環評專案小組意見徵詢會議。
由於環說書早於3月初送入環保署,但3月31日中央地調所才公告「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L0002 南投縣-01)」,並立即生效。主席在確認資料未能即時反應公告現況下,為避免浪費行政資源,以程序問題,裁定退回本案,要求南投縣政府依據地調所公告資料,重新調整修正政策環說書,針對區位可能的影響重新評估。
清境農場變更特定風景區,因為參照中央地調所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位圖,30日政策環評遭退回。(攝影:吳仁邦)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清境變更風景區 必要性說不清 60%土地山崩順向坡

2014年4月24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看見台灣》從空中看見清境農場,讓整片山頭毫無限制的觀光發展造成的違建、濫墾一覽無遺,並且引發社會極度震驚,原想輕鬆旅遊、欣賞美景,竟是付出國土破碎的代價。這些原申請為農舍的建築,到底該怎麼管理最有效?南投縣政府提出都市計畫變更解套,環保團體則認為,一旦變更都市計畫,根本就是廬山翻版,恐怕又得天災來解決!

矗立在清境,夢幻般的童話城堡。(攝影:吳仁邦)

南投縣府2013年3月11日函送「新訂清境風景特定區計畫」申請書,以台14甲線為軸線,周圍面積約497.89公頃,依據都市計畫,由區域計畫土地變更為風景特定區。經過幾次文書往返,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提出9大問題,要求修正資料後,辦理行政程序審查會議、現勘及專案小組審查會議。昨(23)日召開第二次區域計畫委員會專案小組會議辦理意見徵詢。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生物多樣性知多少?看看樹冠層!

2014年4月2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高高在上的樹冠層,不但陸地上飛奔速度驚人的獵豹,需要爬到樹上休息,熊鷹、林鵰等猛禽,更是依傍著樹冠層活動。科學家曾估算地球陸域生態系中,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生物居住在樹冠層裡,森林樹冠層健全與否對於陸地生態系的穩定是相當重要的。


為了一探樹冠層的奧秘。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邀請了「爬樹的女人」瑪格麗特‧羅曼博士(Dr. Margaret Lowman)來台,參訪將於2014年啟用的樹冠層走道,並於18日「森林樹冠層生態保育國際研討會」中回顧樹冠層研究歷史與成果。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一隻都不能少 白海豚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劃定了!

2014年4月2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族群數量不到100隻,極度瀕危的白海豚,在地球日前夕,終於確定以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保護。林務局完成的規劃案,已通過農委會核定,進入預告、公告程序,一旦完成公告,台灣將擁有第一座海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歷盡千辛萬苦,白海豚有了重要棲息環境保障。

環團籌錢雕刻白海豚媽祖像 號召信徒一起守護海洋

2014年4月2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原住民工藝師林新義的作品:白海豚媽祖神像。今天是地球日,同時剛好是民間宗教信仰的媽祖生辰。選在媽祖誕辰前夕,環保團體召開記者會,展示由原住民工藝師林新義創作的「白海豚媽祖像」,栩栩如生的白海豚以及台灣重要的海洋生物,拱抬著媽祖尋求庇護。環保團體以此號召民眾一起守護海洋,保護白海豚也引導台灣走向健康的未來。

集資籌設保育白海豚媽祖廟

媽祖在民間信仰中,信徒最多,有海神之稱。白海豚常於媽祖誕生前後現身台灣沿海,因此又有「媽祖魚」之稱。
由台中市原鄉文化協會、台中市惠來遺址保護協會、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等環保團體,以及立委田秋堇共同負擔神像的費用,委託林新義創作的白海豚媽祖像,將白海豚、鯨、旗魚、鱟、綠蠵龜、黑面琵鷺等,瀕臨絕種的海洋生物,透過寫實的手法,讓觀眾一看就懂其表達訴求。

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神秘東沙環礁 研究解開8000年誕生之謎

2014年4月21日台中訊,廖靜蕙報導
位於中國廣東外海的東沙環礁群島,面積約500平方公里,孕育豐富的地質、自然資源,2007年成立海洋國家自然公園之後,相關的研究調查不停歇。去年幾項調查,初步了解東沙環境約在8000年前開始堆積,但是架構與典型的環礁不太一樣;在潟湖口周邊的海草床,是鯊類重要的繁殖場;而東沙島的植被、淡水與陸地,提供東亞候鳥休息與覓食的服務功能。
東沙環礁群島。(圖片來源:海洋國家公園)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浸水營古道 看見台灣500年族群包容力

2014年4月2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浸水營古道。(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台灣與世界的初接觸,發生在16世紀的屏東枋寮海邊,這讓枋寮成為當時世界地圖上的一個重要標記;17世紀荷蘭人為了前往台東尋找金礦,沿著枋寮向東行,走出了浸水營古道的前身。500年來這條路曾經絡繹不絕,也曾被人遺忘消失在自然演進中。近日,古道研究學者楊南郡及徐如林伉儷,將浸水營古道的調查研究寫成書,喚醒人們對古道的歷史記憶。
楊南郡說,浸水營古道是一條貫穿台灣歷史的古道,那是曾經生活在這島嶼上的人們,以生命血肉寫成的感人故事。

古蹟斑斑

楊南郡老師於致詞時表示浸水營古道是一條貫穿台灣歷史的古道。(圖片來源:林務局)「了解地理才能進一步研究歷史和人類學」楊南郡在15日《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500年的路》新書發表會上說,這條古道歷經大航海、清朝、日治時代,簡直就是一部活歷史。
這一條路原本是卑南族、排灣族連絡南台灣東西兩岸的社路,歷經清朝、日治時代,因兩道稜線坡度和緩,路線幾乎連成一直線,因此使用率最高。但這條古道曾荒廢、遺忘了20幾年,在南台灣快速生長的植物掩蓋下,幾乎要從台灣的歷史舞台消失了。
1992年,楊南郡與南部登山老將林古松,帶著台大登山社的學生們,展開清代南路多條古道的調查,並將調查的經過發表於報上,浸水營古道才重見天日。楊南郡說,在山上濃霧遮蓋下,為了找古道,研究團隊成員得爬到樹上找路,後來在南部山友的熱情下,再度「走」回來。他形容這條古道「古蹟斑斑」。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解放母雞救好蛋 動團催生友善動物雞蛋

2014年4月1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市售雞蛋種類百百種,為了吸引消費者青睞,往往只標示營養價值,卻甚少告訴消費者母雞飼養方式。這幾年透過動保團體資訊揭露,發現原來這些供應台灣社會日常營養來源的雞蛋,來自「一生活動範圍不超過A4紙大」的母雞,所謂「籠飼」母雞慘澹的形象得以浮上檯面。
今年初,農委會雖已完成「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但具體政策及期程不明,前天(16日)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制訂「動物福利雞蛋」生產政策、輔導農民轉型計畫,減少產蛋母雞遭受的不當對待與壓迫,「動物過得好不好,絕對影響畜產品質與健康!」

有目標卻缺乏具體策略

今年初,農委會公告「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擬定豐富化籠飼、平飼及放牧等3種友善生產系統之定義及內涵;並且承諾後續將鼓勵養雞業者參用友善生產系統,以及推動驗證系統;並請消費者多支持發展友善飼養模式農戶所生產的蛋品,共同提升動物福利。
放牧飼養的蛋雞。

砸重金效益講不清 三義外環道必要性備受質疑

2014年4月1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小石虎。攝影:陳美汀一段8公里長的新闢道路工程,引起社會波瀾。台13線三義外環道新闢道路,2003年原已通過環評審查。
根據苗栗縣長劉政鴻的說法,因財政困窘未施工。2010年進行環境差異變更審查,2011年監測過程,照相機拍攝到石虎,而將環評聚焦於石虎保育。
然而,這條路到底有無開闢必要,更是關鍵。是否真能解決木雕街雍塞?居民須付出哪些代價?沒有其他替代方案嗎?諸多疑慮仍欠缺完整說明,使得當地居民反對開路。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石虎保育策略不足 三義外環道開發退回專案小組

2014年4月1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石虎屬於全台灣人民所有!」無法坐視一條8公里的新闢道路,可能造成石虎棲地流失、影響族群數,台13線三義外環道新闢工程現差及環差審查,引發社會關注。昨(16日)於環保署舉行大會審查,正反雙方各自表述意見後,大會決議退回專案小組審查,意即此案將繼續在專案小組審查,做成結論後再送大會確認。
台13線三義外環道環境現況差異以及環境影響差異,去(2013)年專案小組結論第三點雖建議開發單位「重新檢討本次變更之妥適性與可行性,並斟酌本案是否撤回重新研擬因應對策」,不過3月20日開發單位交通部公路總局提送補充說明資料到環保署,並未撤案。昨進入環保署大會審查。
此次,苗栗縣政府也並列入開發單位,補充資料中新增生態補償措施。
因本案影響石虎棲地,在網路上引起迴響,會議資料指出,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書件查詢系統自4月10至15日收到超過1200筆資料,要求開發單位一併回覆說明。

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補償」石虎家園? 台13線外環道保育策略遭學者打臉

2014年4月1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有這麼威,3個月內做成生態補償決定,就能彌補對石虎棲地的破壞?台13線三義外環道新闢工程環評大會簡報出爐,開發單位公路總局擬以生態補償闖關。不過學者卻指出,公路總局減輕措施不足;而苗栗縣石虎保育缺乏整合計畫,不斷在淺山開發,背後所隱含的環境成本,全數由納稅人吸收。
小石虎。(攝影:陳美汀)小石虎。(攝影:陳美汀)
小石虎。(攝影:陳美汀)小石虎。(攝影:陳美汀)

保育策略語帶模糊

記者仔細研讀開發單位提供給環評大會的簡報,發現資料中對於減輕措施,只提到道路致死影響,但對於道路造成的棲地切割和棲地消失,卻未著墨;而諸如「夜間避免工程施作,如遇施作則降低強度」,說了等於白說,沒有留下任何實質承諾。

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開路沒必要 台13線三義外環道逼走石虎

2014年4月1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由交通部主導開發的台13線三義外環道新闢工程環差審查,歷經3次專案小組審查,即將於明(16日)送入環保署環評大會審查。此案因牽涉到切割石虎棲地,公路總局所提的保育策略,無法證明有效,而未能獲得環評委員認同;更重要的是,道路開發的必要性,似乎也無法說服納稅人。

8公里花52億,外部成本忘了算

石虎是台灣僅剩的貓科動物,雲豹雖然也是,但一般認為已從台灣島上消失。(田秋堇立委辦公室提供)這一條外環道路,位於苗栗縣銅鑼與三義鄉境內,北起台13線銅鑼外環道終點,繞過三義木雕街,與中山高速公路三義交流道路口相連接,全長約8.517公里,開發單位號稱造價52億,並不包括空氣污染、噪音、淹水、加劇土地開發以及土石流危機的外部化成本,而這不過是台灣瀕臨絕種保育類、僅存的貓科動物石虎所象徵的淺山生態系崩解的前兆。若是將這些都代換成價格,恐怕要加上數十倍。
依據公路總局環差審查第3次簡報指出,本案乃為提升台13線道路效益以及減少木雕街雍塞現象,2003年有條件通過環境影響評估,2009年取得交通部開發許可。因路線調整、施作順序變更以及土石方由原本挖填平衡,增加近29萬方棄土,「涉及原申請內容與環境保護事項及審查結論之變更」,2011年進行環差審查,2011年第一次專案小組初審。

自經區鬆綁環評法令 環團批:沒競爭力就別來賺錢

2014年4月1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正在立法院如火如荼審議中,立法院舉辦5場公聽會,也已於昨(14)日結束。
環保團體質疑草案中,與「環評變更」相關的法條有如鬆綁環評條件,昨於立法院前召開記者會,要求將草案退回行政院,環評變更相關法條應先召開行政聽證會後再議。
環保團體昨召開記者會,要求自經區特別條例(草案)中關於環評變更條例,應先召開聽證會。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蛇非魯蛇 夜行獵者生態貢獻多

2014年4月14日宜蘭訊,廖靜蕙報導
長相可愛、討喜的貓熊、石虎、白海豚,或是可憐的原生龜,容易引發人們的關注與支持;相較之下,有些生物雖處境岌岌可危,卻無法得到喜愛、認同,除了研究者,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而蛇族,恐怕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群。

夜訪青竹絲

晚間9點多,赤尾青竹絲(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tejnegeri)第199次例行性調查準時開始,宜蘭大學森林暨資源學系助理教授毛俊傑研究團隊,早準備好配備,沿著樣區路線仔細尋訪青竹絲的蹤影。
3月的夜晚微涼,這種溫度、濕度,找到青竹絲的機會並不高。有團隊成員以一頓消夜為賭注,打賭這一夜不會找到蛇;隨行的研究人員滷蛋,則賭能找到。
每次夜間調查都是重複相同的工作,研究人員帶著操作工具,沿著樣區來回巡視一次。樣區沿路的牆面,每隔10公尺就標記數字,幫助研究人員紀錄蛇出現的位置。
赤尾青竹絲習慣以逸待勞,等待獵物上門。
另一項同步試驗性測試,則是每隔25公尺就吊掛一個棉質拖把頭,根據黃永坤等人先前的發現,樹蛙會利用拖把頭停棲及休息。
這項試驗分為兩群,一群是在拖把頭下放水盆,另一群則只有拖把頭。牆對獵物有引導功能,青竹絲會沿著牆邊等待獵物通過。如果能增加蛙類前來的頻率,也許能增加青竹絲出現的機會。
一路上毫無蹤影,正當滷蛋摸摸鼻子打算認輸之際,薑還是老的辣,毛俊傑已在小樹幹旁隱密處,找到一尾等著獵物上門的青竹絲……

徹夜調查  建構基礎資料

抓到青竹絲之後,研究人員會先置於網袋內,帶回研究室進行採蛇毒、測量等工作。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保育瀕絕海龜 爬不出卵窩的寶寶也要救

2014年4月1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每次到生殖季就會洄游到出生地的綠蠵龜,雖然壽命可達上百歲,但是小海龜一出生就需經過重重挑戰,才有機會孵化、成長,投入海洋,成為海洋生態的一份子,維持海洋生態系的運作。面對人為破壞,原本適合產卵的棲地減少,母龜上岸產卵更形艱辛,好不容易孵化的小龜,更是珍貴。
因此,海龜救傷新解,爬不出卵窩的海龜寶寶也要救。
依靠在恢復桶內礁石上的小綠蠵龜。(圖片來源: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龜救護收容中心提供)
澎湖縣農漁局委託計畫的研究人員,不但熟悉每個卵窩所在,並且監測卵窩。去(2013)年,研究人員在監測海龜卵窩的過程,即於望安天台山西側沙灘,救助6隻臍帶口未密合,無法自行爬出卵窩的小綠蠵龜,經轉送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龜救護收容中心救傷醫護,目前有4隻存活的綠蠵龜,未來期望能回歸海洋,延續族裔。

2014年4月10日 星期四

樹冠層上的生態秘密 條紋松鼠吃掉小棕面鶯

2014年4月1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樹冠層上的鳥巢箱及蝙蝠巢箱。(攝影:傅國銘)高高在上的樹冠層觀察不易,究竟有什麼新鮮事?最近雪霸國家公園研究人員,在樹冠平台上裝上鳥、蝙蝠巢箱,另加裝紅外線自動照相機,拍攝樹上的生物動態。結果發現有趣現象,例如:艾氏樹蛙會爬到20公尺高的樹上;而條紋松鼠吃掉小棕面鶯後食髓知味,居然懂得守株待兔!
雪霸國家公園員工研究風氣鼎盛,這幾年研究人員傅國銘積極進行樹冠層生態系監測調查,更在雪見遊憩區樹冠平台上方,設置了人工鳥巢箱與蝙蝠巢箱,提供小型鳥及蝙蝠繁殖育雛之所需,並得以觀察樹冠層上的生態關係。

艾氏樹蛙、棕長腳蜂的同居之謎

一開始鳥巢箱吸引了一群不速之客——胡蜂科的棕長腳蜂;沒多久,又在巢箱發現艾氏樹蛙!
傅國銘好奇,20多公尺高的樹冠層是否為其棲地?持續觀察一個月,艾氏樹蛙和這群棕長腳蜂還能相安無事,這段期間吃了什麼、有沒有離開巢箱,有如謎中謎,有待進一步解答。

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

大雪山遊樂、保育兩相宜 台灣黑熊結伴行

2014年4月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森林遊樂區常讓人注意到「遊樂」功能,而忽略了「森林保護」的核心價值。其實森林遊樂區負有生態保育的重要任務。最近東勢林管處即於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成功捕捉到台灣黑熊野外活動紀錄,證明身負台灣黑熊棲地的任務達陣。
大雪山拍到的黑熊,外觀健康,一派自在,東勢處保育任務達陣。(圖片來源:東勢林管處)

等了7年 觀新藻礁成立野生動物保護區

2014年4月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歷經7年等待,台灣面積最完整,仍有生機的觀新藻礁,終於敲定以《野生動物保育法》劃設為野生動物保護區,成為全台第20個野生動物保護區;保護對象為河口藻礁海岸生態系及其棲息之鳥類、野生動植物,15日正式公告後,從此有「法」可保。
林務局表示,桃園藻礁生長之區域為「屬於河口及海洋等複合型生態系」之重要棲息環境,並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0條第2項規定劃定為「桃園觀新藻礁野生動物保護區」。保護區面積計396公頃,分為核心區76公頃、緩衝區101公頃、永續利用區219公頃。
藻礁重要棲息環境位置圖。(林務局提供)

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吃得安心是基本人權 宜縣首創飲食健康自治條例

2014年4月7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4月7日是世界健康日(World Health Day),依據聯合國1976年公告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國際公約〉,第12條第1款「人人有權享受能達到最高標準之身體與精神健康。」然而,台灣近年來幾次食品安全事件,重創民眾飲食消費的信心,如何吃得安全又健康,成為大挑戰。
吃得安心是人民的基本權利。攝影:彭瑞祥。就在今年世界健康日,宜蘭縣政府推出了「宜蘭縣飲食健康權自治條例」(草案),率先倡議「吃得安心是人民的基本權利」、健康權乃是基本人權的觀念。
草案通過後,學校不得提供危害健康的食品、不用危害健康的容器盛裝熱食及飲料,民眾檢舉違反食安事件還有獎勵金。

建構食安網絡  保障產業及生活

宜蘭縣長林聰賢昨(7日)在綠色博覽會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過去一年來,黑心油和加工食品引發的食安風暴,讓消費者吃得不安心,種種跡象顯示,政府只在末端進行管理,缺乏基礎、有效的部門整合。
「宜蘭縣飲食健康權自治條例」(草案)則從基礎的環境治理,友善環境的農業生產,地產地銷,一直到加工製造都加以控管,結合環境、農業、衛生醫療以及教育,建構食品安全網絡,生產出健康的食品,並且配合食農教育,建立消費者意識,讓縣民無論發展飲食、觀光產業或生活,都有保障。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疏浚工程擾動 金門水獺親子離散

縣府農林科:與工程單位溝通 疏濬避開4月育雛期
2014年4月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又見工程擾動影響野生動物棲地!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1日下午接獲民眾通知,在古寧頭林厝附近的池塘,拾獲兩隻歐亞水獺幼獸。由於機具整地干擾,破壞原棲地巢位,民眾及金管處人員在附近等候多時,仍未發現母水獺返回,因此帶回金管處救傷處照護,昨2日轉送台北市立動物園安排後續照顧。
古寧頭林厝拾獲歐亞水獺幼獸,眼睛、耳朵都未張開。(圖片來源: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裕隆開發石虎棲地 學者力勸保育

2014年4月2日苗栗訊,廖靜蕙報導
裕隆汽車能不能保育森林及石虎,善盡社會責任,三義廠擴廠具指標性意義。石虎之都苗栗縣,最近幾個圍著台13線外環道的開發案,一一進入環評審查。
這些開發區位都處於完整的次生林,生態樣貌豐富,學者證實為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石虎、珍貴稀少保育類動物穿山甲、麝香貓等物種及生態系棲地,獨特而無可取代。民間團體也提醒,不容忽略生態服務價值的損失。

台13線外環道環差  石虎保育仍有疑慮

公路總局台13線外環道環差審查,即因石虎保育對策仍有疑慮,小組審查要求重新檢討開發方式,甚至應考慮本案之妥適性及必須性,檢討是否撤案;但沿線幾個開發案則先送入苗栗縣政府審查。
裕隆汽車公司苗栗三義廠,二廠擴建案昨(1日)即進入苗栗縣政府環保局進行環評初審。民意代表認為裕隆擴廠會帶來當地繁榮,大表支持;對於開發恐造成商店街淹水、土石流以及交通雍塞,則異口同聲要求做好回饋機制。

2014年4月1日 星期二

新時代的多元任務 台大植物標本館穿越古今

2014年4月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國內植物標本典藏重鎮之一——台大植物標本館已成立80多年,收藏28萬份植物標本,每份標本都凝結了時空資訊,有待後人解讀運用。
去(2013)年展示館重新開幕,開放民眾參觀,並提供偏鄉學校生命科學教材教具,讓標本功能更上層樓。

歲月倏忽過  標本永印記

去年展示館開館選在12月27日這一天,正是85年前(1929年)標本館開館日,只是物換星移,賦予標本館不同的使命。
走入標本館,第一眼就看到入門意象,由志工巧思以種子做成的「TAI」匾牌,TAI是台大植物博物館的國際代碼,肩負著研究、教學、典藏以及展示的任務。
TAI目前收集了28萬份植物標本,約涵蓋台灣80%以上已知植物種類,其中更包含1000多份模式標本,是全台灣模式標本最多之處,研究植物絕不可忽視此處。標本收藏在櫃中,每一疊都是一個種,1937年的標本仍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