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田園樂章】來一新社區看台灣白魚 居民用心有綠保標章蓋印

起初,提到南投埔里鎮一新社區,立即聯想到東南亞最高的佛教建築中台禪寺,絡繹不絕朝聖的信徒,為當地挹注活力;但是這幾年,社區推動綠色保育標章生產茭白筍、咖啡豆、絲瓜等當地作物,並闢建生態池,復育瀕臨絕種的台灣白魚,細心營造環境的心意,重新詮釋了一新社區的地位。
台灣白魚。圖片來源:一新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林宥辰的父親首先貢獻土地,開闢生態池。攝影:廖靜蕙

筊白筍搶水 原生魚類不見了

位於「吟詩綠曲園區」的生態池,是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宥岑的爸爸,利用田邊一個角落闢建而成,這個位置剛好是溪水匯流下來的地方,1分地左右的水池,水質清澈,因此得以目睹池中魚群悠游身影。
魚真的很多!「這個池子約有上千條台灣白魚。」適應了池畔幽微的光線後,順著林宥辰手指方向,池內熱鬧的景象一目瞭然。
林宥辰的父親首先貢獻土地,開闢生態池。攝影:廖靜蕙
林宥辰的父親首先貢獻土地,開闢生態池。攝影:廖靜蕙
一新社區都叫「台灣副細鯽」Pararasbora moltrechti為台灣白魚,依據林務局出版的《台灣淡水魚類紅皮書》將台灣白魚評定為國家級瀕臨絕種(EN)等級,牠是台灣特有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2009年4月1日公告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侷限分布於「大甲溪、烏溪及濁水溪流域的支流緩水域,日月潭及周邊水體。」
這麼珍貴稀有的物種,卻因農業生產用水窘迫,而失去棲地。這幾年,社區發展協會為台灣白魚保留種原,鼓勵農民挖生態池做為復育棲地。
南投縣埔里鎮是茭白筍種植大鎮,素有「茭白筍王國」的美譽。茭白筍是從禾本科植物「茭白」,莖部因「黑穗菌」寄生、刺激,使得植株的養份往莖下3至4節處累積,而形成肥大紡綞形、形狀如筍的筍癭,因其口感絕佳,深得國民喜愛。
種植茭白筍需要水,為了瞭解農民的作法,協會從源頭探勘,農民從上游引水幾乎全引入自己的茭白筍田,到了下游的農田幾近無水,更不可能有餘水進入河流,沒有水的河流,魚當然活不下去。
一新社區筊白筍田,獲綠保鑣章認證。攝影:廖靜蕙就是這麼潔淨的水質,種出健康的筊白筍,還讓台灣白魚流連忘返!攝影:廖靜蕙
一新社區筊白筍田,獲綠保鑣章認證。攝影:廖靜蕙就是這麼潔淨的水質,種出健康的筊白筍,還讓台灣白魚流連忘返!攝影:廖靜蕙
「我們採集了很多魚類都是台灣原生種魚類,最後救了120條台灣白魚,當成種原帶回社區保種。」當時社區會議討論誰願意提供土地,林爸爸第一個貢獻土地作生態池,估算每年約減少十萬元收入。林爸爸起了這個頭,接著第二池、第三池隨之出現,目前有五處生態池,復育之餘,更提供遊客觀賞、認識台灣白魚的機會。

護台灣白魚 綠保標章為證

漫步吟詩綠曲園中的生態池,池水清涼,讓人忍不住蹲下來掬水感受。池中野薑花長得高大,池中水草茂密,出水口因此常須清理通道,社區發展協會以體驗活動,讓遊客和學生協助清理,也趁機體會水源的潔淨冰涼。
乾淨的水源,將周邊的環境清晰映照,池邊植物吸引了鳳蝶來訪,孔雀蛺蝶、鳳蝶從眼前翩翩飛過。「生態池周邊為了吸引蝴蝶,種植了蜜源植物佛士蘭,林管處提供了矮仙丹,是鳳蝶的蜜源植物。」
「茭白筍不怕蝴蝶幼蟲,蟲害不同;可是生產絲瓜的田就不同了。如果種菜,就不喜歡蝴蝶來訪。」這是生產與生態的難題。那麼,茭白筍和復育台灣白魚又有何關係呢?
「有好的水質才能讓白魚生存!」林宥辰說,第一道下來的泉水,有如讓台灣白魚試水質,台灣白魚活得好的水質,再以不用化學藥肥的農法種植茭白筍,這種「魚筊共生」是給環境和消費者最好的保證。
一新社區生態池調查記錄物種。圖片來源:一新社區發展協會
一新社區生態池調查記錄物種。圖片來源:一新社區發展協會
林宥辰是土生土長的埔里人,成年後曾在外工作十餘年,婚後定居台中,這幾年乾脆回家鄉,跟著爸爸經營一甲多地的農地。在社區發展協會尚未成立之前,就推動友善環境的耕種。
並非一開始他就想做有機,而是幾次帶客人下田時,客人會問林爸爸,「阿伯,你們的田有沒有灑藥?現割給我們吃的茭白筍,吃了會不會中毒?」這些問話不斷提醒他必須轉型,再加上前幾年食安風暴,於是2013年底,他們遞出有機轉型申請書,現在已有幾塊農田獲得有機認證。
之後他認識綠色保育標章的認證方式,有動物掛保證,一切盡在不言中,他認為是更值得鼓勵的認證方式。「要我選有機或綠保認證的產品,我會選綠保標章!」
不過,不用化肥農藥的管理方式,使得茭白筍產量減半。為了彌補產量不足的經濟缺口,協會安排社區體驗遊程,帶遊客下田體驗、採收茭白筍,還有打工換宿彌補。但是老派的農民,仍會介意產量不足這件事,畢竟生產才是自己的專長。

租地擴大綠保農法 與台灣白魚共生並存

一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宥岑。攝影:廖靜蕙
一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宥岑。攝影:廖靜蕙
為了擴大友善更種的面積,林宥辰租下附近廢耕的農地,地主是年逾八十歲的老夫婦,當孩子不願接手農事時,把土地租出去是最好的方式。
林宥辰表示,這幾年推動綠保或有機農法成效相當有限,反而農民都樂意租地給他們從事友善耕作,因此,未來將朝向只要找到人耕種,就以社區的名義租下農地,並制定回饋社區的機制。
八月初,上午的日頭正熾,田裡已有幾位勤勞的農民清理田中的植株。地主「阿波」帶了自己種的絲瓜給他,閒聊了幾句後又回到山坡旁的住屋。
今年初因為寒害,稍晚種植的茭白筍到了5月仍未結筍,令資深如林爸爸的農民瞠目結舌,更是考倒農改場專家。面對大自然出的考題,林爸爸決定不採收,留在原地當種苗,等候下一季或許豐收。即便如此,要植株更健壯,仍需修整管理植株,剝筍葉,避免二化螟蟲來襲,才能長得好。
另一處前理事長經營的咖啡館,則以「阿稼婆」為名,在客家話是外婆的意思;他們自己種植、生產咖啡豆,並引入水源開闢的溪溝,營造淡水魚類棲地。兩旁綠草如茵,昆蟲兩棲類都看得到,還有台灣原生萍蓬草,點綴著多采多姿,美不勝收,遊客到此一遊,不但品嘗香醇美味的咖啡,還能體驗埔里乾淨水質孕生的豐富生態。
生態池熱鬧的生態看得到。攝影:廖靜蕙阿稼婆以生態池復育台灣白魚。攝影:廖靜蕙
生態池熱鬧的生態看得到。攝影:廖靜蕙阿稼婆以生態池復育台灣白魚。攝影:廖靜蕙
雖然咖啡不須水生栽培,但居民為了復育台灣白魚開闢生態池,並以不用化學藥肥的方式種植,豐富台灣白魚綠保標章的內涵,咖啡、火龍果紛紛入列,未來還有樹葡萄。
一新社區內約40公頃茭白筍田,社區發展協會自2011年成立,有感於家鄉環境驟變,兒時嬉戲歡笑的場景少了活力,2014年結合特生中心、林務局、台中農改場、慈心基金會及專家指導下,將原生魚苗帶回生態池保種,並以友善生態的農法,推動綠色保育標章認證,以「台灣白魚」提醒居民守護在地紀念物種。
台灣白魚綠保標章逐漸打出名氣,但推廣相當不易,林宥辰認為,若是消費市場不領情,更難取信於農民;社區推動小旅行、體驗行程,都是讓消費者認識保育以及綠保標章的管道,能讓埔里好水質與台灣白魚共存,一切都值得了。
※ 本文同步刊載於台灣濕地網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