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路斷也能養活自己! 達卡努瓦復耕小米 尋回土地連結

2016年3月3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莫拉克風災雖未對那瑪夏區的達卡努瓦部落(註)造成傷害,但因為路斷,族人被帶到山下營區安置,部落一分為二。面對災後諸多耆老、兒童不知所措,長期在部落提振文化、教育、照顧孩子的高雄市原住民婦女永續協會挑起重任,思考如何在部落安心生活。她們從小米復耕做起,建立與土地的連結,撫慰災後部落創傷。
小米。(攝影:林宜賢)
達卡努瓦部落於莫拉克風災後,復耕部落小米。圖為示意圖,攝影:林宜賢。

「女人田」恢復傳統作物多樣性  為天災做好應變

這群女人在部落找了一塊地,問老人家小米該怎麼種,展開小米復耕,找回小米播種祭儀式。在這塊田裡,這群女人種植足以餵養族人的多樣性作物,讓四季都有不同作物可以吃。
災後三年,老人家老人家看到這群女人在田裡忙上忙下,不斷交頭接耳,直到想起「Usuru」,這個用來稱呼「女人田」的語言。從前,當男人打獵去,女人會在家,照顧這塊美好的、肩負生物多樣性的田地;男人回來了,只要開口,女人就是有辦法生出食物,供養家人溫飽,就是女人田的意義。

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發現台灣新林業】張龍壽造林20年 盼成遊憩好去處

2016森林日專題:發現台灣新林業系列報導(中)
2016年3月28日台中訊,廖靜蕙報導
楊美靜和先生張龍壽在太平區車籠山造林超過20年。他們在山上建造中的民宿裡,收養了五隻狗,這些狗已絕育,忠實的固守著蓋到一半的房子。
平日張龍壽在太平街上開店從事水電工程,楊美靜則協助接單、作帳,傍晚就到山上的林地餵狗。他們正在申請休閒農場建照,在山上蓋民宿並提供餐飲,房子蓋到一半,已見雛形。這一天,兩夫妻和大兒子張詔傑還不到傍晚就來園區,幾隻狗早在園區邊引頸等待。
小林主楊美靜經營森林期待提供遊客森林遊樂。攝影:廖靜蕙
小林主楊美靜經營森林期待提供遊客森林遊樂。攝影:廖靜蕙

無法忘情於山

張龍壽的本業是水電工程,自己創業累積財富後,一點一滴投注林地經營。1991年買下這裡的林地,一開始買地是想種果園,園區內有些荔枝、檳榔樹、龍眼,但是種果樹不易採收,收成頂多只能打平,不久就放棄念頭,2001年加入全民造林計畫。
對山的情感從小埋下,無法忘情。他是客家人,他的父親因為窮困,小時候就四處當長工,結婚後才得以在山上向原住民租地生活。小時候家住南投信義鄉原住民部落的深山裡,公車站下車後,還要走三小時才到家。當時要幫忙家裡種果樹,平時父親還須到農場砍草維生,上年紀之後,他父親也改而造林。

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維護「雙北城市之肺」 環團力促淡水河流域躋身國際級濕地

2016年3月2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42個國家重要濕地中,曾文溪口及四草被列為國際級國家重要濕地,這幾年來則有荒野保護協會倡議,將淡水河流域視為完整濕地,並串聯沿岸現有11個國家級重要濕地,爭取以「淡水河‧台北濕地」之名,躋身台灣第三個國際級濕地。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說,淡水河象徵台灣北部文明之河,也是維護雙北生態城市的關鍵,復育濕地恢復豐富的生態相,絕不負國際級濕地之名。
99年8月華江空照圖>臺北市動保處提供
淡水河沿岸有許多濕地,串連起流域生態系,是維護雙北生態城市的關鍵。圖為2010年華江濕地空拍。圖片來源:台北市動保處。

淡水河流域與都會密合鑲嵌  尋找生態城市契機

全台約1/4近1/3的人口生活在淡水河流域,長久來人們利用它,卻忘了它也需要保育維護,對濕地漠不關心,而有「淡水河好像一個老人,血脈淤塞了!」的嘲諷。然而對於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卻是遠大夢想的起點。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大肚溪口棲地不再 度冬黑嘴鷗減九成

2016年3月2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
台灣是數百種遷徙鳥夏天和冬天的家鄉,每逢冬天候鳥來訪時盛況空前,但是該怎麼知道哪些鳥兒今年沒回家呢?新年數鳥嘉年華會集合1千多位民眾及鳥友,花了21天完成冬候鳥調查,並鎖定來台度冬的14種鷗科,並以全球族群量顯著下降的黑嘴鷗為關注對象。
黑嘴鷗全球數量都有下降趨勢,在中國江蘇的鹽城國家珍禽自然保護區,黑嘴鷗的繁殖族群量1992年時為1300隻,到了2007年下降至575隻;台灣也不例外,2000年介於700~1400隻的盛況,最近3年,黑嘴鷗最高數量為100隻。
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棲地生態組組長林瑞興指出,極度依賴泥灘地生活的黑嘴鷗,透漏了台灣西部海岸的變遷,大肚溪口底質的改變使得來台度冬的黑嘴鷗棲地減少,只得往南遷移。
大肚溪口棲地改變,黑嘴鷗回不去。攝影: 陳王時;新年數鳥嘉年華會提供
大肚溪口棲地改變,黑嘴鷗回不去。攝影: 陳王時;新年數鳥嘉年華會提供

台灣:14種鷗科以及更多候鳥冬天的家

新年數鳥嘉年華會今年第3度大規模號召民眾及鳥友投入冬候鳥清點工作,除了紀錄鳥種與數量,每年都會選定一種鳥類群,作為監測關注對象,今年選定鷗科,尤其是全球普遍關注的黑嘴鷗處境,期能引起社會普遍共鳴。

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發現台灣新林業】種對樹顧山頭 龍眼果園變森林

2016年森林日專題:發現台灣新林業系列報導(上)
2016年3月21日台中訊,廖靜蕙報導
前言:森林生態系提供了伐木造林、森林遊樂、國土保安,以及碳匯、涵養水質、調節微氣候、提供野生物棲地、生物多樣性等眾多無形功能,這些都是森林生產的「產品」,也屬林業範疇。
台灣森林覆蓋率佔國土面積60%以上,自1993年森林禁伐後,林業隨之式微,林業人員空有知識技術而無用武之地。禁伐後,為滿足木材需求,轉而使用其他國家的原始林。面臨林業人才、技術、機具的斷裂,一旦發生能源危機或氣候變遷,無法進口木材,是否有國安考量?使用東南亞的原始林,其環境成本及代價該如何計算?
台灣無法迴避林業經營與保育之課題,當代發展出的森林經營手段,能否取代過去毀林式的伐木方式,達到森林永續利用?藉著3月21日世界森林日,本報透過幾個「小林主」註1的故事,與讀者一窺台灣新林業的可能。
921大地震前種下的台灣肖楠,如今已長成大樹。攝影廖靜蕙
921大地震前種下的台灣肖楠,如今已長成大樹。攝影:廖靜蕙
提到造林過程,景觀業者黃榮堃露出大大的笑容,在園區工寮內,他一邊泡茶,一邊訴說這段歷史。初春之際,台灣中部仍壟罩在20℃以下的低溫,春雨綿綿更添寒意。早春時分拜訪這座位於台中太平頭汴坑的森林,路邊的台灣肖楠是1999年921大地震前種下,如今成了樹型優美的大樹,招呼著來客。

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黑琵經濟學】黑琵保育下一里路 在曾文溪口遇見里海契機

發源於阿里山脈的曾文溪,經過138公里的蜿蜒,在台南市七股區海岸出海。從上游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造就生物群聚的棲息地,國家以保育法令陸續公告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野生動物保護區、台江國家公園以及國際級國家重要濕地,在在顯示其重要性。每年10月,全球近1/3的黑面琵鷺陸續抵達曾文溪口過冬,隨著氣候逐漸回暖,只見零零星星的鳥兒覓食,已不復幾個月前熱鬧的鳥況。
根據2016年全球黑面琵鷺普查結果,全球共紀錄了3,356隻,其中到台灣度冬就有2060隻,佔全球數量的61.3%;最大越冬地仍為台南曾文溪口,數量為963隻,佔全球總數 29%,七股名聲在響國際間不脛而走。雖然黑琵數量持續成長,但距離擺脫滅絕的命運仍有一段距離。如何容納逐漸穩定而壯大的黑琵來訪,是保育的下一里路。
曾文溪口主棲地、東魚塭是黑面琵鷺重要餐廳。攝影:郭東輝
曾文溪口主棲地、東魚塭是黑面琵鷺重要餐廳。攝影:郭東輝
中華野鳥學這幾年觀察到,過去黑琵以七股為主要棲息地,現在逐漸往南、北擴散。台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郭東輝認為,往外擴散代表原棲地資源不足。雖然畫設很多棲地,但食物來源不是那麼充足,需主管機關積極地經營管理,「把這些餐廳擴大經營,食物多才可能容納更多黑面琵鷺。」

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IUU黃牌警告死線在即 政院急修漁業三法

2016年3月1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距歐盟4月1日「打擊IUU不合作第三國黃牌名單」期限不到兩周時間,行政院昨(17日)通過「遠洋漁業條例」草案、「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管理條例」修正草案及「漁業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企以包裹方式送立法院審查,一解燃眉之急。
不過民間質疑,攸關台灣遠洋漁業改革及漁民權益的「遠洋漁業條例」草案研擬過程,缺乏公民參與不透明,未能納入各方意見。台灣綠色和平組織呼籲,修法前應盡早召開公聽會,納入相關意見,改善遠洋漁業體質,才能肩負國際社會責任,而非只是應付歐盟需求了事。
歐盟黃牌警告即將屆滿半年,行政院也火速通過漁業三法修法。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歐盟黃牌警告即將屆滿半年,行政院也火速通過漁業三法修法。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修法只是第一步  落實才是關鍵
行政院長張善政指示,保育海洋生態永續發展人人有責,我國身為國際漁業組織的重要成員,必須遵守國際規定。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保障黑琵吃得健康 魚塭「曬池」殺菌成關鍵

2016年3月1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2016年全球黑面琵鷺數量為3,356隻,其中台灣2060隻佔61.3%,全球最大越冬地仍為台南曾文溪口,數量為963隻,佔全球總數29%。無論全球或台灣普查數量都創新高,朝著族群越來越穩定發展,學者推估7000隻的數量才能讓黑琵擺脫瀕絕的陰影,台灣是否預備好迎接逐年壯大的黑面琵鷺族群?曾文溪口濕地的經營管理是關鍵。

曾文溪口主棲地、東魚塭是黑面琵鷺重要餐廳。攝影:郭東輝

搶救廚房大作戰  鎖定曾文溪口

中華野鳥學會理事長蔡世鵬表示,過去黑面琵鷺聚集之處都以台南七股為主,這幾年觀察到有逐漸往南、北擴散的趨勢。這幾年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調查也顯示,主棲地及「東魚塭」的族群數量顯著減少,是否因食物減少、周邊棲地增加有關,還需進一步探討。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森林日代替人工植樹節 原團:讓台灣回歸土地倫理

2016年3月14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3月12日是紀念「國父」孫文逝世日的「植樹節」,每逢此日舉國上下都舉辦植樹活動,只是台灣是個水氣豐富適合森林成長之地,原住民及保育團體認為應以3月21日「世界森林日」取代人工植樹,強調永續利用並與原住民利益分享的概念,取代不作為的森林保護政策。
原民團體要求廢除植樹節,取而代之永續利用及利益分享的森林日。圖片來源:林務局。
原民團體要求廢除植樹節,取而代之永續利用及利益分享的森林日。圖片來源:林務局。
媒體報導以台灣原住民部落守護領域聯盟為首的數個民間團體,10日聚集凱達格蘭大道前,要求廢除象徵台灣400年慘痛殖民歷史的植樹節。民間團體表示,這一天只是為了紀念曾經把造林列為重要民生建設項目的孫文,但是台灣原住民傳統領域被佔領,至今未有轉型正義。

綠蠵龜「安安」桃園野放 鄭文燦籲提高中央保育層級

2016年3月14日桃園訊,廖靜蕙報導
昨(13)日桃園大園竹圍漁港外,上千民眾列隊歡送綠蠵龜「安安」重返大海。去年8月安安在大潭電廠載浮載沉,經台電人員通報救治後,研究團隊評估健康情況良好而野放。桃園市長鄭文燦全程參與,呼籲保育海洋生態成為社會共識、全民資源,而國家保育主管機關層級應提高。
綠蠵龜安安在眾人祝福下重返大海。攝影:廖靜蕙
綠蠵龜安安在眾人祝福下重返大海。攝影:廖靜蕙
綠蠵龜「安安」背甲曲線長為36.3cm,是幼龜,發現時,送至台大動物醫院就醫,檢視綠蠵龜身體狀況,呈現飢餓性貧血,且背甲及腹甲撞傷而傳出臭味,多處附著藤壺,腹部有些破裂、感染。治療後帶回海洋大學,晚上即開始進食;收容幾天後排便,糞便中多為魚骨,摻雜保麗龍之類的雜質。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氣球、糖果紙卡腸胃 年輕綠蠵龜陳屍金沙灣

2016年3月7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個月底,美灩山安檢所人員發現一隻死亡的綠蠵龜,靜躺於東北角金沙灣。經通報台灣海洋大學研究團隊,初步研判這隻海龜為青少母龜,年約十歲上下,除前肢有一些缺口外,外部無明顯外傷,解剖後發現消化道塞滿人造垃圾,數量「非常誇張」。其中不乏塑料製品,象徵歡樂的氣球、糖果紙也入列;研究人員研判,疑因難以消化的塑料佔據食道、胃部,無法進食致死。
海洋大學教授程一駿表示,海漂影響海洋生態議題已延燒半世紀,但因遠離人類生活,切身感不高而未有警覺;國人關注海龜處境之餘,應思考處理廢棄物的習慣與態度。
20160307_金沙灣死亡綠蠵龜腸胃中的糖果紙。攝影:郭芙。
死亡綠蠵龜腸胃中滿滿的塑膠垃圾。攝影: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
20160307_金沙灣發現死亡綠蠵龜胃中的糖果紙和氣球。圖片提供:台灣海洋大學研究團隊
綠蠵龜胃中的糖果紙和氣球。圖片提供: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

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最愛還是台灣! 全球黑琵穩定成長 專家籲擴大「濕地餐廳」助保育

2016年3月3日香港、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今天是「世界野生物日」,在這個深具意義的日子,香港觀鳥會公告了2016年全球黑面琵鷺普查結果:3,356隻,較去(2015)年上升2.6%,穩定成長中,其中台灣2060隻佔61.3%,仍為全球重要的黑琵度冬棲地。另方面,全球黑琵須達7000隻才算脫離險境,為其中的60%族群預備度冬地,專家建議應加強現有濕地經營管理,擴大黑琵的「餐廳」規模!
全台黑琵普查成果呈現穩定略為成長。攝影:郭東輝
全台黑琵普查成果呈現穩定略為成長。攝影:郭東輝

全球黑琵:整體成長,開發仍是最大威脅

根據香港觀鳥會資料,2016年的全球普查數量總數為3,356隻,比去(2015)年的3,272隻多了84隻,上升2.6%;最大的越冬群仍是在台灣,全台總數目為2,060隻,佔全球黑臉琵鷺的61%,比去年的2,034隻多了26隻,上升1.3%;而當中最大的越冬地為台南曾文溪口,數量為963隻,佔全球總數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