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睽違12年「台灣鳥類紅皮書草案」出爐,濕地、遷徙鳥處境最艱困

2016年8月24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繼2004年首版台灣鳥類紅皮書後,農委會特生中心依據IUCN紅皮書建議的作業準則與標準,對我國所有原生鳥種進行國家鳥類紅皮書名錄評估,草案已於7月27日出爐,結果顯示51種鳥類生存受威脅,31種鳥類再不關注也可能受脅;82種鳥類中,仍有16%未列入保育類名錄,又以濕地、遷徙鳥種處境最為艱困。

628種鳥 315種入列評估 82種鳥類受脅

此項計畫由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主持,依據2014年臺灣鳥類名錄是626種,由於虎鶇的分類地位不明確,研究團隊將其分成白氏地鶇(Zoothera aurea)及虎斑地鶇(Z. dauma)兩種,並加上2014年出現於臺灣、全球受脅鳥種白鶴(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總共628種進行篩選分析。
台灣鳥類紅皮書論壇與會人士合照。攝影:廖靜蕙
台灣鳥類紅皮書論壇與會人士合照。攝影:廖靜蕙
628種鳥類又分為繁殖、遷徙兩大類。繁殖鳥種類剔除外來種以及不是年年穩定繁殖而且數量少於250隻的鳥種;遷徙鳥類則篩除迷鳥或未連續出現超過10年,以及雖穩定出現,但數量比例未達全球族群量0.5%或總數少於250隻。在此條件下,315種鳥類符合條件進入評估,313種鳥類排除在外。
草案初步結果顯示,台灣有51種國家級(Nationally)受脅[註]及31種接近受脅(Near-threatened)鳥種,分別占評估鳥種數(315)的16.2%及10.5%,以及總鳥種數(628)的8.1%及5.3%。其中6種極度瀕危(Nationally Critical),12種瀕危(Nationally Endangered)、33種易危(Nationally Vulnerable)。
另外,出現在台灣的鳥類中,38種全球級受脅鳥種,有14種屬國家級受脅鳥種,1種屬國家級近脅鳥種。
另一項分析則是將紅皮書中受脅鳥種與目前保育類名錄比對,53.2%保育類鳥種證實屬受脅或接近受脅名單,而受脅及近脅鳥種,還有16.8%未列入保育名錄。

森林鳥種保育趨勢佳 濕地遷徙鳥處境艱困

整體而言,臺灣鳥種受脅趨勢略減緩,比周邊國家明顯樂觀。尤其是以森林為棲地的鳥種最為顯著,八色鳥卻是唯一的例外,近年來族群數量不增反降;另一方面,濕地、遷徙鳥種狀況持續劣化,尤以東亞澳遷徙線中的鷸鴴類處境艱鉅。
八色鳥不僅列入國家/全球受脅名單,也是台灣森林鳥種中,唯一族群狀況下降的鳥種。攝影:林瑞興,南投林管處提供。
八色鳥不僅列入國家/全球受脅名單,也是台灣森林鳥種中,唯一族群狀況下降的鳥種。攝影:林瑞興,南投林管處提供。
林瑞興指出,棲地的減損及持續劣化,仍為鳥類生存最主要的威脅。諸如淺山、農地、溼地、海岸及干擾型環境保育為保育重點,兼顧友善生態的農法、里山倡議、棲地復育等,都應適地、彈性運用,確保生物多樣性。
文化因素造成鳥類生態的影響,越來越無法漠視。林瑞興表示,養鳥、放生的行為嚴重影響森林野鳥的族群。「高海拔栗背林鴝獵捕的現象持續存在!」
因為養鳥的需求,增加獵捕的行為及鳥類生存風險,傳聞還為了改善鳴鳥叫聲,而利用野生鳥類雜交育種,台灣畫眉首當其害。雜交的現象雖數量不多,卻廣泛、持久、難以控制,而成嚴重威脅。另外,放生帶來外來鳥種,野外雜交逐漸改變鳥類基因。環頸雉為明顯案例,我們在農村看到的環頸雉,有可能並非純種個體。
另外,氣候變遷顯著而長期威脅著中高海拔的留鳥,使得棲地的海拔分布呈現上下限上升、下限上升、密度下降現象,受脅鳥種包括:茶腹鳾、鷦鷯、深山鶯、台灣叢樹鶯、褐頭花翼、小翼鶇、岩鷚、灰鷽。
林瑞興指出,氣候變遷雖為自然因素,鳥種也未到極度瀕危,卻極須避免獵捕行為造成生存威脅的加乘效果。。

紅皮書:提供保育名錄科學依據

「2016年台灣鳥類紅皮書」(草案)首度依據IUCN建議作業準則與標準對我國所有原生鳥種進行國家鳥類紅皮書名錄評估。特生中心於22日舉辦論壇,針對評估結果徵求各界意見,31日前皆可表達意見供研究團隊參考。
「紅皮書為保育優先性的重要參考,卻非唯一依據。」計畫主持人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組長林瑞興解釋,紅皮書和保育類名錄是不同的概念。紅皮書是經過一連串客 觀評估的過程,是科學結論,可視為保育類名錄的重要參考,卻不必然完全等同;是否列入保育類名錄,還需社會、文化、經濟等因素考量,決定因素更為複雜。
IUCN所發展出來的紅皮書系統(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是已知最多國家或地區所採用的系統。特生中心棲地組助理研究員楊正雄表示,IUCN是最早(1964年)將紅皮書的概念,落實在評估和出版上的機構,特別是在1994年採用更為嚴謹且科學的方法來決定物種滅絕風險,並適用於所有物種,而為許多國家接受,成為全球性的基準,迄今已超過113個國家及45個地區完成評估出版。
為了達成愛知目標的目的,IUCN訂立在2020年可以完成評估16萬種物種的目標,目前則已完成76,000種以上。
第一版鳥類紅皮書則為是2004年由台大醫事技術學系副教授方偉宏編輯出版,他們依據IUCN受脅等級準則,選定臺灣部分鳥種進行評估,為臺灣受脅鳥類種類及狀態評估奠定基礎。
IUCN紅皮書建議的作業準則與標準兩三事
十個等級:
滅絕(EX)
野外已滅絕(EW)
極度瀕危(CR)
瀕危(EN)
易危(VU)
接近受脅(NT)
暫無危機(LC)
資料不足(DD)
不符合區域評估(NA)
未評估(NE)
五大指標:
指標A(criteria A) 族群及(或)亞族群的數量現況、下降趨勢及波動程度
指標B(criteria B) 地理分布:面積、下降趨勢及棲地碎裂程度
指標C(criteria C) 小生殖族群衰減狀況量化分析
指標D(criteria D) 侷限地區性的族群現況評估
指標E(criteria E) 滅絕機率與風險的量化分析
四個階段:

預評(Pre-assess)
評估(Assess)
檢閱(Review)
出版(Publish)
註釋:IUCN Red List 全球受脅物種,包括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瀕危(Endangered, EN)及易危(Vulnerable, VU)等級。
【相關資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