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護海岸、傳統漁業文化 《刪海經》踏上守「鱟」征途

2014年6月3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這片海,遙望著中國廈門,每到夜晚,燈火通明展現著都市文明;即使在1950年代國共激戰時期,這片海,也始終沒有虧待過討海的人民。但當國共言和後,為了讓「兩岸人民同蒙其利」,這片海卻被混凝土填實成商港,居民失去了賴以維生的海岸。
拿餵活一個村落的海岸,換號稱500萬遊客的觀光,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等式?
紀錄片《刪海經》以金門縣後豐村漁港5年商港開發為主題,呈現村中幾位漁民生活因商港工程而改變;而在這一帶海岸,億萬年安居於此地的鱟,如今也流離失所。「守鱟」的背後,念茲在茲的是那遭「現代發展」快速排擠而消失的傳統漁業文化。
2008年填海前。(紀錄片刪海經劇照,洪淳修提供)2014年填海後。(紀錄片刪海經劇照,洪淳修提供)

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種有機要有健康的身體 慈心結合義診顧農民

2014年6月2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義診團醫療人員幫長者量血壓。(圖片來源: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玉山國家公園結合慈心基金會,在園區內的東埔一鄰推動有機農法將近2年,今年更以義診方式照顧族人健康,落實「有機」精神。

義診團上山部落好熱鬧

6月每逢假日,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內的東埔一鄰變得很熱鬧,原來連續幾周星期天,都有「義診團」上山來幫族人量血壓、身高體重、胸腹圍、抽血,驗尿,以及提供醫療諮詢,讓部落難得的有機會大家聚在一起,有如盛會。
由福智集團內,具有醫療背景的志工所組成的義診團,來自彰化基督教醫院、埔里基督教醫院以及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等單位,利用假日不辭辛勞,帶著笨重的設備以及先進的醫療器材上山,提供醫療服務。

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鱉溪不見鱉 水利署推復育 學者期許全流域治理

2014年6月26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即將歸位到環資部的水利署,一改過去給人河川水泥化印象,積極關注河川復育。這兩年來,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即針對秀姑巒溪最主要的支流──鱉溪進行復育,勤跑基層的用心,讓居民與學者肯定,只是不改只看管轄河段,缺乏流域治理,恐怕讓成果事倍功半。
鱉溪。
水規所鱉溪復育計畫負責人林克韋表示,鱉溪位於花蓮縣富里鄉,人為干擾少,過去雖因一些因素受到破壞,卻有機會透過復育變得更好,因此選擇以此為復育目標,與當地永豐、豐南社區合作,陸續完成現況調查、生態評估、居民訪談等,期待藉由流域棲地復育,讓河川生態系恢復。

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國家重大建設計畫」不容外人置喙? 台知園區必要性遭質疑

2014年6月2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農村陣線都是一些學者,不是農民,也不是本地人,憑什麼管我們的事務?」經濟部工業局周一(23日)召開「台知園區」該不該認定為國家重大建設的討論,在台灣農村陣線爭取下,開放民眾參與,只是好不容易爭取到的權利,卻遭來自當地支持者「竹北愛鄉協會」代表潑冷水。
台知園區94%土地須徵收特定農業區,為此新竹縣政府推給中央要求為國家重大建設。
新竹縣政府「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特定區計畫」因涉及徵收約420公頃農業特定區,引發當地農民抗爭;新竹縣政府再接再厲,意圖將計畫變身為「國家重大建設計畫」,如此一來,再好的農地都可輕鬆徵收。

保育台灣海峽底棲魚種 立委修法禁底拖船網

2014年6月2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狗母魚、肉鯽仔(肉魚)、黑格(黑棘鯛)、赤翅仔(黃鰭鯛),這些過去餐桌上尋常可見的魚種,這幾年逐漸淡出漁網、市場和餐桌外,一般推論使用底拖網是主要關鍵。為了恢復海洋生機,立委推動《漁業法》第48-1修法,全面禁止底拖網(含電底拖),此舉引發底拖網船業者反彈,認為生計受到威脅。
你留意過餐桌上的魚來自何方?那些底棲台灣沿岸的魚種逐漸消失,立委擬禁底拖網護魚。(圖:牧鄉,文:廖靜蕙)
牽動台灣漁業未來的《漁業法》修法,如火如荼展開,立法院相關委員於今年5月22日經濟委員會提案新增《漁業法》第48條之1、以及相關罰則修訂第60條草案,全面禁止底拖網(含電底拖)漁船從事漁撈作業行為,並對違反且累犯情節重大者,吊銷漁業人或所有人相關漁業證照。

2014年6月25日 星期三

「不藥」石虎米慶豐收 石虎媽媽真放心

石虎米.溫柔革命(三)
2014年6月23日苗栗訊,廖靜蕙報導
以保護石虎棲地為目標的石虎米長大了,為了體驗農民保護石虎,不用藥、不使用化肥辛苦的農事,40多位來自各地的民眾,聚集在苗栗通霄的石虎田裡,成為一日農民。
石虎米農事體驗及保育工作坊,40多人湧入農田,讓楓樹里變得很熱鬧!

黃金稻穗收成 石虎米成形

手捧著結實纍纍的稻穗,楓樹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義雄一顆一顆撥開,邊把不成熟的穗子拔掉,「還是有些稻穗長得不夠好,有些稻穗是空心的」。

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你聽見阿塱壹了嗎?

作者:廖靜蕙
阿塱壹海邊卵石轆轆滾動的聲音,是回應海浪拍打的聲浪,只要親炙這塊土地,就能聽到這段永恆的對話。它曾經是工程單位眼中,快速通過的障礙,如今,人們以法令將這段海岸保留下來,等著人們來傾聽。
2012年1月18日,屏東縣政府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預定下午召開「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但是一早即有來自全台各地的保育團體、媒體記者,守候在市府廣場前。
因為交通部公路總局的執念,硬是要將四面環海的台灣,在已公路圍成一圈,罔顧海岸線的破壞,即使進入環評階段,資訊揭露仍不足,最後一次環評,甚至連屏東縣政府都未能事先得知,在當地團體錯失表達意見的情況下,完成環評審查。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茄萣1-4號道路切割濕地 護茄青:無助交通徒擾環境

2014年6月1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茄萣1-4號開發案,勢必衝擊來度冬的上萬水鳥及黑面琵鷺。圖為於茄萣濕地飛行的黑面琵鷺。攝影:鄭和泰(茄萣生態文化協會)
高雄市政府茄萣1-4號開發案,繼1-1號道路後,再以筆直道路穿過茄萣濕地,原本每年上萬隻水鳥度冬棲地,也因此受衝擊,其中尤以黑面琵鷺影響最具指標性。只是,犧牲黑面琵鷺棲地開路,必要性卻交代不清。
此案已完成專案小組審查,但因引發國內外保育學者專家關注,環評大會遲遲未召開。原定今(18日)召開的環評大會,臨時改成濕地現勘,緊接著於茄萣區公所進行討論。
會在茄萣濕地度冬的,還候鳥包括小水鴨、白眉鴨、琵嘴鴨和尖尾鴨等;攝影:鄭和泰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自經區農業加值=全面解禁+免稅 荒謬毀農民間籲陳保基下台

2014年6月17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很多優質的農產品是出自農民辛勤的耕作,現在卻要為進口農產品背書,掛上MIT,有問過台灣農民的意見嗎?」來自宜蘭的小農吳佳玲,在昨(17日)農、經學者、團體召開的記者會上,娓娓說出心聲,雖然他種水稻,未受到自經區條例的直接衝擊,但提到台灣農業以及農民的形象因而受創,他決定挺身反對。
民間農經學者專家召開記者會,要求自經區應全數刪除農業條文,陳保基應下台。

台灣農業讚 得來不易應珍惜

「台灣農產品已經夠好,無論西瓜、香瓜、菜豆等,各種農產品都有能力發展加工,政府從來沒有保護農民,看不懂政府為什麼要這麼做,對農民以及下一代都有很大的衝擊。」另一位來自灣寶的農民洪箱說,西瓜可以做成酒,最近下雨,西瓜受創,政府原應輔導農民,不但沒有,卻要開放讓其他國家的農產品加工成為台灣農產品。

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不再流浪! 拉勞蘭小米產業 族人愛種戀著土地

2014年6月1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小米。好吃獨特的小米蛋糕,是客製化的彌月蛋糕;為產婦補身子的酒釀醃肉、祈那富、小米餅乾每天供應,這些原住民好吃的產品,是拉勞蘭部落產業的一部份,產品的成功,讓種植小米成為族人最愛的工作。當小米回家之後,拉勞蘭小米工坊讓它定著於土地,從今以後不再流落他鄉。
台東縣太麻里鄉的拉勞蘭部落,是最早將部落發展與小米復耕結合的部落,部落中種植了12個品種的小米,自行研發20多種小米相關產品,部落產業自成一格,在產業之中,更深層的意涵,是傳遞原住民傳統文化。
拉勞蘭小米工坊負責人撒依努上周四(12日)在原無疆界座談會上現身說法,分享部落多年來總體營造的過程。

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比有機更進一步 小米復耕 重「食」部落傳統與文化

2014年6月1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011年,透過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斡旋,將一批1974年美國學者採集的小米種原,從美國國家種原庫「引渡」回台,「小米回家」形成一股原住民文化復興的力量,族人重新回到離棄多年的小米田,將土地知識與文化傳承連結,也使得部落嶄露永續農業、在地經濟乃至生活型態的契機。
小米。
12日台灣師範大學原無疆界座談,即從原住民小米復耕,探討土地知識的活化與振興,主持人官大偉即指出,小米復耕已超越談論健康、土地以及勞動關係,而是文化和認同的尊嚴,比有機更進一步談人跟食物的關係。

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

從學校走入社區 永豐國小認識家鄉培養自信

2014年6月14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有沒有可能,水圳、溪流、水梯田以及壯闊的地質景觀就是教室,讓學生身歷其境,從中閱讀、學習?
小天祥以獨特的地景著稱。

走進人與自然互動的地景中學習

富里鄉豐南村位於花蓮縣最南端的鱉溪流域,農民辛勤耕種形成的田園景觀,以及小天祥獨特的地景,是數百年來與居民互動的結果,蘊藏其中的知識,秘而不宣,直到永豐國小敲開了社區的門,讓這些知識得以活化流傳。
學生人數不到50人的永豐國小,就在豐南村入口,這學期在校方、豐南社區以及東華大學的合作,走出學校,展開一場社區環境教育之旅,在這個大教室,聽社區的阿姨叔叔老師,傳授豐南最道地的在地知識。

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零混獲、護海鳥 漁署啟動國家行動計畫

2014年6月1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農委會漁業署於昨(13日)公布「台灣海鳥國家行動計畫」(NPOA-sea birds),宣示邁向零混獲目標,包括在高緯度作業的鮪延繩釣漁船,必須實施相關鮪類國際漁業管理組織所通過的海鳥忌避措施,其中尤以裝置避鳥繩、支繩加重或夜間投餌最為有效,至少應選擇其中2種防範海鳥誤食餌鉤措施,善盡保育海鳥之責任。
漁業署長沙志一帶著與會者學海鳥飛,宣示保護信天翁以及水薙科鳥類,不因鮪延繩釣漁法而死亡。攝影:廖靜蕙

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農委會預告野生動物保育類名單 隆頭鸚哥、曲紋唇魚上榜

2014年6月1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9日起預告「修正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首度將「曲紋唇魚」及「隆頭鸚哥魚」,兩種海生硬骨魚類列入保育名錄,學者肯定有助於珊瑚礁生態系以及海洋保育;另外,林務局也參考CITES最新附錄進行修正,新增382種、移除12種、變更保育等級4種保育類物種。

保護珊瑚礁 曲紋唇魚、隆頭鸚哥魚列保育類物種

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第8屆第3次會議,審核同意將曲紋唇魚及隆頭鸚哥魚列入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即日開始預告。
曲紋唇魚(Cheilinus undultes),最大體長可達2公尺,體重200公斤以上,壽命可達45~50年,曾是重要食用魚,但因撈捕過度已難見蹤跡,依台灣珊瑚礁學會提供資訊目前僅存於墾丁、綠島、蘭嶼海域,野外族群僅剩20條,IUCN列為瀕危物種,CITES列為附錄Ⅱ物種。
隆頭鸚哥魚(Bolbometopon muricatum)是鸚哥魚科最大型的魚種,分布於墾丁、綠島、蘭嶼海域,過去為潛水鏢魚對象,也是水族館重要展示魚種,同樣因漁撈過度,而非常稀少,野外族群推估僅約20~30隻。
曲紋唇魚。(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隆頭鸚哥魚。(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台灣首例! 國家公園推有機 在西寶實踐里山倡議

國家公園也有里山系列報導(一)
2014年6月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一向被視為保護等級嚴格的國家公園,現在有更親民的保育選項!國內首度由太魯閣國家公園結合慈心基金會,與當地農民合作,嘗試從慣行農法改做有機;歷經5年不懈努力,讓當地原本令人卻步、濃濃的農藥味,轉變為「連呼吸都是甜的!」
國際間提到在生活、生產過程兼顧生態保育的里山倡議,一開始是朝向保護區外的保護,直到去(2013)年在日本召開的亞洲保護區大會,首度將保護區內的里山倡議列入重要議題;台灣早於5年前即開始實踐,慈心執行長蘇慕容指出,農田生態系的實踐,是台灣之光!
山豬啃過的高麗菜。(圖片來源: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獼猴丟棄的番茄。(圖片來源: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讓土地深呼吸 台灣步道日元年啟動

2014年6月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讓步道深吸呼!以千里步道為首的幾個民間團體,昨(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宣示將每年6月的第一個星期六訂為台灣步道日,提醒台灣社會,讓步道恢復原始面貌,土地得以暢快呼吸。今年步道日為6月7日,也是「台灣步道日」元年,全台也有多個活動同步串聯,民眾可就近參加,一同解放步道。
來自各地的保育團體代表在作家小野、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以及「步道之猩」帶領下,一起以手作步道工具,將象徵水泥步道的模型打破,露出天然步道應有的面貌。
由千里步道協會啟動台灣步道日元年,倡議恢復自然步道的面貌,讓步道自由、土地深呼吸。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世界環境日 民間倡「森林無路」 護生態保國土

2014年6月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道路比人的血管還密?依據公路總局資料,台灣公路密度為57.9公里,山區道路幾乎遍布所有山區鄉鎮以及森林區域,不但影響生態,安全性也堪虞!6月5日世界環境日前,環品會提出「森林無路倡議」,呼籲台灣社會未來開發各類道路、國土規劃時,能以謹慎態度面對自然及土地,兼顧保育與合理利用的精神。
密集的高山道路,安全性不詳,更帶來未知的生態衝擊。(攝影:林宗以)

山區路  行不易

台灣島嶼面積不過3.6萬平方公里,公路總長度卻高達20,851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國土面積的60%,多屬山地與丘陵地形,山區道路多年在「人定勝天」思維下,密密麻麻地鋪設,帶來便利卻也帶來未知的衝擊。

林後四林14日開園 森林就在社區旁

2014年6月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排灣鼻笛演奏。位於屏東潮州鎮附近的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14日即將開園,1,000多公頃的園區,鑲嵌於部落與社區中,以森林生態系保育的成果,日日提供服務。今(4日)記者會上,來自大武山排灣族的部落,以傳統鼻笛悠悠吹出「思念」,象徵平地四林讓人與自然間的關係,從思念轉而融合。
開園後,與「大農大富」、「鰲鼓」,三大平地森林園區全數到位,未來都將由農業部管理。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的家鄉在園區附近,是屏東縣四林國小的畢業生。他致詞時表示,從園區可遙望大武山系,屏東縣「長期照顧示範中心」也在旁邊,將來林後四林融入社區生活、生產體系,並提供長期照顧體系休閒基地,是生態服務的另一個範例。
著名的二峰圳利用山的坡度無動力擷取伏流水,灌溉2,500多公頃農地,至今仍是來義鄉多個部落重要的水源,陳保基說,園區內也將復刻此工法。

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翡翠水庫保護食蛇龜 維護生態降低淨水成本

2014年6月2日新北訊,廖靜蕙報導
國內首座以保護食蛇龜為目標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去年10月於翡翠水庫正式公告成立,除了將防堵原生龜盜獵、走私漏洞,為台灣原生龜保留種原;翡管局長劉銘龍指出,目前集水區國際趨勢,強調水質保護結合生態保育,不但讓集水區健康,還能降低淨水成本。
背殼黏上無線電發報器的食蛇龜(圖片來源:林務局)

保護區經管決勝負

「翡翠水庫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劃設面積共1,295.93公頃,包括九紀山、火燒樟、後坑子、湳子坑等地,由林務局公告為野生動物保護區,管理單位為羅東林管處;土地權管機關則包括林務局、國產署、翡管局、經濟部水利署水源局。

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端午節平安! 盛夏之端 抗毒防疫此時起

作者:廖靜蕙
艾草可以驅蟲防蚊,用艾草包煮開的水泡澡香氣滿室。端午節是台灣三大節日之一,早在一個月前家家戶戶都開始討論今年要吃什麼口味的粽子,準備過節;各縣市更舉辦龍舟競賽慶祝。但是除了這些活動之外,你知道嗎,端午節更重要的意義其實是防護居家衛生與抗毒防疫。
在二十四節氣裡,端午節是「芒種」這個節氣裡最重要的節日。「芒種」是典型的夏季節氣,預告天氣要開始變得炎熱了,這時稻子已經結實成「種」,而吐穗結實的稻子榖粒上會長出細芒,所以才將這個節氣稱為「芒種」。另外,端午節的時間與「夏至」差不多,大約在國曆6月21日左右,這天陽光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受光最多,是白天最長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