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再生水利用有法源 緩解水資源 產業也愛

2016年1月30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高雄市政府將於近期公告鳳山溪再生水廠招商,預計2018年產水運轉,這是去(2015)年底通過《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後,第一個依法進行再生水收回再利用計畫。水利署表示,由於法令公告實施,使得政府、企業使用再生水於法有據,台灣水資源更能彈性利用,能緩解極端氣候旱澇不均的水資源困境。
去(2015)年底通過「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後,讓水資源利用更具彈性。
去(2015)年底通過「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後,讓水資源利用更具彈性。攝影:廖靜蕙。
面對極端氣候,台灣水資源利用也須更具彈性。水利署表示,今冬雖降雨頗豐,石門水庫蓄水率達93%,而寶山、寶山第二水庫蓄水率超過98%接近滿庫;但歷年教訓不可忘,對照去年同期各水庫水位屢創歷史新低,使得新北、桃竹苗、台中、北彰化、台南及高雄面臨開始第二階段限水,相關地區部分農田實施停灌休耕,各地無水可用,也影響各項產業發展環境。

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潺潺水梯田】阿美族輪傘草編 呼喚族人Kamaro'an

Kamaro'an」(嘎瑪羅岸)是阿美族人招呼你住下來或坐下來的意思,現在這個詞也是港口部落幾個藝術家創作的品牌,其中蘊含著舒米如妮的期待──讓部落婦女透過傳統編織成為家計來源,進而更多人能在部落住下來,用編織寫成家鄉的故事。
輪繖草容易種,但要能編織則需一年以上。攝影:廖靜蕙
輪繖草容易種,但要能編織則需一年以上。攝影:廖靜蕙
超級低溫來襲之際,石梯坪海邊尚未收割的輪傘草迎風搖曳,發出「醒~醒~」的聲音,舒米如妮不畏風寒,來到田邊,隨手剪下一段輪傘草,熟練地剖皮。

小朋友吃魚怕刺? 瞭解漁獲來源 大魚也可放心吃

2016年1月2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吃到魚類營養,但不要吃到魚刺受傷,因此選擇鮭魚、鱈魚、旗魚、土魠這類中大型魚。只是這些魚種都處於食物鏈頂端,支撐著海洋生態,最好想清楚!專家表示,小朋友會隨著年齡逐漸了解中小型魚的美味,在此之前吃大魚,就必須選擇優良管理的魚獲!為孩子挑可永續的漁產,慎選魚類來源是關鍵!
「小時候媽媽都會幫忙把魚刺拿掉,長大反而不懂得怎麼吃有刺的魚!」學者這句話反映了不少家庭的現況。1960年代台灣社會常吃小型的肉鯽魚,整條魚放在盤子裡剛剛好,也可以認識這條魚的形狀、特徵,隨著經濟富庶,台灣家庭餐桌上的魚種也跟著改變,不再喜歡多刺的小魚,改吃少細刺的大魚,這些切片端上餐桌的魚肉,已經無法讓我們看到牠的全貌!
大魚少吃,並應慎選來源。攝影:廖靜蕙
大魚少吃,並應慎選來源。攝影:廖靜蕙
吃大魚端賴漁業管理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研究人員員廖運志表示,中大型魚並非都不能吃,只是必須要想清楚,尤其了解產地來源及魚法更是關鍵,漁產認證是關鍵。以鮭魚為例,例如挪威和智利的鮭魚都是箱網養殖,但管理上就有差別,挪威管理比較完整。

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尾牙年夜飯吃對海鮮料理 保育白海豚年年有魚

2016年1月2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炸得酥透的澎湖丁香魚、蔥爆黑鯛以及溢滿麻油香氣的烏魚火鍋……這麼好吃的料理,居然是台灣年年有魚的關鍵,還能保育白海豚?
為了不讓2048年海洋無魚的困境成真,今年尾牙及春節聚餐時節,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荒野保護協會、湧升海洋公司等團體,以及臺博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皆以「永續海洋」為主題,分別推出尾牙跟年夜飯豐盛示範菜色,呼籲「吃大餐不要吃掉未來」!
環保團體尾牙菜大曝光!數個團體聯合推薦永續海鮮菜色,歡慶吃大餐不要吃掉未來!攝影:廖靜蕙
環保團體尾牙菜大曝光!數個團體聯合推薦永續海鮮菜色,歡慶吃大餐不要吃掉未來!攝影:廖靜蕙
永續年夜飯&尾牙。
上:臺博館與海科館共同發表「永續年夜飯」宣言,共同推廣友善海洋資源。圖片來源:臺博館。
下:數個環保團體、企業與餐廳業者啟動永續海鮮與尾牙。攝影:廖靜蕙

吃對海鮮  賓主健康歡暢

繼2015年第一次辦理,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荒野保護協會、湧升海洋公司等幾個團體舉辦的聯合尾牙再推好吃料理,鼓勵公司尾牙響應。

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圍爐時和農藥分手 超市及量販店評鑑出版!

2016年1月2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民眾選購年菜準備全家圍爐,如何吃營養而不讓農藥入鍋?台灣綠色和平年前公布《2016超市及量販店農藥管理評鑑》,由400位秘密客實地訪查7-11、全家、大潤發、全聯、家樂福、好市多Costco、頂好、愛買等超市及量販店,依據各通路蔬果抽驗結果、執行禁用農藥和改善措施,提供消費者第一手年菜採購指南!
圍爐火鍋看得到的豐盛食物之外,不要也加入農藥!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圍爐火鍋看得到的豐盛食物之外,不要也加入農藥。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消費者知情權首要 用藥資訊透明

綠色和平出版的「2016超市及量販店農藥管理評鑑」中,以「承諾實踐度」、「農藥殘留」、「不得檢出農藥」以及「多重農藥殘留」4項表列,大潤發及愛買表現最差;而在資訊透明公開方面,美商Costco好市多始終不公開具體農藥管理政策。綠色平和專案主任羅可容指出,要徹底解決農藥殘留問題,具體的農藥管理政策和措施是重點。公開透明的食安政策是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的第一步。

衣領破洞別怪媽媽刷太用力 認識居家昆蟲才是正解

【年節掃除‧與蟲共生】系列專文(下)
2016年1月2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衣領有缺口怪媽媽刷太大力?不,這可能是衣蛾的傑作,也代表衣櫥太濕了!只要讓衣櫥乾燥,衣蛾就會遁於無形!台大公衛助理教授蔡坤憲這學期以居家中常見的昆蟲為主題,讓學生收集、認識住家環境中常見的昆蟲,除了發現居家昆蟲這麼普遍存在於我們生活中,也發展出解決對策與相處之道!
學生到野外以滴管吸孑孓,觀察蚊子的變化。圖片來源:蔡坤憲研究室。
學生到野外以滴管吸孑孓,觀察蚊子的變化。圖片來源:蔡坤憲研究室。
台大公衛大樓中,一群學生專注於尋找樓層中存在的昆蟲,而改變了給人冰冷安靜的印象,在一些乏人擾動的角落,隱藏著城市隱士,只是這些看似與世無爭的隱士,並不是都受歡迎!修習「居家環境有害生物與共生生物」這門課的學生,必須回家紀錄常見的昆蟲,還要找出每天上課的大樓中的蟑螂,找出解決對策。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大掃除不用殺蟲劑 善用科學與蟲共生

【年節掃除‧與蟲共生】系列專文(上)
2016年1月2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年終掃除之時,平常被忽視的昆蟲也紛紛出籠,此時別急著拿出殺蟲劑!學者表示,這些昆蟲有可能早已成為生活上的一員,也代表對人無害,也許不需要特別除掉牠!他建議,了解昆蟲功能與生態,找出對環境與人體無傷的對策,有些昆蟲甚至可以共生!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蔡坤憲說,家中有蟲,代表環境中存在足夠的食物,可能是小昆蟲,也可能是家中吃剩下的東西。另外,一些很少擾動的空間,也會讓蟲子定居下來。
「如果居家環境中的物品常常移動、清掃,昆蟲就留不住;如果不動,就讓蟲子有機會築窩。」至於居家昆蟲一定是害蟲嗎?「沒有真正的害蟲,先了解牠對我們的影響是好是壞,再決定如何對待!」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蔡坤憲這學期開課教學生認識居家昆蟲,找出相處之道!攝影:廖靜蕙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蔡坤憲這學期開課教學生認識居家昆蟲,找出相處之道。攝影:廖靜蕙。
以下根據蔡坤憲老師訪談資料,整理幾種居家常見的昆蟲(包括節肢動物)這些常稱為「衛生昆蟲」的物種生態習性及友善環境的防治方法供讀者參考!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向傳統智慧學習 成大師生以浮島探索洪災調適

大學教育如何服務社會系列:成功大學篇
2016年1月18日台南訊,廖靜蕙報導
台南市運河盲段上,一座種滿植物的花園,漂浮在水面上。這是由成大「低地洪災管理課程」以原住民傳統浮島概念,由25位國際學生分工合作完成的「漂浮花園」,首度亮相,將為低地防洪調適、增加棲地多樣性、淨化水質以及美化景觀等多項功能服役,探索氣候變遷下,浮島能提供的可能性。
台南運河上的漂浮花園,來自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系師生效法原住民智慧的洪災調適思維。攝影:廖靜蕙
台南運河上的漂浮花園,來自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系師生效法原住民智慧的洪災調適思維。攝影:廖靜蕙。

以漂浮花園探索低地上的防洪調適

在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王筱雯、工業設計系荷蘭籍客座教Bart van Bueren指導下,花了6周時間修復及完成兩座浮島。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打造里山夢 吉哈拉艾「哈拉米」兼顧環境、社區福利

2016年1月12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花蓮縣富里鄉美麗的吉哈拉艾,孕育了部落人生活所需,從糧食到維繫部落文化的編織所需的材料,居民們努力維繫這片土地與景觀,使用符合生態原則的農法,水梯田種出「哈拉米」,不但獲得綠色保育標章,一上市就完售!這款好成績讓宋雅各說「越種越有信心,當然要繼續下去!」
吉哈拉艾水梯田。攝影:廖靜蕙
吉哈拉艾水梯田。攝影:廖靜蕙
「哈拉米」  以台東間岩爬鰍命名
台東間爬岩鰍;攝影:吳俊德
台東間爬岩鰍;攝影:吳俊德
由宋雅各、范琇英(廣媽)以及吳清泉三位族人在水梯田種出來的米,去年底獲得慈心有機發展基金會綠色保育標章,以保育台東間爬岩鰍(Hemimyzon taitungensis)為對象,並以阿美語發音「Hala」命名為「哈拉米」。

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

台北植物園歡度120歲 與土地連結推24節氣植物

2016年1月1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承載著台北市民日常記憶的台北植物園120歲了!為了紀念國內首座植物園生日,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將陸續舉辦幾項慶祝活動邀請民眾一起同歡。首先推出「廿四節氣植物〜慶典版假日導覽系列」以及「新種秋海棠科學發表原畫展」,邀請民眾加入探索植物園精深廣博的行列!

廿四節氣植物 和土地連結

今年台北植物園首度以「廿四節氣植物」為年度主題,每月推出兩個節氣植物活動,由志工免費帶領民眾,透過輕鬆愉快的24節氣植物,讓民眾重新跟土地以及植物園產生連結。一月份由「小寒」拉開序曲,以紅澄澄的柿子祝大家「柿柿(事事)如意」,接下來的「大寒」,則帶遊客製作「豆豆暖暖包」,溫暖過好年!
台北植物園120周年紀念,推出24節氣植物,陪伴民眾一整年!圖片來源:林業試驗所提供。
台北植物園120周年紀念,推出24節氣植物,陪伴民眾一整年!圖片來源:林業試驗所提供。
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說,過去以農業為主的時代,非常依賴廿四節氣的指示來耕作,一般民眾的生活當然也跟節氣息息相關,例如清明時節掃墓祭祖、立冬進補、冬至吃湯圓等,每個節氣的民俗又與植物利用有關。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調和開發壓力顧保育 墾丁國家公園提空間利用新計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劉培東專訪】
2016年1月7日屏東訊,廖靜蕙報導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劉培東。攝影:廖靜蕙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劉培東。攝影:廖靜蕙
去(2015)年12月26日,墾丁國家公園度過32周年慶。這是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劉培東第二次主持處慶,往年處慶都與跨年迎曙光結合,今年他選擇專心辦處慶,邀請社區夥伴及志工朋友相聚,以專題分享、走訪社區,度過溫馨的一天。
這一年來,從終結墾丁違建亂象、遊憩行為以價制量、園區內聚落居民要求劃出國家公園範圍、恆春鎮跨年該不該放天燈、滿洲鄉公所帶走工程挖出的珊瑚礁石等,不斷出現在媒體報導,在在顯示經營管理之挑戰。
面對難題,墾管處希望能朝更細緻的空間規劃,建立社區夥伴關係、發展生態旅遊等方式,來化解遊憩、開發壓力,創造保育及地方發展的多贏局面。
劉培東表示,台灣的國家公園是土地使用計畫,從經營管理的角度思考,管理處目標是保育,但園區內存在開發行為也是事實。而國際保育經驗顯示,保護區的經營管理,脫離不了和在地居民的夥伴關係。

您現在的位置是:墾丁國家公園

「什麼是國家公園內的生活方式,我還在想。」劉培東坦言,一股國家公園內特有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正在墾丁逐步成形,初期的想法是從友善餐廳、行動解說員,讓園區內的旅遊業者變成保育的窗口。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森林水鄉】跟著導覽員走讀東源濕地 部落產業發展有契機

【台灣濕地網】森林水鄉
野薑花盛開的季節,微風中飄來淡淡的花香,此時最適合走訪屏東牡丹鄉的水上草原,草原盡頭是歌聲與笑聲。於是我們想像著,唱歌的是排灣族人,大笑的是漢人。為什麼?因為那種因大自然觸動而驚喜的開懷大笑,早已寫入排灣族人的歌聲中。
東源濕地是一片水上草原。攝影:廖靜蕙
東源濕地是一片水上草原。攝影:廖靜蕙

搖滾濕地

東源生態導覽解說員vacuwu幾年前回到家鄉,平常是木雕藝術家,現在還多了一樣身分,像這樣穿著族服,擔任解說導覽的工作,帶著來自全台各地的遊客,在溼地裡邊跳著舞邊昂首高歌,體會先人留下來的這塊沃土之美。
赤腳走在「草」裡,對來自都市的人有些不適應,但接觸到土地的那一刻,就像認識很久的朋友般,密貼著土地。

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恆春半島人文旅行三書 學習風土兼關懷土地

2016年1月1日屏東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最南端的恆春半島,承載著許多歷史記憶,卻在現代化的腳步中逐漸消失;我們想像不到,日治時期到終戰初期,這裡的海灣佈滿捕鯨船;當我們認知到全台的檳榔隨手可即,但恆春和滿州一帶早期卻需製作檳榔乾冬季備用。
這些深具特色的風土民俗,最近透過作家劉還月與墾管處合作,重新挖掘恆春半島的人文底蘊,並撰述成系列叢書。這套書於墾管處32周年慶同步發表,20場新書演講會也已展開,無論親自踏查半島風華或閱讀這套書,都能讓台灣民眾感受恆春半島百味。
恆春半島人文旅行三書。攝影:廖靜蕙
恆春半島人文旅行三書。攝影:廖靜蕙
「恆春半島人文旅行三書」是劉還月推動人文旅行最重要的實踐。1994年劉還月為了追尋馬卡道族的腳步,常有機會踏足恆春半島,了解半島上不但有多個民族交迭演替,更是大航海時代以來台灣發生過最多涉外事件的地方;2004年他開始推動人文旅行,發現不太有人真正了解或在乎什麼是「人文」。