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以友善環境農法打造台灣農業國際品牌 曹啟鴻:讓農業永續看見保育價值

2016年10月3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農委會主委曹啟鴻就任半年來,擴大有機農業法的內涵,力推友善環境的農法,並以此打造台灣農業品牌,提升競爭力、立足全球。身為台灣保育主管機關首長,他示範了保育的可能性:增加環境韌性、讓產業得永續;保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深入骨子裡的精神與價值。

農委會主委曹啟鴻擴大有機的意涵,兼顧農民生計及環境永續,以此打造台灣農業國際品牌。攝影:廖靜蕙
他接受專訪時指出,我們文化中對於自然環境具有強烈的侵略性,例如「愚公移山」以為移走一座山是一件偉大的事情;為了顧溫飽「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台灣清治時代沈葆楨更有「南路撫番」,藉由打仗取得土地開墾。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盤中蚵」原鄉在台灣! 論文正名為葡萄牙牡蠣

2016年10月2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蚵嗲」、「蚵仔煎」這類平價牡蠣美食料理,令人食指大動,要動筷之前,你知道盤中「蚵仔」是誰嗎?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台灣海洋大學與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組成的科研團隊,利用生命條碼(DNA barcoding)替台灣蚵正名,我們常吃的蚵仔,原來是「葡萄牙牡蠣」,而非過去200年來被認定的「太平洋牡蠣」。
十年前雖已有研究為台灣蚵正名,但這次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台灣海洋大學與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組成的研究團隊,以台灣沿海與中國南方海域採集的12族群共313個牡蠣,進行基因序列片段比對,獲得相同結論,這則論文發表於「科學報導」期刊(Nature Group Scientific Reports),未來到餐廳點蚵仔煎,也許該說:「葡萄牙蚵仔煎!」
加拿大產之太平洋牡蠣(左)與台灣產的葡萄牙牡蠣(右),大小差異甚大,但外部形態卻極為相似。圖片來源:農委會提供。

吃美食 先問芳名

牡蠣,在台灣被稱為「蚵仔」,或是「生蠔」,在台灣人日常飲食是平價、營養豐富又美味的海洋蛋白質來源。

國際鳥博走向里山 IPSI秘書長:以台灣里山智慧與全球分享

2016年10月2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即將於明(22日)盛大舉辦的台北國際賞鳥博覽會,今年以「走向里山」為主題,指出人與自然之間緊密無法切割的關係,應與自然發展和諧共存之道。台北市動物保護處處長嚴一峯指出,「兼顧保育及永續利用的里山實踐,成為全世界對抗氣候變遷及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積極做法。」
本次活動尤其難得邀請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項目主任塚本直也(Naoya Tsukamoto)訪台,昨(20日)林務局短講中重申以「里山倡議」恢復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挽回喪失中的生物多樣性。他同時介紹「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IPSI, 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的功能,邀請台灣夥伴一起重返里山。

牛背鷺(左)和白頭翁(右)都是台灣里山常見的物種。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動保處

生於城市  心繫里山

塚本直也全程以中文演講,提到自己生長在鄉村的經驗,以及因都市化使得人們失落了與自然的連結。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與台北赤蛙共榮 王德昌重振「阿里磅紅茶」光輝

2016年10月20日新北訊,廖靜蕙報導
阿里磅紅茶。圖片來源:阿里磅農場
你知道南投日月潭紅茶曾揚名國際,與錫蘭紅茶、大吉嶺紅茶齊名;但是,台灣北部的阿里磅紅茶,在日治時期也曾大放異彩,並因此帶動台灣北部經濟地位。位於新北市石門區的阿里磅農場,場主王德昌實踐「里山倡議」精神,以過去粗放的生態種植重回「阿里磅紅茶」的光輝,帶動區域經濟,讓人才回流。

恢復阿里磅紅茶光輝 帶動區域經濟

為了恢復三芝石門一帶紅茶產業的光輝,阿里磅農場這幾年致力推廣恢復傳統粗放、不用肥料,接近自然農法的茶葉種植,並維繫依傍著里山地景生存的台北赤蛙,期能恢復過去峽谷式石砌水梯田的生態生產地景。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糧食日】糧食安全女性貢獻多 尚缺《農業基本法》支持

2016年10月1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颱風接連拜訪,全台菜價居高不下,氣候變遷對全球糧食的衝擊顯而易見,如何在有餘糧時延長食物保存期限,以待缺糧之時?農家媽媽們嫻熟的各種傳統方法再度受到重視,但從討論中的《農業基本法》看來,對於台灣女農的輔導支持,仍無相當的著墨
農家女性在糧食保存上扮演重要角色,但台灣對女農的輔導支持仍嫌不足。攝影:廖靜蕙
過去能源缺乏、沒有冰箱的年代,長輩們得絞盡腦汁延長食物的可食期限。提到傳統食物保存,美濃農會推廣股股長鍾雅倫形容自己的媽媽,只要到手的食材就能無所不醃、無所不漬。但現在冰箱普遍,取代了傳統的食物保存方式,例如肉類保存技術就逐漸絕跡。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糧食日】曬菜乾、釀酒 恢復食物保存方法 減產過產沒在怕

2016年10月17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高麗菜生產過剩、賣不完的生鮮果菜,在現代社會成了沉重的廢棄物處理負擔;另一方面,一有颱風,蔬菜價格就飆漲。在氣候變遷成常態之下,我們面臨的不只是吃不吃得到新鮮蔬菜的煩惱,而是如何維持糧食安全。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即提倡效法過去食物保存的智慧,一解糧食危機,此舉凸顯了女性在糧食安全扮演的角色。農家女性把食材變成食物,加工利用剩食,使食物更加美味可口,誘使家人樂在餐桌,進而長大茁壯。她們掌握了食物保存的火候與技術,但卻在現代化消費主義、速食的腳步中苦無立足之地。
長期關注女性與糧食安全角色的鍾怡婷說,「如果我們生產的是產品,那麼我們就會注重外表,漂不漂亮,商品價值高不高,可是如果今天我們生產的是食物,就會關注吃了這些東西會不會健康,或身體受損害」。
恢復保存食物的傳統智慧,有助於度過糧食危機。圖為原住民醃漬物:馬告蕗蕎。攝影:廖靜蕙

不只為了吃飽  醃漬物口感難取代

目前於成大人文社會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的鍾怡婷指出,綠色革命打著糧食安全的大旗,以化學藥肥大量生產,然而,大量生產也造成價格崩跌,最後不得「耕鋤」──整車倒掉或直接翻土覆蓋。以台灣每幾年就會發生一次的高麗菜價格崩跌,耕鋤不但造成食物浪費、廢棄物處理成本,還不包括耕種高麗菜所投入的化學資材,對環境所形成的負擔,是石油農業的資源浪費。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湧泉幸福學】湛藍琵琶湖活水注入不絕 如鏡映照大自然力量

一場風災過後,台東森林公園徹底改頭換臉。經過一天的巡禮,眼目所及都是殘枝枯幹,但琵琶湖清澈依舊,倒影仍清晰映照著災後周遭的變化。「風災之前,琵琶湖不是你現在看到的樣子。」台東縣政府農業處林務科陳韻潔解釋,去年歷經蘇迪勒17級強風考驗,湖畔林木顯得稀疏,之前並非如此。

挺過17級強風,台東琵琶湖逐漸復原中!圖文:廖靜蕙
位於卑南溪出海口的「琵琶湖」,是由地下湧泉所形成,30多年前,養鴨人讓鴨子在這裡戲水,隨著養殖規模越挖越大,後來因法令改變,鴨子不來了,留下這個大水塘;隨著經濟發展,人們休閒需求增加,形狀類似琵琶而賦予琵琶湖的名稱,結合幾座人工湖及出海口這片防風林,成為臺東森林公園。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潺潺水梯田】貢寮水梯田會咁水 涵養糧食生物呷飽飽

一絲微風吹送涼意,叮嚀著夏天到了尾巴。貢寮內寮山村依傍著丘陵起伏的水梯田,雖比平地晚一個月收割,這時已收成完畢,農地上仍蓄滿水,田裡邊留著綁成一把一把的稻桿,以及燒過的痕跡,秋意悄悄爬上田邊。
終年湛水、本地育秧、無農藥除草劑、12馬以下機械或人力牛力耕作、 防除外來入侵種,構築貢寮水梯田獨特的農田地景,獨領風騷,成了崇尚生態農法的各路人馬朝聖必到之地。

貢寮水梯田。攝影:廖靜蕙

水梯田咁水 創造濕樂園

田邊聊寮」是拜訪水梯田的朋友們駐足的第一站。人稱蕭二哥的蕭春益從容地在訪客前介紹貢寮水梯田復育的過程。這裡是台灣少數幾處福壽螺尚未入侵之處,從「田邊聊寮」前往水梯田前,最好先到屋旁用水沖洗鞋底,不要把外來種帶進來,「除非最近沒有進入其他田區!」蕭二哥忠厚的補充。

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守護黑翅鳶、貓頭鷹 防檢局推無毒防鼠撇步

2016年10月1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農地、居家如何防鼠?農委會防檢局去年停辦「全國農地滅鼠週」,省下一年1500萬的餌劑費用,今年更貼心製作以生物防治取代投藥滅鼠摺頁,提供農民及民眾參考。台北市政府環保局則於今(9日)展開「臺北市家鼠防治活動」,推三不政策讓鼠輩遠離。
「以生物防治取代過去餌劑滅鼠」宣傳摺頁是農委會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與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共同合作,屏科大鳥類研究室研究助理洪孝宇表示,目的是讓民眾和農民了解使用老鼠藥造成的危害,減少非必要的餌劑使用,並且鼓勵農民嘗試用巢箱或是棲架等生物防治的方法來滅鼠。


老鼠藥會透過食物鏈傳遞,間接毒死老鼠的天敵,黑鳶就是其中的受害者。攝影:謝季恩
國內使用的滅鼠餌劑,為抗凝血劑,老鼠吃了會因內出血逐漸死亡,死亡時間依食用餌劑多寡而定,通常約三~七天後才會死亡。洪孝宇解釋,中毒後行動遲緩的鼠類,很容易捕捉,死後屍體也易受禽鳥撿食,但吃了牠們之後,可能連帶受害死亡。

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森林水鄉】沿著山徑拜訪松蘿湖 少女般美好原來是野生物棲息環境

接連兩個颱風,烏來山區的松蘿湖難得的滿水位,傍晚出現在十字越嶺鞍部的山友,特地前來,回程滿意的說,水很多,湖都滿了!能見證這一刻似乎是莫大的榮幸。

雨後松蘿湖 不再是小溪

9月莫蘭蒂、馬勒卡接連過境,梅姬來訪前,宜蘭山區氤氳飽滿的水氣,從台北出發者始料未及。進入松蘿湖山徑,天空飄起雨來,雨勢忽大忽小,似乎並不適合登山;不過對巡山員而言,卻是難得觀察水位的良機。

颱風之後,谷地充滿水,松蘿湖成了道地的湖。水位消退後,來不及帶走的水草留下痕跡。圖文:廖靜蕙
上午九點多,沿途可見遊客陸續上山,彼此熱情的招呼著;途中偶遇吃橘子的民眾,將橘子皮直接丟棄在植被上;草叢樹縫中塞入塑膠袋,讓人無法想像這條山徑,雖以美麗的湖泊聞名仍如此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