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吃逃難菜、遊坑洞 荖濃溪「輕旅行」化砂石為轉機

2016年11月7日屏東、高雄訊,廖靜蕙報導
由荖濃溪畔的「滇緬四村」[1]居民組成的「荖濃溪國雷巡守隊」,5日正式成立;昨(6日)更首度以家園特色--坑洞砂石場號召,邀請民眾循著荖濃溪認識多年前安置於此的滇緬軍兵家眷文化的燦爛,以及砂石利益帶來的糾葛與哀愁。他們希望透過更多人認識他們的處境,將砂石帶來的破壞,止跌停損,進而化為轉機。
泰緬四村就在荖濃溪畔,砂石量多質優,成了盜採天堂,居民成立巡守隊,希望能為違規行為踩剎車。攝影:廖靜蕙。
巡守隊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守護坑洞家園不再遭有害廢棄物填充,土地不再淪為不肖業者覬覦的砂石法外之地。

朱秀英是巡守隊隊員之一,他還記得小時候社區裡的圳溝如何生氣活潑,他爸爸擔心孩子到河邊戲水危險,於是將水引入家旁的圳溝,源源不絕的水質清涼又乾淨,原本以為這種流動天經地義,沒想到有乾涸的一天。
「都是砂石害的!」他說,因為挖砂石,大卡車來來往往,飛砂走石為土地披上塵埃,家園因此改觀,人也走了,圳溝再沒人整理,現在只剩下遺跡,不復想像過去曾帶給他們姊妹豐富愉快的童年。
如今巡守隊成立,將居民守護家園的力量整合,也期待凝聚社區發展的共識。

滇緬四村  香草作物蘊含深度歷史記憶

這一天早上,左營高鐵站前因為讓遊客等遊覽車太久,巡守隊員張金榮不斷跟參與者解釋來龍去脈,第一次辦活動雖顯得生澀,卻誠意十足。遊覽車到了美濃農會前接了最後一批遊客之後,整部車幾乎坐滿,一些民眾對於親臨電影「異域」現場感興趣,有些民眾則是為了支持居民守護坑洞家園而現身。
林小姐帶著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參加,跟現場認識的孩子玩成一片,雖不斷提醒孩子降低嬉戲的聲音,但孩子們顯然對於接近野外環境感到興奮。林小姐是對泰緬四村的文化感興趣而參加活動,他雖然從小成長於高雄,卻未有機會踏足此地。
「這跟我那時候的教育有關,那時候歷史只教中國歷史,卻沒有教台灣史!」而坑洞的議題更是第一次得知,他認為環境永續是共同的心願,希望政府能以政策解決。
要認識泰緬文化,請跟著巡守隊員張星源走訪「香草園」,認識雲南各民族植物利用的智慧。居民口中的四大香料作物,指的是薄荷、水蓼、檸檬香茅、刺芫荽,都是日常料理不可或缺的成分。香草園種植了大量的香料作物,由泰緬文化協會規劃成小塊菜園,會員認領,種出來的作物多數供餐廳料理食材。
臭菜聞起來有瓦斯的味道,又稱為瓦斯菜。攝影:廖靜蕙。
四大香料用途多,擺夷話發音近似「錦灑」,是以四大香料加碎肉炒出來的美味;看似平凡無奇的炸吳郭魚,除了肥美的吳郭魚是當地養殖,香氣襲人的秘訣,也在於魚身塞滿的四大香料,因此必須以草繩捆身。
從雲南到泰緬,再到台灣,這一路是如何艱辛困頓,表現在飲食上就是講究立即就地取材的「逃難菜」,現在這些作物種子及植株,都是一開始從雲南帶來的,這幾乎是人類遷徙的公式。
這裡家家戶戶幾乎都會利用家屋前小小的空地種植香料植物,而從房屋的樣式大略可知軍階,例如屋前的石砌圍牆,大多是有家眷的軍官駐所,庭院、屋舍空間配置顯得十分宜居。
巡守隊副隊長張爸家前曬著辣椒,等到曬乾後張媽就將它磨成粉收藏;不但醃漬豆腐乳難不倒他,自製的香腸臘肉,還保有家鄉味,要買他做的肉製品,他會說,要吃得慣(雲南口味)才覺得好吃!
中午就到精忠社區瑤族滇緬風味小吃品嘗特色料理,雖然百年前這些族群各過各的,來到台灣,則演替了一套獨特多文化混同的飲食風味。

採砂坑洞遺留30年  盼以觀光帶動外界關注

另一方面,以公民的眼光來一趟荖濃溪沿岸巡禮,從日治時期保留的石砌護岸,經過時間的考驗,證明是友善環境的工法。
巡守隊常務監事羅朝春帶著大家參訪一處面積約2公頃大的坑洞,這個坑洞從余政憲任高雄縣長時代即存在,至今30年間,未獲妥善處理,如今則由砂石業者買來當作沉沙池。由於坑洞丈深莫測,外表看不出深度,因此,地主圍起圍籬,一來避免夜晚有人路過不慎跌入池中,二來也嚴防不肖業者填塞廢棄物。
居民為一些大得出奇的坑洞,以面積命名,例如五甲三、八甲,另兩個位於高雄市、規模一公頃以上的坑洞,由於是私人土地不便命名。
面積約2公頃,位於高雄市美濃區的這個坑洞,長達30多年的歷史,目前由砂石業者買下來當沉澱池。攝影:廖靜蕙
行程也安排參訪砂石場,為砂石場揭開神秘面紗,業主許炳生是當地人,親自為遊客導覽,一開口就說「砂石業並非像大家想像的都是黑道!」他說,現在砂石場不再像過去印象灰頭土臉,也知道不要汙染附近環境。
為了減少揚塵,場內按規定進行灑水動作,地表顯得泥濘。他帶著與會者參加砂洗設備,解釋砂石分級的原理。作業場的水來自兩個井抽出來的地下水,以乾淨的水清洗砂石之後,以馬達直接送到附近的沉澱池,這座沉澱池是過去盜挖出來的坑洞;經過沉澱之後,上層水質符合排放標準之後,直接透過大排水溝進入河川海洋,下層沉澱的砂石,則留在坑洞回填。
荖濃溪畔的砂石場是屏東縣政府輔導的合法砂石場,首度透過輕旅行對外開放。攝影:廖靜蕙
他說,以此回填坑洞最天然,因為過程完全不加藥劑,所有原料取之於河川;已5、6個坑洞因此回填。
無論走訪文化館、或跟著巡守隊大隊長馬有福一探有機農場的生物多樣性,都獲得肯定。一趟輕旅行結束,巡守隊員信心滿滿,希望能夠繼續辦下去。
將坑洞危機能成為轉機是當地居民的心願,而多一點人來小旅行、就多一份關注,也會增加守護家園的力量。張星源說,輕旅行讓參與者認識環境資源如何滋養供應我們日常所需,還能多認識滇緬歷史文化,雖然短期內看不到效益,「但我相信(社區)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高屏溪水資源保育  巡守隊走出社區參與途徑

經濟部水資源保育社區從2011年開始推動,滇緬四村則是高屏溪水質水量保護區第一個水資源保育社區。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常務理事溫仲良表示,社區在國土復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荖濃溪過去砂石盜採產生這些坑洞的處理,攸關高屏溪水資源保育;國雷巡守隊的成立也象徵著在國土復育概念下談社區參與的可能,並且透過旅遊、特色美食吸引民眾認識當地文化以及水資源保育議題。
他建議,水源回饋基金應更明確地回饋在社區具體的水資源保育行動上,培力使社區能負擔區域水源管理工作的責任,更細緻的發展守護國土復育計畫。
註:指信國(一村)、精忠(二村)、定遠(三村)、成功(四村)等,1960年代在聯合國的協助下,由國民政府以「國雷專案」演習的名義,從泰北接運來台、安置在高屏邊界、荖濃溪畔的「異域孤軍」;其中信國、定遠行政區域屬於屏東縣里港鄉;精忠、成功為高雄市美濃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